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我想把孩子教育好,要多和他讲,多告诉他。是因为他没有记住我说的话,才会三番五次犯同样的错误,多说几次就好了。但往往适得其反,越是说教孩子,他逆反的心理就更强烈;孩子越是叛逆,父母的说教就越是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父母不想和孩子讲话,孩子一看见父母也躲得远远的,这是最糟糕的现象。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一个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后代子孙的昌盛与否,所以说到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是人人都重视,并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了凡四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了凡四训分享身教重于言教(1)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听从父母的教导,觉得父母说的都是错的,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和父母在一起相处越来越不和睦,家里长辈会因为教育孩子而多花心思。越来越多的说辞让孩子感到反感,最后失去家庭幸福。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都不理解。

“明明我说这个话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他的前程未来着想。他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这个问题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和忧愁。

有人认为我想把孩子教育好,要多和他讲,多告诉他。是因为他没有记住我说的话,才会三番五次犯同样的错误,多说几次就好了。但往往适得其反,越是说教孩子,他逆反的心理就更强烈;孩子越是叛逆,父母的说教就越是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父母不想和孩子讲话,孩子一看见父母也躲得远远的,这是最糟糕的现象。

了凡四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了凡四训分享身教重于言教(2)

然而中国的老祖宗最具有智慧。孔老夫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意思显而易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看了《了凡四训》当中,康老师所提到,大舜在雷泽湖边用一年时间给身边百姓教化的谦让恭敬。大舜是圣人,具有智慧。他给别人讲道理会让人心服口服,且心生敬佩,但大舜没有这样做,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动了身边的百姓,大家谦让恭敬的风气逐渐在当地形成,这就是圣人给我们的启示。

了凡四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了凡四训分享身教重于言教(3)

圣人的心是恭敬的,是善良慈悲的,为什么没有选择说教?他知道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因为人性本善。百姓之所以争贪搅扰,是因为在生活当中没有看到谦让的样子,没有切身体会过谦让给人带来的利益和喜悦。圣人不忍心指责无知的人,所以自己亲身做到,让百姓在生活当中切身体会,进而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想要教育别人,希望别人做到,前提是自己要先做到。

学了传统文化的家长都知道《弟子规》好,拿着《弟子规》的条条框框要求孩子,孩子越来越反感,最后家长会指责传统文化,没有效果,会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糟粕,其实不然,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经典当中的意思。

了凡四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了凡四训分享身教重于言教(4)

当自己把经典中的道理在生活中做到的时候,孩子看见榜样,会感受到舒服的磁场,在他的意识里会觉得爸爸妈妈和之前不一样。然而这种影响对孩子的身心是会有很强烈的印象,并且记忆深刻。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给孩子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发现父母变了,他的行为是自然而然会发生改变的。

反之父母没有做到,一味地拿经典当中的条条框框去衡量孩子,父母的心还是和之前一样。带有抱怨、指责和不满,孩子接受到的不是经典当中的教诲,更多的是父母的情绪,孩子又如何能做出转变呢?

《弟子规》当中教我们孝顺父母。我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是美德,同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顺自己,可是孩子每天看见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是冷言冷语、指责、无数次的不耐烦,反过头来又去教育孩子,告诉他要孝顺父母。孩子怎么可能会做到,又怎么可能会不反感呢?

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自己要真正力行做到,用行为告诉孩子你应该成为什么样,一个举动胜过千言万语,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这个道理也是适用的。

了凡四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了凡四训分享身教重于言教(5)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的老师教我要学简朴。生活在这个时代,物资生活丰富,不知道为什么要节俭,自己能享用到的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我们节俭不仅仅是因为物力维艰,更是为了省下自己的福报。

我看见康老师的衣服穿了很久,有很多补丁。收拾衣服时,老师从来都没说因为这个衣服破旧,穿的时间久就不穿。王老师身上的一条秋裤颜色已经洗得看不清,但老师还是穿着,一个背包只有10块钱,一日三餐都是老样子。

老师说:“我们的生活应该这样简简单单,生活窘迫,我吃萝卜白菜;当我生活富足时,我也还是吃这些东西。不会因为以后的生活条件好就任意妄为。

所以我每次看见老师时都会反省自己,问问自己今天做到简朴了吗?有铺张浪费和奢侈的念头吗?有喜新厌旧的念头吗?

老师只跟我说过几次,要学会节俭。在生活当中看到更多的是老师节俭的样子。这些行为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的头脑中一幕一幕上演。这个印象比老师说过的话更有说服力。

了凡四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了凡四训分享身教重于言教(6)

从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身教重于言教的真实意义。老师和我们讲的道理在老师身上全都能看见样子。我们不仅仅会听见老师的教诲,也会看见老师在平时生活当中是如何做到的。会以老师的行为作为我们的行为标准去做,这个记忆最深刻,也最难忘。

由此可见:“欲育人,身先行。”想要改变别人的先决条件是要先改变自己,真正做到了,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如果没有踏踏实实去做,所讲的话是空话,会非常无力,也会让人变得狂妄自大。所以孔老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话中具有真实的智慧。在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以及工作学习当中,都会带来真实的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