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沙溪骡马队(乡土桐城一马白鬃)(1)

一马白鬃

文|吴秀年

城区的边边角角满是巷子,我原本不在意这些巷道,对每个巷名更是熟视无睹,这一切都缘于我对此的漠不关心。可是,当我第一耳听到“一马白鬃”的时候,我的心瞬间就被这条巷名所迷倒。

那天,无事在大街上瞎转悠,和一位熟悉的朋友偶然碰着,他正从旁边的巷口走出来。

我便和他打抬呼:你家住在这里啊?

是啊!从这儿过去,再右拐一点就到了。朋友答。

你可知道这条巷子的名子呀?它叫“一马白鬃”呢?是不是很有创意啊?朋友笑而问我。

特别有创意!那为啥叫这样的名字呢?我大感兴趣。

朋友带着我走进去看,呵,从巷子口这边望过去,那幽长而弯曲的巷道果真象马的脖子呢!朋友知道我的好奇心很重,接着说道:你不知道,很久以前啊,桐城的西乡人(指青草和挂镇那边人)想要进城,从西大路到半边街,就从这条巷子进城,所以,此巷子是必经之路。当年的西大路(桐城西面进城的那条路,人们管它为西大路。)是独轮车的人行道,而半边街也早在抗战时期被日本鬼子的一颗炸弹毁了,现在只剩下这条不足五十米长的巷子。

这条巷子的地理位置意义重大,当时,它是城里城外的分界线。巷子的北边是那广袤的乡村田野,稻子熟了,麦子黄了,你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成熟的稻子、金黄色的麦子象不象马儿奔跑中的漂亮马鬃毛呀?!朋友边介绍边问我。

这也太形象了吧?!我由衷地赞叹道。

咱桐城是文都啊!那是白叫的吗?朋友笑而回我。

接着,他就跟我说起这一带的古往今来,我更听入了迷。

那时候啊!南大街、北大街和东门大街是桐城早期的三条大街。而“一马白鬃”又是进入南大街的唯一通道。可见,这条巷子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存在价值。一条小巷就是小城的一段历史,是缩写的城市,它的发展变迁,它的人间烟火味,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巷里有写不尽的世事春秋,讲不完的人间故事。那时候,许多西乡人,挑着自家种的土特产赶早进城卖个早市,然后在南大街购一些自家的生活必需品。如果哪天自家的土特产卖上了好价钱,说不定会到南大街的布店去扯几尺花布哄老婆开心呢!还会给儿子买个糖葫芦,给女儿扯几尺红头绳。那时候的南大街繁华热闹,每天人头攒动。

这是城中商业最繁华的街道,曾经可是百姓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民俗民风中市井烟火味最浓的地方。街道上布店、粮店、杂货店、香烟洒店……应有尽有,商品琳琅满目。

歙县沙溪骡马队(乡土桐城一马白鬃)(2)

你看这条幽长的小巷宽不足五六米,小巷的一侧可住着不少人家呢!深宅大院里,住着各行各业的人,有政府部门的干部,有工厂职工,还有手工业者,大都是世代居住,三代同堂的也不少。那边的高家大屋你看到了没有?那个椭圆形房子就是,分上下两层,楼上各家各户原都是通着的。当年,我的父母带着我们兄妹几人就住在这里。我小时候跟小伙伴躲猫猫,从西家跑到东家。现在,我父母的老房子还在呢!父母去世后门才锁上了。朋友继续跟我分享着这里的一切。

你看,巷里朝北的交叉路口原是块空地,那是大家伙吃饭的地方。那时候,人们很少在家吃饭,除了下雨天,大家都端着饭碗聚集在这里。空地的边上摆放着十几个大石头,那是人们坐的凳子,没凳子坐,就蹲的站的都有,大人们边吃边聊天,吃得热乎尽兴气氛高。那时人们的工资都不高,虽说肉只有几毛钱一斤,鸡蛋几分钱一个,但平日里都粗茶淡饭,有时十天半月也不见一次荤。那年月家家条件都差不多,大伙儿吃着说着笑着,你尝尝我碗里的萝卜块,我舀你碗里的豆腐汤,彼此品尝,不分你我。那时吃什么都无所谓,无论好饭差饭,一律嚼得香,大家图的就是共同吃饭的和谐亲密友好氛围,尽享左邻右舍的亲情味儿!大伙儿吃得痛快,唠得开心,天上地下,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单位胡同,小道消息,无所不聊。话说得差不多了,碗早已见底,饭饱意足,直到老娘或者老婆扯着嗓子喊:再不回来就自己洗碗!这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那时各家既无电扇更不知道空调为何物,到了傍晚时候,又有不少人家嫌家里闷热难以入睡,便在空地上洒上井水,各家又扛出竹床,一字排开,大人小孩子便挤着躺下,小孩子数着星星。我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神仙鬼怪,公子小姐,古今趣闻,邻里杂事,讲得云天雾地。这时,一钩弯月高照,小巷里凉风习习,桃子树下夜话绵绵,说够了,说话声越来越低,打鼾声此起彼伏,我沉浸在神话故事烟雾缭绕的仙境中甜美地入睡,也做着自己的美梦去了。

歙县沙溪骡马队(乡土桐城一马白鬃)(3)

时光荏苒,城乡巨变。这里,可以说是我这代人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那时候,住在这里的人无比自豪,因为这一巷之隔把人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呢!

这点,无须朋友说,我也清楚。我曾在这里不远处的师范学校读了几年书,经常打这边农田经过。那时候,师范门前就是宽阔的农田,穿过农田又是一大片芹菜田,或许,我就从“一马白鬃”进城,只不过那时,我一点不知有这么响亮的名子罢了。

一马白鬃,历尽人间沧桑。虽然没有大马路的宽敞明亮,它却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片小区的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它就像一本书,字里行间,可圈可点,如那绵长温馨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吴秀年,就职于练潭中学。喜欢以书为伴,也喜欢记录一些心灵鸡汤,擅长随记,爱生活更爱大自然,希望在文字中沉淀自己,并寻找到灵魂的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