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初始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工艺上来说,要造出纸来,有两个要素:原料和工艺。我们现在知道,纸张的原料就是纤维,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甚至化学纤维都行。大量纤维堆叠在一起,形成的薄片就是纸啦。工艺上,原始造纸使用的是浇浆法,类似漂絮堆叠(据说考古发现的类似纸的东西都让人怀疑是丝毛堆积物,而非丝纸);工艺改进后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抄浆法。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1)

抄浆法

造纸术发明 | 改进者蔡伦,初中历史课本上说,蔡伦先生用树皮,麻,破旧的布、渔网之类的东西造出便宜又好用的纸。不过目前考古资料可以证明蔡大神只是一个改进者创新者,而非发明人,很多资料显示蔡伦之前,西汉时就已经有纸存在了。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2)

甘肃省博藏 1973年居延金关 出土的麻纸 (应为浇浆法)不晚于BC.52

古代史书上是怎么说的呢?

《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东观汉记校注》曰:伦典尚方,作纸,用故麻名麻纸,木皮名穀纸,鱼网名网纸。

译:自古以来,文书契约大多用牛皮串编竹简(记录),也有用缣帛丝织品的称之为“纸”,蔡伦就首倡提出一个办法,用树皮,杂碎的短麻,破旧的布料、渔网来造纸。

蔡伦主管尚方(东汉官署,尚方令秩六百石,常以宦者为之。职掌制造兵器及宫内器用),造纸,用旧麻作原料的叫麻纸,树皮造的叫毂纸,渔网做的叫网纸。

这里介绍几个名词:麻纸,藤纸,皮纸,竹纸,草纸。这些是用主原料来做分类的纸张名称。像我们今天说的宣纸实际是皮纸的一种(青檀树皮加稻草)。

《说文》纸,从糸(mi),丝絮也,一曰苫也,潎絮一苫也。其本意就是丝絮:做丝织品时,漂丝絮的残次短毛,或者破旧丝绵处理后堆积一层层的。

《说文》:毂,楮也。即楮树皮,毂纸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皮纸,各类树皮做的纸。

那么汉代,所谓的破旧布料、渔网是什么材质的呢?

肯定不是棉布哦。实际上我国文字记载以来,直到宋代,3000多年中,棉花都没出现(“木” 字 宋代才造出来,在朱元璋强制大力推广后,明中后期棉织品才大量应用。)丝麻才是大路货,丝织品or麻葛布制衣,丝絮保暖(“丝”)。

汉代衣物面料纱,绢,素,绸缎等等都是是丝织品麻,葛制品,甚至还有壳衣——树皮衣。古代渔网其实也是麻葛布料加麻以捆扎的方式制成。麻衣或葛衣一直是明中期以前中国普通人的主要衣料,

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记:“武陵人作壳皮衣(楮树皮),甚坚好尔。”《越绝书》载,越王句践“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能先给大王的东东,想来还是不差的。

唐杜甫 《前苦寒行》:“ 楚 人四时皆麻衣, 楚 天万里无晶辉。”王琦 汇解:“ 唐 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苎葛之类。”

  所以,综上所述,蔡伦纸纸的原料其实就是麻,树皮,或许还有丝织品成分的混合。当时所造纸张尺寸应该不大——1979年敦煌马圈湾出土过一张西汉麻纸,20*38cm大小。直到魏晋时期,纸张主要用于写字,绘画还是在缣帛上,尺幅够大。

  东汉开始

  麻纸大行其道。此时,麻纸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初始的蔡候纸,再就是东汉末年的左伯纸以品质闻名。东莱人左伯在蔡伦麻纸的基础上造出了左伯纸——即利用当时山东桑蚕业发达的优势,用桑树皮或者混合麻纤维,造出的一种纸,轰动当时。

南北朝萧子良答王僧虔书:“子邑(左伯)之纸,研妙辉光,件将之墨,一点如漆。”,

彼时应该能见到左伯纸实物,说这纸“妍妙辉光”,或许应该是经过涂布砑光处理的麻纸纸质紧密光滑,墨汁不易渗化。

​  麻纸是传统纸家族的第一位大佬,被长期大量使用,从东汉到宋元跨越了中国有文字历史的大半时间(4000多年),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和书籍材料。其主要原料是苎麻,其次是大麻(汉麻、火麻)和亚麻,其中或许会混合部分其他植物纤维,但以麻纤维为主。

  这其实是跟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原生苎麻纤维最长,含胶量少,易沤制,易制纤维,造纸工艺要简单的多。而且,从秦汉魏晋到宋元,(甚至直到到清末葛麻布才逐渐消失),当时人的主要衣物面料之一就是麻葛制品(棉花进入中原是宋元时期,而大量使用则是经朱元璋强力推广,明中期才占据主流)。所以,作为除粮食外种植最广的作物——麻,是最易得、量最大的原料。而不方便、不经济、量不够的材料造纸都被一一淘汰。

  魏晋时期

  经济各方面有了发展进步。造纸和处理工艺也得以发展。纸张大小也较汉纸略大。造纸工艺进步不大,但纸处理技术有了发展。

  麻纸细分两种:白麻纸黄麻纸。白麻纸是原纸,古人觉得原纸比较粗糙,下笔涩,墨水弥散的太快,稍有迟疑就洇晕一团,写字不精神。咋办?解决办法就是砑光,涂布:其原理就是弥合缝隙,使纸张致密,易受墨而不过度洇散。

  所谓涂布就是往纸上涂抹东西,把纸的缝隙啥的补上——家装刮腻子,美颜上粉底了解一下。主要原料是白粉混悬液 淀粉 水(或胶水)共煮得到的溶液。白粉通常是白垩土,滑石粉,石膏,石灰,瓷土甚至高岭土等。把上述溶液用刷子刷到麻纸上,这就得到了涂布的纸张,这样的纸用放大镜能看到纤维缝隙里有矿物晶体微粒存在,后世持续发展为粉笺。

  至于黄麻纸或者叫潢麻纸,就是指用黄檗(柏bo2)水染过的色纸。

公元二世纪《释名》中刘载说潢,染书也。(这说明汉代应该就有色纸技术)。西晋陆云的书信中说:"前集兄文为十二卷……当潢之"(这是先写后染,也有先染再写的)。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有“若檗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

  黄麻纸是最早出名的色纸,其实这时候还有其他颜色的色纸,但都不如黄麻纸好用、流行。其优势如下:

1、避免虫蛀,通常用黄蘖(黄柏bo2)、雌黄、蜀椒或黄丹的水溶液。前三种会把纸染成黄色的,加黄丹染出红色纸。

2、染黄纸颜色柔和不伤眼,有清香气味,

3、书写错误还便于用雌黄进行涂改(成语“信口雌黄”,了解一下)

4、黄色为五色之中,尊贵……

  ps: 今天我们所谓的熟宣,也就是经过类似涂布技术处理的生宣纸。你可以找一张生宣纸,平铺板上,用稀释的米汤或豆浆,用羊毛排刷刷一遍,干后再刷几遍,你就得到了2-3分熟的一张23分熟宣。不过,这张宣纸富含淀粉很吸引虫子的,你还需要加除虫的成分。

  这样经过涂布的纸表面会有刷痕,因此就需要上第二种技术,砑光——用光滑的石头在纸张上压、擦,纸张致密后就光滑了。然后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好的纸张了。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

  这里的”蚕茧纸“不是说用蚕茧来造的,而是经过涂布砑光处理后的纸光滑如丝,类似蚕茧的感觉,因此利于表现遒劲爽利的笔画。鼠须笔当然不是老鼠胡须,应该是黄鼠狼之类的硬毫。

  根据近代采用仪器分析研究,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麻纸作品。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这三希帖(唐摹本)也都是写在麻纸上的。

隋唐时期

  在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其他材料做的纸张开始冒头,同时也有一些材料退出了造纸的舞台。其中,像原来与麻纸用量差不多多的藤纸,就因为大量砍伐,生长周期长而导致原料枯竭,至宋代竹纸兴起而藤纸逐渐绝迹。唐 舒元舆作《悲剡溪古藤》文:

异日,过数十百郡,东洛西雍,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予寤剡藤之死,职止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人士,自言能见文章户牖者,数与麻竹相多……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笔下动成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在唐代皮纸大发展,又称苟皮纸,绵纸,汉皮纸,纱皮纸。其实是指以各种树皮制成的纸,主要以桑、楮、青檀、木芙蓉等以木本植物皮为原料加工而成。(我们今天所见大部分纸都是皮纸:宣纸、连史纸等。严格说起来,真正宣纸应该90%甚至95%以上用檀树皮,不应该加稻草(或许加稻草应该是为了减少树皮消耗,避免砍伐过度导致重蹈藤纸覆辙)。

蔡伦造的毂纸就是楮树皮纸,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对穀及穀皮纸有明确记载:

“穀,幽州人谓之穀桑,或曰楮桑。荆、扬、交、广谓之穀,中州人谓之楮桑。”又“楮,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穀皮纸。”

  唐代也已经有竹纸出现,但量很少,质量也不高,在南方一带也只是崭露头角而已。

  这时期纸张形制开始变大,接近1m尺幅,开始分生纸(原纸)和熟纸(经过工艺处理过),绘画也开始用纸作为材料。

  唐人多用白麻纸,皆先砑光,而后浆硾,若先涂布再砑光,效果就更好了。

  唐代的名纸是硬黄纸,这种纸外观呈黄或淡黄色,表面甚光滑,以手触之有清脆之声,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质地硬密。唐人摹二王真迹,多用硬黄。其法把染黄纸用热熨斗涂黄蜡,使其半透明,质坚挺,不洇墨,便于摹写),用这种纸摹拓本称之为硬黄响拓本。辽宁省博藏《万岁通天贴》就是硬黄拓本,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兰亭集序》是用硬白摹拓的。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3)

硬黄拓 辽宁省博藏 万岁通天贴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4)

硬白拓 北京故宫藏 兰亭集序 唐 冯承素


  这样处理后类似我们今天的蜡笺,写字的时候不能用水兑墨,要用皂角水或肥皂水,否则不容易受墨。蜡笺纸还有一种粉蜡笺,就是用白色矿物质粉末涂布后,再上蜡,兼具粉笺和蜡笺特性,褚遂良的枯树赋有粉蜡笺拓本(宋 米芾《书史》),可惜没有实物留存。

  唐代名纸——薛涛笺。唐代著名诗人、乐妓薛涛女士的创举:制笺多用芙蓉花汁、鸡冠花汁,色若桃花,亦有猩红小笺。这是彩色纸最早出名者。

  麻纸一直是主流用纸,唐代的敕诏都是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成语:宣麻拜相,了解一下)

《唐会要》记载,大中四年二月,集贤书院上奏:大中三年正月一日后至年终,写完……365卷,共计用小麻纸11700张”...贞元八月,刘太真伏请奏准,“纸数减停46000张,内却供麻纸及藤纸10000张,添写经籍”。

藏于浙江图书馆的北魏写本《大智度论经》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纸质匀净平滑,保存完好,其纸张原料就是苎麻。而公元2世纪的敦煌遗书中也有非常多的经卷是用的苎麻纸,至今纸张状态良好。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5)

浙江图书馆藏 黄麻纸 北魏 大智度论经 

  到五代时期,社会战乱,纸张水平就参差不齐。杨凝式的传世书法作品《神仙起居法》用纸就不精细。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6)

北京故宫藏 五代 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

  而这时南唐后主李煜造“澄心堂纸“,名传后世无敌手。澄心堂是后主李煜读书、办公的地方。史载,此纸是后主设官局监制的,专门为皇帝所用,厂肆根本就没有,当时民间无从入手。

  975年,南唐灭时,内府墙角堆存有数千张,后来就失踪了,按现代公安的说法简直就是人间蒸发啦。50多年后,一个叫刘敞的人以重金得100枚,赠给欧阳修10张、欧阳修又转赠梅尧臣2张,那就不得了了。后来梅又在别人那受贿了100张,找人在歙县(当时皖南的徽纸、池纸就比较出名了)依样开始仿制,那人回赠了300张。

说这纸好,那不是咱忽悠,经过欧阳修(一代文宗)、梅尧臣他们一通吹捧(写诗唱和),那必须得相当的高级啊,号称一张百金。其实我们谁也见不到,就是乾隆皇帝也没有这个眼福。什么“百金一幅”、“滑若铺玉”、“滑如春冰”等等,看着就晕。

这种纸尺幅为33*40CM,比现在的纸要厚,和人民币差不多(据说,当时要求必须冬天抄,匠人一边烤火炉,一边破冰抄纸,冻得半死。半干揭下涂布复烘,再采用两面砑光技术,所以光洁如冰)。

宋代

 由于原材料的丰匮变迁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藤纸,麻纸在慢慢退出主流舞台。而皮纸也在技术提升,各类皮纸争相斗艳。

  米芾《苕溪诗》、《淡墨秋山诗》以及苏轼的《人来得书帖》都用砑光的楮皮纸,而《苕溪诗》用纸还涂布有白色矿物粉。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7)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8)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9)

苏轼的《三马图赞》、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29.5厘米×105.5厘米)用的都是桑皮纸。

此外如李建中《贵宅帖》、苏轼《新岁未获帖》、宋徽宗赵佶的《夏日诗》、法常的《水墨写生图》、宋人《百花图》、郭诩《雪渔图》以及元人李衎〔wu〕《墨竹图》、赵孟頫《从骑图》、朱德润《秀野轩图》、张逊《双钩竹》等,都用皮纸,表面平滑、洁白,纤维交织匀细,都是上等纸。目前可见最早的宣纸(泾县纸)实物是安徽博物馆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

纸的由来及从古至今的演变(纸的历史你不知道的纸家秘闻)(10)

安徽博物馆藏 华严经残册 南宋 张即之 宣纸(青檀树皮加稻草)


  早期竹纸质量不佳,北宋学者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说:

“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如作密书,无人敢拆发之,盖随手便裂,不复粘也。”

  都能当加密手段了,不敢拆,一动就破了粘都粘不起来。

  竹纸从宋中期后在书写用纸上慢慢普及开来,米芾曾说他年50岁时,始以浙江竹纸写字。夹江竹纸,富阳竹纸,比较出名的是江西、福建的毛边纸连史纸(连四纸)。连史纸即薄且韧,不但可用于书画纸,还可以用来做拓印篆刻,印刷书籍用纸等。还有宋人摹拓真迹时,多用竹纸涂蜡,效果不逊硬黄纸,这就同今天的蜡笺差不多了。

  北宋仿制澄心堂纸,应该是比较成功的。后来说欧阳修主持编纂的图书都用澄心堂纸,实际都是仿纸。要是正品,那一枚百金,谁用的起啊?

  宋人加工纸的方法和前代在手法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材料有了进步。如:

今士大夫多糨而后用,既光且坚,以梅天水淋,晾令稍干,反复捶之,使浮葺去尽,是谓春膏,其色如蜡,若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又:有彩色粉笺,其色光滑,东坡、山谷多用之作画、写字。

  谢公笺 为宋代名士谢景初所制,颜色繁多,比薛涛笺单一的红色有了大的发展,有“十样蛮笺”之说。

  色纸种类也极其繁多,像砑光纸,水纹纸,洒金笺等等。在各种色纸中宋代仍重黄纸,尤其内府各馆阁官方文书、写本、刻本均规定用黄纸。

宋人的书画用纸比前代要大些。就高度说:晋多为24厘米,唐、五代25、6、7厘米,宋30—35厘米,长度也明显增大,种类也大大增多。

其实在古代用来写字绘画的纸价格也是很贵的,并且都和生活用纸分开来卖。实际上从书画发展的角度看,历朝历代绢帛的使用仍旧是很高的(宋画里面绢帛使用率很高),或许是尺幅限制?  

明清

集加工技术于一体的一代明纸——宣德纸

  前面说过宋元有仿澄心堂作坊,到了明朝,这一技术重新得到恢复,并比前代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更加精湛、品种更加繁多。永乐、宣德盛世,国家经济实力提高,手工业制作技术和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宣纸的加工技术已经超过前代,人们称这个时期的纸为“宣纸”(当然和安徽宣纸显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与“宣德炉”、“宣德瓷”齐名。那时的宣纸主要产于江西,多供内府使用。由于世面上这种纸很少见到,有些文人认为这种纸不宜用来书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纸太名贵了,怎么能用来写字呢,得到的人只会在字画装潢的引首用上一小条,根本就不忍心在上面写字。宣德纸至薄能坚,极其精细,厚者可揭3、4张,白笺坚厚如板,纸面砑光如玉。这种纸后人将其与澄心堂纸并列。

  原来,皖南地区的纸只是称呼为皮纸,到了明代,宣纸一称才为民间所采用,实是依宋元时官方对皖南所产纸的书面称谓,又名“泾县纸”。明末,宣纸已成为了上乘的优质皮纸,得到了文人墨客的真正重视,为了适应各种书画技法的应用,宣纸的品种除保留前朝工艺和延续部分仿品外,开发了很多精品,除宣德纸外,还有“泾县连四”。

  但后来可能由于战乱等原因,仿宣德纸质量并不稳定,也有人对泾县仿宣纸颇有微词。 乾隆时期一位大臣沈初在《西清笔记》中说:"泾县所进仿宣纸,以供内廷诸臣所用。匠人略加矾,若矾多,则涩滞难用......"。这里说的是清出安徽所仿的“宣纸”,是供在朝诸臣使用的,相比“宣德纸”只供应内府,确实差了不少。我推测应该是工艺或后续加工手段的问题,供皇帝用的不计成本,只求质量啊。

  明清加工纸种类繁多,并且对造纸工艺进行了总结,形成体系和书面记录,是工艺技术的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皮纸、竹纸成为了主流,麻纸等比较少见了。清代河北迁安县自宋、元始造桑皮纸,规模尤大,山东、浙江两省亦有多地生产桑皮纸。

  说到明清加工纸,我要介绍明代江南风流才子——屠隆(1542—1605)字长卿,号赤水,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他关于明代加工纸技术的记载,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他的著述《考槃馀事》中有详尽的叙述,选其中几处,于大家共同学习。

  • 造捶白纸法:法取黄蜀葵根捣汁,水一大碗,放汁1、2匙搅匀用,如根汁用的多了,反粘不好用。用纸10幅,将上一幅刷湿。再在上面加10幅干纸,以次相加。用厚石板压一夜,第二天揭开晾干,再压一夜,第三天再晾干。用打纸搥打千余下,揭开晾干。如此反复几次,就可以了。

最理想的效果:发光、润如玉、坚且滑,发墨效果层次分明 。这就是“浆硾”。

  • 涂布纸:加工法取石灰或滑石粉碾成细粉,用水搅拌,除去杂物,放淀粉共煮,不停搅拌,一柱香时间,用排笔蘸混合液一张一张刷纸,注意均匀。干后砑光,可除去刷痕,纸表面遂紧密光滑。可用。

  效果:发墨层次分明,淡墨可看到筋。现在市面上多出售仿古色宣,书写时发墨效果很差,厂家是不会考虑这些的,

  • 半生熟纸——葵笺:五、六月,戎葵(黄秋葵 )叶和露摘下,捣烂取汁。用孩儿白、面鹿(原纸名)坚厚者裁段。葵汁内稍投云母细粉,明矾些少和匀,盛大盆中。用纸托染挂干,或用以砑光,或就素用。其色绿可人......
  • 染宋笺色法:黄檗一斤捶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时,煎至二升止,听用。栎豆子(栎的果实)一升,如上法煎水,听用。胭脂五钱,深者方妙,用汤四碗浸榨出红。三味各成浓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观音帘(原纸名)坚厚纸,先用黄檗汁拖过一次(把纸平铺桌子上刷一次),复以栎豆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浅加减,逐张晾干可用。
  • 熟纸:古人的方法是把皂角捣碎了,用清水浸泡1天,再用砂罐煮一柱香时间,滤净,刷纸。再在烫中放少量明矾,再刷1次,放干后就可以使用。如果放上2、3个月效果就更好了。皂角中包含有皂角素和明矾混合远没有胶和明矾的混合物火气大,这种纸保持了生指的特性,但生中带熟,效果很好。若用来画画更佳。

原纸选择:

  染:太厚的不好!面料、扎花最好,不过扎花太薄,不好整理。单净皮也可以。

  涂布:越厚越好!

宣纸分类

第一,根据配料的比例,可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

  • 绵料:青檀皮约占30%;稻草约占70%。
  • 净皮:青檀皮约占60%;稻草约占40%。
  • 特净皮:青檀皮约占80%以上;稻草约占20%以下。

第二,根据纸的组合张数,可分为单宣、夹宣等。

  • 单宣:单层宣纸,比较薄。
  • 夹宣:把原漂单层的2张或2张以上的宣纸合并为1张称为夹宣。2张合并称双夹宣,3张合并称为三夹宣。夹宣比较厚。

第三,根据每张纸的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八尺宣、丈二宣、丈六宣、札花宣等,尺寸越大制作越难,多用于政府发榜或创作大型书画。

第四,根据加工处理的程度,可分为生宣、熟宣。

  • 生宣:直接从纸槽中抄出来并烘干,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原纸。生宣具有渗墨吸水等特点,非常适合创作写意画和行草书体。
  • 熟宣:在生宣上刷一层矾水和拖骨胶,称熟宣。熟宣又称矾宣,渗墨和吸水性能不如生宣。

第五,熟宣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可分为许多种。

  • 虎皮宣:又称 "虎皮笺",以前称 "金栗笺",是将宣纸加工染成黄色班纹。
  • 冷金笺:在纸上装饰金银片或金银粉。
  • 云母笺:在纸上洒云母粉。
  • 蝉翼笺:极薄的宣纸笺。
  • 玉版宣:用淀粉将两层以上的宣纸托表而成,纸质较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