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是走过山水辽阔,阅尽万象变化,通晓世事人心。而是懂得做人的格局和智慧。

不炫耀,能随和,知反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光同尘,光风霁月,把自己融入芸芸众生。

正如一句话所说:“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温和而有力量,谦卑而有内涵。”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的(真正见过世面的人)(1)

不炫耀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雅典最博学的人。

然而,他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一个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圆。知道的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未知面也就越大,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相反,知道的越少,就越自满,越骄傲。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能清晰地认识自己。不会因为比别人多一点优越感,而洋洋自得。更不会刻意卖弄自己,处处显得高人一等。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喜欢炫耀的人,才是最愚蠢的人。殊不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见过世面的人,懂得宇宙无限,高人云集,更懂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

陈道明说:“上山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为他曾风光过,你还在山下;

山上的人永远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为不定什么时候,山下的人会爬上来,一定要做好自己。”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真正厉害的人,内心饱满,灵魂强大,实力常在,大可不必通过炫耀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光彩。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的(真正见过世面的人)(2)

能随和

《礼记》说:“有深爱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婉容。”

和颜悦色,随和待人,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修养。

颐指气使,横眉斜目,只会让人憎恶和疏远。只有亲切待人,和气迎人,善良助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一名新生到北大报到,在校园遇到一位和蔼的老人,他就请老人帮自己看行李。一个多小时后,他才办完手续,回到原处。老人仍然站在路边,帮他照看着行李。

他向老人道谢,可老人只是慈祥地笑笑,就走开了。

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他在学校的主席台上看到了这位老人。原来他正是蜚声世界的学术大家,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俗话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人。不管他和自己处境是否相同,频率是否一致,身份是否悬殊。

生活中,那些厉害的大人物,往往都特别随和。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子,也没有盛气凌人的面孔。相反,取得一点点优势的小人,却喜欢拿着芝麻当令箭,自命不凡,不可一世。

随和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真正的尊重,才是最好的处世智慧。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的(真正见过世面的人)(3)

知反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都反省自己,查缺补漏,日有精进,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圣贤。

反省,是自我精进的法宝,人生破局的钥匙。

没见过世面的人,眼界狭小,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闹得矛盾重重,不得要旨。见过世面的人,眼睛向内,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亡羊补牢,日臻完善。

松下幸之助曾因为员工的一个数据漏洞,大为光火。他把那个员工找来,当众怒斥,说正是他的玩忽职守,给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

那位员工辩驳无力,无地自容,默默流泪。

事后,松下幸之助反思了自己的处理方式。他认为在繁冗的工作中,偶有漏洞,在所难免。自己对员工激烈的指责,既给员工本人造成伤害,又让公司人心惶惶。

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在审核环节,把好最后一道关。

松下幸之助主动找到那名员工道歉,并告诉自己,遇事严格管控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过程。反省,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的(真正见过世面的人)(4)

结语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有格局,有修养,有器量。他们不必可以表现自己,而自成境界,自有高格。

不炫耀,因为厉害的人知道自己的分量,不必用外界的评价,满足内心的虚荣。

能随和,因为厉害的人有着深厚的涵养,不必用盛气凌人,只要自己不同凡响的假象。

知反省,因为厉害的人拥有容人的气度,把荣誉归于别人,把问题归于自己。解决问题,完善自我。

正确认识自己,放低自己,修正自己,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