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式家庭教育#我们大多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所以我们渴望的去找寻方法,有专家现身说教,有达人学成指导,还有状元的学习笔记。我们囊括了所有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的资料,却也都一股脑的堆在了他们的面前。
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我的孩子,你的孩子,他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陪伴,他们的童年就可以失去童真,而用知识和作业堆砌吗?那么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将怎么建构,是理性的条条框框,还是感性的冲动盲从,亦或者,我们可以选择一条新的路。
动起来,选择就不会难了
今天的读书内容标题醒目,感性VS理性——我们为什么不懂得克制自己。读完之后,忽然觉得这不是在诉说我的故事吗?又或者,这不就是我在陪伴儿子时候的状态缩影吗?这一刻,我忽然觉得,我愧对了我的孩子。
歌手的智慧我有一个很喜欢的歌手,他叫李宗盛,这个男人声音沧桑,歌词写得非常好。对于他的喜爱,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读懂了他的歌词吧。其实很多人都在说,人到中年,才读懂了李宗盛,也才听懂了李宗盛,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每个作品都是一个故事,或者是几个故事的合集,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也看到了别人的故事。故事恰恰是带动我们最好的方式,让我们去感受自己,去感知他人。
尤其是他曾开过一场,名为《感性与理性》演唱会。初听之时并没有任何感觉,只喜欢他的音色和沧桑的质感,偶尔也会被歌词击穿。可随着年龄增长,步入中年,开始了中年危机的时候,再次看到这个演唱会,就觉得不一样了。
感性与理性,这五个字就如同灯岗处的信号灯。或红或绿,或前行或停下,每个路口都要做一次选择。闭上双眼,似乎有点懂了李宗盛,也有点明白那场纪念类型的演唱会,为什么会叫《感性与理性》这个名字了。
左右的抉择感性,谁不感性!每个人都有感性的存在,都喜欢享乐,都喜欢被故事感动,被悲伤感染。我们可以说,这是群体效应,这是心理暗示,但它还是我们本能最深处的东西啊。
理性,谁又不理性。每个人都有沉静如水,仔细沉思的时候。我们都有认真思维,判定之后,再去行动的时候。三思而后行,一直都在,只不过不同人在不同事的时候才去表现而已。
总会在岔路口迷茫不知所措
所以说一个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对。我是一个白丁,不能高谈阔论,不能引经据典,也不能文绉绉的告诉你,古人也曾这样说过。
第三个选择但我相信,世间万物都是辩证存在的。你认为的对,也许是他人眼里的错!他人眼里的对,也可能是你心里的错。所以错错对对,对对错错,又有几人能真的说清楚,讲明白。
道理这个东西,就像个麻团,想要真的看到,你需要一点点拆解,大多时候,因为复杂而放弃了,就更不用说懂得和应用了。至少,我这个层次的人,看不懂,也看不明白。更难真正的解开它。
无论是感性的这种本能的享乐,还是理性那种分析后的克制,都是我们自己的臂膀。人一定会有感性和理性,而且两者同时存在,又可以相互转换。就如同开关一样,需要的时候打开,不需要的时候关闭。
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好感性的天性去执行,利用理性的部分去做分析,那就是天作之合,事件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为什么要看待感性和理性呢?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要么感性,要么理性。是这种极端的认知,让我们无法正确对待孩子的一切。
今天上午看了一条朋友圈推送的信息,它说现在不读书的老师在教书,不读书的家长在育娃。果然是细思极恐啊,我这个不喜欢读书的家长,此刻却在看着我家的牛仔学习写作业,确实很现实。
影响他未来科技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如果一切都用传统方法可能是不得法啊。一味的理性也不好,那过度的感性也不对。所以还是需要两者结合,一个分析一个执行,这样就会更合理。
不要说自己的矛攻无不克,也不要吹嘘自己的盾坚如磐石。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那才是最合理的方式。更不要吹嘘,我从书中看到百种实战方法,让孩子参照执行,这样的结果大多不欢而散,闹剧收场。
与他一起点燃他的兴趣
我们都是没有经验的家长,我们从来没有考过任何有关合格父母的证书,我们也不是持证上岗的高端人士。所以,请各位家长明白,教育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我们做表率的人,都在用理性规划,感性执行,孩子们才会去模仿学习应用,才能成为更好更优质的自己。
孔子弟子三千,他怎么教呢?《论语》又是在记录什么呢?其实这些经典的文字,书本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形式就是影响。我记得,董卿再一次对话中曾说过,如果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你就要先成为那个样子的人。
走在更好的自己路上,陪伴牛仔的快乐成长,见证他的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