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新视角讲述敦煌文化(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敦煌)(1)

用全新视角讲述敦煌文化(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敦煌)(2)

用全新视角讲述敦煌文化(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敦煌)(3)

用全新视角讲述敦煌文化(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敦煌)(4)

王晶波与学生在一起

用全新视角讲述敦煌文化(从文献的角度研究敦煌)(5)

部分科研成果

王晶波,1964年出生,吉林洮南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兼任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敦煌学、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研究领域涉及敦煌学、杂史小说、西北史地等多个方面。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敦煌文献与佛教地狱信仰的中国化研究”、“敦煌写本相书研究”、“廿二种异物志辑录研究”、“胡缵宗集校点”、“地狱信仰与唐五代宋初社会生活”等课题的研究。出版《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敦煌写本相书研究》、《古代陇右传奇作家》、《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等著作,在《敦煌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成果先后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

来到王晶波家,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壁画、佛像、陶俑等与敦煌有关的事物,与敦煌有关的就是茶几上几本王晶波准备介绍给记者的她的著作。没有了“历史”物件装扮的压抑,宽敞明亮的客厅显得格外宽敞、清爽。

王晶波是东北人,话语间透着一份豪爽,这让首次见面的我们很快熟络了起来。她告诉记者:“我出生在东北吉林,我父亲文革前上的大学,因为学的是治沙专业,毕业后就分到了甘肃临泽。1969年,母亲带着我追随父亲来到了甘肃。我是在临泽上的小学和中学,直到考入西北师范大学。”

小时候的王晶波学习很好,这得益于她喜欢阅读,因此成为一名作家在当时是她唯一的梦想。王晶波回忆说:“我学习一直比较好,因为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母亲当时在县文化馆办了一个借书证,我就拿着去借书看,看了不少书。记得一次我去文化馆借书,借《聊斋志异》,一位阿姨说你看不懂,我说没事我就愿意看。到了初中,改革开放,能够读到的书更多了,而我的中学老师也介绍了不少好的文学作品让我阅读。那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可是,现实与梦想总是有差距的,王晶波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是西北师大,但专业并不是她喜爱的文学,而是历史。王晶波笑着说:“当时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鬼使神差’吧,喜欢文学的我选择了历史专业。记得我是1981年参加高考,当年全国一本分数线是300分,我考了379.2。到了大学后,不少同学问我你考得这么高怎么来师大了?我们班考360分的都上北大了。但我的第一志愿就是报的师大,而北大是我的第五志愿,完全报反了。而且我还填报的是师大历史系,现在回忆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对于这段过往,王晶波一笑带过,但这却改变了她今后的事业的发展方向。

1983年,国家层面提出文化大发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重中之重,因为没有相关人才,全国各高校开始成立古籍所进行培养。西北师大也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班,并于次年从中文系、历史系招了几名学生进行专门培养,正在读大四的王晶波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进古籍班学习了一年,学了很多文献学课程,文字、音韵、训诂、校勘、《汉书》、《史记》等,非常扎实。其中音韵学我的印象非常深,因为感觉好难啊,也很有意思。当时号称‘绝学’,因为很少有人研究。”

毕业后的王晶波留在了师大古籍所工作,几年后她就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校点整理的著作《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这部著作不仅与同期的三部作品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社科成果奖评选获得了三等奖,也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的肯定。敦煌研究院的李正宇就曾赞扬此书做得非常好,很扎实。之后王晶波开始研究汉唐间的一类史地著作《异物志》,并申请到全国高校古委会的资助,发表了多篇论文。1999年她到北大当访问学者时,相关文章还在北大学报上发表。随着工作的开展,王晶波感受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于是她开始了进一步的学习,并于2001年考取了兰州大学的敦煌学博士研究生。王晶波说:“施萍婷和郑炳林先生是我的导师。郑炳林老师给我的论文题目是关于敦煌相书的,我看了资料后感觉很有意思,就开始着手做。刚开始挺难的,好多术语不懂,与我以前研究的历史、地理、儒家经典等完全不同,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往下抠,最终用了三年,先完成了敦煌相书的释录校注,在此基础上做了博士论文《敦煌写本相书研究》。记得当时在师大上班,孩子上小学,爱人又去北京读博,真是非常辛苦,我晚上都要上两个闹钟,害怕早上起不来。好在答辩时我的论文受到老师们的肯定。”

博士阶段的学习让王晶波真正进入了敦煌学研究领域。几年之后王晶波调入了兰大,研究方向也转向了专门的敦煌文献研究。王晶波告诉记者:“读博之前没有接触过敦煌学的研究,接触后才感到敦煌学是一门范围非常广泛的学问。一百多年来通过中外学者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以往有关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政治、交通等方面研究的内容和认识,真正形成了一个‘学科’。我是从文献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立足于敦煌,又不限于敦煌。”

兰大给王晶波提供了极好的科研平台,对敦煌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她的作品也纷纷问世。王晶波告诉记者:“《敦煌讲座书系》是为了汇总我国敦煌学研究成果而专门刊出的一部丛书,我所著的《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是其中之一。我将社会生活与占卜联系了起来,看看中古时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占卜有多少联系,经过反复梳理文献,花费了很多时间,讨论了占卜跟人们婚丧嫁娶、日常习俗等的关系,从而完成了《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一书,但限于篇幅,还有很多内容没能写入书中,日后我将会继续完善。除此之外,我还完成过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题目叫‘敦煌占卜文献与唐五代民间文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地狱信仰与唐五代宋初社会生活——以敦煌文献为中心’等几个研究课题。目前正在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文献与佛教地狱信仰的中国化研究’,主要研究佛教地狱信仰中国化的问题,这个过程在敦煌文献中有相当完整的体现。”

王晶波的研究在敦煌学中并非主流,但其意义也非常重要。在采访最后王晶波告诉记者:“通过占卜和相书的研究,我们能更加了解古人,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惧,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心。当然,通过了解古人也能了解现在的人,我发现从古至今人们期待得到的和惧怕的其实是非常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趋吉避凶的心理古今一样。总之,对于我研究的方向,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并从中发现更多可供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