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1)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2)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这话不是鲁迅说的

文/晏凌羊

01

“ 先打断你的腿,再给你一副拐杖,然后告诉你: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你要懂感恩。”有朋友发这段话给我,说是鲁迅在《华盖集 ꔷ杂感》里说的。可是,我直觉不大像。然后上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O网页链接))查了下,确实没有。“感恩”这个词古代就有用,但大多和“戴德”“戴义”放在一起用,多表达感念长辈、上位者给的恩情。“懂感恩”大范围使用时,常被默认为是“舶来词”(由宗 教、节日用词演化而来)。新文化运动是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的运动,但鲁迅写文的风格,还是带有文言文之风。比如,我们说“谨慎”,他用“谨肃”;

我们用“坚定”,他用“坚执”;

我们说“别具一格”,他说“别出机杼”;

我们说“宁死不屈”,他说“殒身不恤”;

我们说“重话儿女”,他直接用两个字——华胄。

他的词汇量非常大,而且用词相对比较高级。写的文章都是白话文,但文言文功底不俗,鲁迅文集我大学时候全部都看完了,我也是鲁迅的脑残粉,我觉得他的写作风格不大可能是本博文第一句那样的。尤其是“懂感恩”三个字,真的很不大像大先生的风格。他真要出言讽刺,只会比这个更辛辣。当然,如果我记错了或是大家若找到出处,烦请告知。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3)

02

鲁迅这个人的文学才华,在民国时期我认为是首屈一指的,什么林语堂、张爱玲、萧红、丁玲等等,在他面前确实稍逊一筹。他的文章思想性极强,三观极正,但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用词的精妙。他总是能尽可能用很少地词语来表达繁杂的意思,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我觉得他的文章翻译不了,一翻译就可能就失去了美感和韵味。而且,当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

文言文有特定的写作章法,而白话文没有,所以,那时候文人们的文字,如今读来会觉得特别有趣。比如,鲁迅一篇文章里写到了放债这事儿,用的形容是:他到你那里来的时候,还每回带来一担同情,一百回就是一百担。比如,他写“一枝救兵”,用的是枝丫的“枝”,而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支”,但你能从这个词里读出某种滑稽感、画面感。还比如,它常常用“匹”来形容猫、鼠甚至是鸟和昆虫等。

原本用来形容大型动物的词,用来形容这些小型动物,你能感知到他在描写这些动物的那一刻,他的嫌恶。这些量词的用法,都很惊艳不是吗?到后来,白话文越来越规范,每个词与另一个词的搭配都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我们反倒感受不到那种韵味了。

03

讯哥儿身上虽有很多乖张的毛病,但我是他的铁杆粉丝。

之前我看过这样一个研究,说是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掌握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就能解决阅读和书写问题。

中国的汉字如果都算起来,大概有两万个左右,但鲁迅的词汇量达一万来个,是世界上词汇量最丰富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可能是最多的,词汇量达两万,他自己还自创了一些词)。迅哥儿的文章,思想性极强,情绪饱满,讽喻到位。我们暂且不管这些,单看他对辞藻的运用,就令人惊艳。

他写围观群众,是这样的:“却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好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句形容,几乎可以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迅哥儿也会拉拉杂杂地写一些童年的趣事,每一个场景都画面感极强。

在《社戏》一文中,他写自己和小伙伴们一起坐船去看社戏,写一路上的景,是这样写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短短几句话,写了味道,写了体感,写了远景、近景,写了心情。

你光读读这段话,就像是看到了一幅电影画面。

以前我在初高中课文上读到鲁迅的这些文字,觉得他写得真贴切、到位,我一辈子都学不来。

反正,鲁迅真的是我写作上的启蒙老师。我觉得任何时候都不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整个民国时代,鲁迅的文学功力不是一般作家所能比的。张爱玲、萧红、张恨水、茅盾、巴金、老舍等的作品,可能要上了点年纪才能读得懂。

他们的作品,即使入选语文教材,也只能是几个小片段。但是,鲁迅不一样。他的文字其实很好懂,小学生、中学生都能看懂,而且,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从他的文字里,你是可以看到一幅幅画面的,想象力强的青少年其实特别适合读鲁迅。鲁迅写的文章不是单纯写景、写人,而是在写情、写理,是在临摹人性、社会。哪怕是短短只有几百字的《风筝》,也是先给你描绘了一场春天的图景,再讲了一件往事,引出了“精神虐杀”这个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阿Q正传》《藤野先生》《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药》《伤逝》......哪一篇不经典?哪一个人物不经典?这些人物不仅仅活在鲁迅的文章里,还活在我们的周围,只不过改了名、换了姓而已。鲁迅写《社戏》的时候已经是41岁,他写的是30年前的童年往事,可是,他依然能把那些往事写得优美动人。我们跟他不是一个时代的,但是,读起这样的文章来却不会觉得有丝毫隔膜,就是因为鲁迅写文章时是把自己沉进去的,而不是把自己抽离出来的。他用本心去写作,我们用本心去阅读,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触摸到他在文字里藏着的真情实感。我最喜欢的鲁迅作品集是《野草》,来来回回看了很多遍,家里也收藏了好几个版本。

这部作品集的思想性非常强,语言精准度非常高,文字不仅仅有画面感,甚至有音乐感。鲁迅同时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文言文到白话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但鲁迅凭其本能和直觉,几乎自创了一套套白话文的表达体系。他从来不追求白话文的流畅,那样就过于流俗了,他追求的是精准、凝练、深邃、沉郁。

他打破了文言文写作的常规,却保留了文言文写作中最优秀的部分。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在白话文运动中,鲁迅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守住了文学界半壁江山的审美。胡适也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推广和宣传白话文。但是,你看他写的白话文(尤其是散文),就过于浅白。我之所以竭力反对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正是因为:鲁迅文章拥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兼具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中小学生读鲁迅的文章,有助于他们培养出最基本的文学审美。你只有真正见识过牛逼的,才能知道哪些是一般的。这一点,对全社会来说都特别重要。

这样,哪怕我们去街头贴个宣传标语,你也可以写“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不是“老子生气了!老子要为&人&民服务!”

04

男神鲁迅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很有想法的设计师。北大校徽,他设计的,沿用到今天。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4)

他设计了一款猫头鹰图案,独具匠心地把猫头鹰的眼睛设计成一对男女的头。这种创意,很多当代设计师都学不来。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5)

中华民国国徽,他参与设计,并写了logo释义,用的还是文言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6)

他一生参与了六十多款书籍的封面设计(图四五六七),在今天看来都非常美观、大方、前卫、寓意好。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7)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8)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9)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10)

他还会画插图,画面内容与文字非常贴合。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11)

他自费印制的版画集也非常精美雅致,至今没哪个版本可超越。八道湾里的院子,他买下来后要改建,也是他自己画的设计图。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12)

鲁迅的审美是非常在线的,点评萧红的穿着绝对够格儿。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鲁迅,是一个标杆、一个旗帜,是被“符号化”了的。真实的、鲜活的、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鲁讯,其实非常可爱、丰富、可贵。

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完《大话西游》,觉得把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重新结构一遍,十分有趣。然后,我就很想把古代那些神话、寓言故事,用我自己的理解重新写一遍,加不同的情节,给不同的结局。结果,我看到了鲁迅写的《故事新编》。看完之后,我沉默了,甚至感到悲痛。就像是一只习惯了在地下室的烛火下生活的虫子,一出门就看到了灼热的太阳。我简直觉得自己“啥也不是”,因为我知道,那些文章,我再努力10倍子也写不出来。我从来没有想过,女娲可以被描述成为一个能力非凡但做事情迷迷糊糊、付出多但回报少的人。

她为人类造人、补天,死后尸体还被无耻的人类拿来“物尽其用”。后羿和嫦娥的婚姻生活,平凡无趣甚至乏味。后羿被嫦娥嫌弃赚不来钱(打不来猎物),嫦娥发现灵药,毫不犹豫地飞升向月亮。

后羿气得拿弓箭射击月亮,但月亮纹丝不动。他到底是老了,余生都在回忆过往中度过,继续喂他的马、吃他的炸酱面。《铸剑》里的眉尺间,从出生就没有“自主选择的路”,为父报仇就是他的使命。

他遇到了宴之敖,宴之敖帮他报了杀父之仇,也与王同归于尽,而当时鲁迅的笔名就叫“宴之敖者”。所有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你看完后,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人甚至是群体。反正,我觉得,在短篇小说领域,民国没几个人能和他Pk的,但因为鲁迅的小说隐喻性太强、故事性弱,篇幅又短小,确实很不适宜被改编成话剧、影视剧进一步传播。

这才导致现在很多网友不大熟悉他的语言风格,然后总把一些别人说的话,安在了他头上。

Ps:关于鲁迅的局限,我们以后再谈。我一写这些,阅读量就走低,大概是因为阅读这些内容需要点门槛,某些人压根儿看不懂吧,比如以下两个,哈哈哈。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英文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13)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END--

作者:晏凌羊,80后,情感专栏作者,新女性主义作者,中国作协会员。著有畅销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愿你有征途,也有退路》《我离婚了》《有你的江湖不寂寞——金庸武侠小说的另类解读》以及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拥有13年金融从业(管理)经验,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出生于云南丽江,现居广州。

欢迎关注晏凌羊 微博:晏凌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