我的一个朋友酷爱吃带馅的东西。不管是米还是面,只要是用皮子把馅儿包起来的东西他都喜欢。他把这个饮食上的特殊爱好归结于小时候他不爱吃青菜,他的妈妈硬是把自己练成了面食之王,用包馅的方式把各种蔬菜包在包子,饺子,馅饼,锅贴,烧麦中,天天换个样地做,于是这妈妈的味道就伴随他到现在成了习惯。
我的这位朋友还有一个偏好:能吃馅饼就绝不吃包子,能吃锅贴就绝不吃饺子。在这个问题上,我倒是和他有共同语言。虽然蒸煮的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食物的原味也会更好地被保存下来,但是谁能抵抗住油和面加热之后的金黄颜色和香脆口感?就算是同样的馅料和面皮,经过炸煎烙烤之后,口感也有很大的区别。
恰切我的妈妈也是一位北方派系的面食专家。她把各种面食做得出神入化,而动力出于老家在上海的我爸爸能和她在一个锅里吃饭。包馅类的面食属于大江南北喜闻乐见的品种,自然比馒头,面条更能被南方的胃接受。在妈妈牌的面食中,爸爸最吃得来的是要数锅贴了。
妈妈说,制作锅贴的步骤和做饺子差不多。用肉菜加上各种调料把馅和好,用温水把面和好揉成团醒发。醒好的面团用手加工了剂子,然后擀成圆形。 接下来,从包馅的方式就能看出锅贴和饺子的不同了。饺子讲究把面皮捏实,变成一个小元宝的形状,一点儿也不能露馅,这样下锅煮的时候才不会煮成片汤。而锅贴的包法就简单得多,只需要把中间的面皮捏在一起,两边不用捏,留着口儿就行了。
妈妈的锅贴,馅料的变化很多,猪肉西葫芦,牛肉胡萝卜,还有鸡蛋虾皮韭菜的三鲜馅儿。在这些馅料中,受到我和爸爸一致推崇,百吃不腻的是牛肉胡萝卜。牛肉比起猪肉来,有一种特有的香气,牛肉馅和擦好丝儿的胡萝卜搅拌在一起,加一些洋葱末黑胡椒,酱油和盐,再打进一个生鸡蛋,搅拌一会儿就会感觉到"上劲儿"了。这种馅除了营养丰富,最重要的原因是馅一点儿都不散,特别适合锅贴这种两边"露馅儿"的制作方法。
平底锅底铺满油后,妈妈会把长条形状的锅贴一个一个平移在油锅里。面皮遇到热油之后,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接着香味儿就飘出来了。先是油炸麦香,渐渐地就和牛肉馅受热之后的肉香混合在一起了。和制作煎饺不同,做锅贴不用加水,而是纯粹靠油焖,这就是为什么做锅贴的时候要稍微多放一点儿油的道理。
一阵"噼噼啪啪"之后,锅贴的底部已经有些焦黄,这时转成小火盖上锅盖,大概过个五分钟的样子,用铲子把锅贴轻轻铲起翻一个面,然后继续煎,直到两面都是金黄颜色了就可以了。出锅的时候,锅贴形状一点儿不都不散,馅料因为水分的蒸发变得紧致了许多,流出的汁水已经把面皮也染成了酱色。
正是因为比饺子更为简单的"露馅"包法,让锅贴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口感。有人精辟地把煎饺和锅贴的区别总结为一个"味儿是包起来的",一个"味儿是散开来的",正在是对"露馅"锅贴最精妙的描述。咬一口下去,炸得香脆的面皮令人十二分的满足,加上馅料里菜肉的香气,让吃锅贴成为一种舌尖上的享受。没有小笼儿的玲珑皱褶,没有生煎包的饱满丰腴,没有煎饺的秀美身姿,锅贴就是这样有点简单粗暴地让你接受着它的美好,那是一种能让南方人爱上北方面食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