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崇祯年间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时代,在那一时期里面,由于乱世出英雄,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顶尖人物,但是这些顶尖人物一旦登场,却总是面临着悲哀收场的结局,例如大名鼎鼎的洪承畴,又例如当时的卢象升和袁崇焕等人。有学者评价,那是一个盛产人才的时代,也是一个消耗人才的时代,借用电视剧王承恩的话来说,崇祯年间所有的坏人并不坏,只是坏在了身在崇祯朝。一个拥有如此悲剧色彩的时代,真的是让人看了心酸,但是身处其间的人们却也只能无奈的继续跟着国家走,在这之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杨嗣昌。


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聊到了很多顶尖的人物,好像杨嗣昌与这些人物比较起来差距很大,因为杨嗣昌既不懂得打仗,而且又没有像洪承畴一样的治国才华,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些书生误国的特点。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来聊这个历史上的失败者呢?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杨嗣昌的身上呈现出了那个时代所有大臣的悲哀。按照学者的说法就是,杨嗣昌代表着书生最后的抵抗,但是他又面临着最后的绝望。

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的句子(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1)

崇祯皇帝

01

说起到杨嗣昌这个人,就不得不说到当时崇祯时期的内阁朝廷。根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追求传统儒家概念的君主,正如明史专家所说,这位君王没有受皇帝的权谋之术教育,却被迫灌输了很多儒家的传统法则,所以他把朝廷里面来了一次大换血,所有不干事情的,没有道德的,贪污的,和魏忠贤有联系的人物全部被赶出朝堂,最终只留下了像杨嗣昌这样的人物存在。史书说,杨嗣昌这个人和他父亲一样,是世代忠良,而且家境贫寒,特别讲官员的传统道德,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还有所作为,有一腔勇气。就这样杨嗣昌与崇祯皇帝共同支撑着整个天下,准备走向未来。

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的句子(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2)

只可惜杨嗣昌和崇祯皇帝都走向了一个目录,因为崇祯皇帝不懂得权谋之术的阳和阴,而杨嗣昌也是过分的书生气,不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以他们干了很多错误的事情。例如当年的杨嗣昌,为了解决国内的流民造反问题,他居然提出了10面网计划。这个计划要求中原5省所有的官员建立起联防体系,对于这些区域进行粮食人口管制,对所有的农民军进行压制。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让农民军走入绝路,让他们没有任何可以逃跑的机会,最后弹尽援绝而死。

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的句子(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3)

02

但可惜的是杨嗣昌这项计划要调动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按照保守估计,要花销的费用高达500万,而且当时,必须要设置一个顶级官员来管理中原五省所有的力量,这已经在挑战政权的结构了。但是崇祯皇帝与杨世昌却一拍脑门在脑海里面设想了,于是就把这个计划给执行了下去。最后的结果却是,中原五省所有的官员玩忽职守,农民军没有逼上绝路,反倒是老百姓家家都破产,最终大量的人口进入到李自成的部队之中,而李自成更像是蝗虫一样,把那些老百姓个个都搞得无法生存,然后大家都变成了流民。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李自成有8万人,最终滚雪球一样滚到了50万人,后来还直接在当地官员的玩忽职守之下,杀入了洛阳,成为了一个定时炸弹。

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的句子(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4)

明朝末期地图

杨嗣昌的伟大计划,结果花费了大量的资产却没有成功,而且把李自成养成了一个巨患,因此历史学家评价他书生误国,导致崇祯亡国。但是,我们又必须从中看到一点,杨世昌在尽可能地维持国家的发展,为此他设想了非常伟大的计划,但可惜的是,他并不懂得底下的黑暗,他也并不懂得崇祯朝官员的腐败。在绝望之中看着自己的计划破产,他依旧还是坚持了下来,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把他的悲剧推到了高潮。


结语

崇祯皇帝在绝望之中,决定向老百姓加收更多的赋税来支撑两面战争,结果杨嗣昌以维护老百姓的生存为由,拒绝从政的要求,并且还和洪承畴等人进行博弈,不愿意让老百姓在受苦呢。最终的结果就是崇祯皇帝彻底厌倦了这个内阁首辅,洪承畴也以国之不存民将焉附为借口,继续加收赋税让老百姓走入绝境。眼看着皇帝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任,而自己也没有办法去拯救国家与老百姓,杨嗣昌在史书记载中,白发苍苍吐血不止,在绝望之中自杀。

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的句子(代表着书生最后的反抗)(5)

清军士兵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明内阁首辅的绝望,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书生最后的抵抗,当年为了救国家,他执行了心中最理想的计划,结果面临着残酷的破产,也让他看到了现实的教训。后来眼看着就过不成想要救老百姓,所以他拒绝,以毁灭百姓来支持国家的想法,但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已经不信任他了。在救国和救家两种途径都失败的绝望之中,这位书生首辅最终选择自杀。杨嗣昌的死就是那个时代悲剧的映照,任何有能力没能力的人,都在这种绝望之中,要么堕落要么死亡。崇祯皇帝的天下,谁也无法拯救,而书生们最后的反抗方式,只剩下了勇敢的自杀,那个时代的悲哀,让人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