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志研思

文 / 胡正良

要让自己的作品清晰度好一点 自己作品看多了容易麻木(1)

图1

胡正良 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临王羲之手札横幅

规格 39cm×119cm

近几年,我主要临习王羲之行草、怀素《自叙帖》。此次展览,我临帖(图1)就选择了王羲之手札,创作(图2)以怀素《自叙帖》为基调。

王羲之手札,多为寥寥数行。为了章法的丰富性,我采取多帖组合的形式。同时对原帖章法进行重组,这就带来笔法、结构、章法上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产生冲突,形成虚实、收放、强弱对比,对比又应该控制在某个范围之内,过于强烈的对比容易导致狂野。刚开始,经过多次书写,均不满意。刻本在墨色、用笔细节、书写节奏等方面不易把控,又加上多次翻刻难免失真。所以,临习时要解决的问题就很多。一方面要分析哪些是王羲之的本来面目,哪些可能是假象。真假之间如何判断?可以通过对王羲之多个法帖对比研究找共性,或者研究仅存的摹本以及历代的临本。再通过大量临习,寻找可能的真相。另一方面,由于章法的变化,就成了创作型临帖。怎样处理好变化带来的冲突,成为临帖时的关键。

要让自己的作品清晰度好一点 自己作品看多了容易麻木(2)

局部

十月七日羲之报:前过足下,所得其书,想殊有劳弊。然叔兄子孙有数人,足慰目前,情至。取答委曲故,具示。可令必达,以副此志。且山川甚有形势,远想慨然。又出药精,要有验。信比可致,当大惠也。从弟分别,吾深忧虑。卿女轗轲,想何可处?差充喜言不多耳。羲之。三月四日临。

在书写时,我主要关注书写节奏,临帖就是还原其书写状态下的节奏。由于章法的变化,节奏也随之变化,临帖的结果,实际上是我对原帖的理解和重构,以便运用于创作之中。这样的重构是否可取,有哪些优缺点,还需要通过创作来检验。

创作作品,写的是临帖笔记。以怀素《自叙帖》为基调,创作时经过反复调整才定下来。除怀素外,也受张旭、黄庭坚、王铎影响,经过反复试写,完成初稿。挂家里看了一周,经过休息,才回过神来,原来写得很做作。如果只顾写,不停下来反思,就会偏离原本的追求。特别是看自己的作品,容易麻木。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重新强调自由书写,随性表达。与第一阶段的理性思考不同,尽量忘掉一些东西,又不能失控。作品丰富性与自然书写往往是一组矛盾。当丰富性比较好的时候,却比较做作,自由书写时又显得简单。每次创作都在节奏的确定、字数的多少、韵味的表达上来回徘徊,总是举棋不定,均因实践经验不足所致。

要让自己的作品清晰度好一点 自己作品看多了容易麻木(3)

图2

胡正良 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展入展作品

草书《浅说临帖》中堂

规格 179cm×93cm

此作(图2),借鉴怀素大节奏和用线的基础上,也想更丰富一些。只因用功尚浅,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以后怎么改进,或者说在目前的基础上如何叠加,应该去吸收哪些营养为我所用,如何吸收、取舍、融合,成为我目前面临的问题。放眼全国,有的书家写到一定程度就停止进步,我会出现吗?如何寻找并克服自己的短板,从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高技法和个人素养,尽可能走得远些,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


浅说临帖

法帖是古人留下的书写图像,临帖就是通过解析图像,还原其字形,从而还原笔法、节奏。让书写者融入书写场景,在场景中与古人对话,通过不断归纳、练习,得到符合法度的特有书写习惯的过程。

临摹时应把握好三方面:循理、顺势、任情。

循理,即遵守法度、掌握规律、明其原理。

顺势,即遵循法度的同时,随着书写的时间顺序,承上启下的书写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是法的活用,需要书写者随境救势,依势生形。

任情,即情性表达。是以前面两者为前提的,否则,一味挥洒就无法度可言。

临帖时以上三方面应兼顾。只画其形,就无书写节奏。反之,一味求其节奏,就等于看古人的字,成自己的习气。字形的准与节奏的准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则流于狂野,十年如一日的临帖方可进入符合法度的自由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