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带上零钱到菜市场买菜; 再大的百货超市收银员也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按着计算器算钱;,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网络几天都不好?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网络几天都不好(如果网络都坏了)

网络几天都不好

要带上零钱到菜市场买菜;

再大的百货超市收银员也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按着计算器算钱;

没有单车就只能走路了;

地铁还坐的了吗?应该坐的了吧;

地铁里的广播还播得了吗?

没有电脑该怎么工作呢?

拿出纸,拿出笔,一笔一划地写下“民事起诉状”;

打印机还能打印复印扫描吗?可能不能了,证据要怎么提交给法院呢?开庭再交吗?

文件还能邮寄,就是寄的会很久,那应该会更愿意开车去法院立案;

车只可能是汽油车,估计也没有控温系统电台之类的

收费站有收费员,停车场停车按次收费;

吃饭只能盲选,不好吃也提醒不了太多的人避坑;

没去过的地方都不太敢去,担心价钱高的付不起;

买东西只能去超市,超市有啥就买啥;

去远方玩的朋友很受青睐,因为可以吃到不同地方的特产;

下班之后干什么呢?吃饭、逛街、酒吧、弹吉他、画画、和朋友打电话,打支付电信费用的电话。

噢,还可以看电视:电视估计还会有很多青春偶像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有战争剧;

会给朋友写信吧,慢悠悠地到。


最近疫情,小区的快递外卖进不来,冰箱已经空了,但我想到要去小区门口拿朴朴就有些不想买了。

突然在想,这个已经被网络包裹的世界,没有网络了会是什么样子。

其实也就是十几年前的大部分人的生活。

我也算是见证了网络如何一点一点地包裹人们的生活,见证了人们对待网络如何从抗拒到警惕到接受再到完全分不开。

2003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学校的电脑室要脱掉鞋、静悄悄地踩上。打开打字版学习打字。最好玩的游戏是蜘蛛纸牌。

好像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我去朋友的朋友家玩,她的一个读五年级的哥哥,就在用笔记本电脑了。

二年级,我家买了台电脑,也是后盖突出的、主机经常会发热,但还没有连网络。表姐用她家的电脑帮我注册了一个网易邮箱,当时我们用拼音想了好几个用户名都被注册过了。

那一年,进电脑室不用拖鞋了,换成踩鞋套。后来就可以随便踩了。

那一年,我也注册了QQ,是5开头的六位数的号码,后来弄丢了。

四年级的时候大家都在养企鹅,我下载QQ宠物一直失败,失败了一个下午,终于成功了,那时候的Q宠乐园太有趣了。

五年级,我们班弄了博客,课间操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就在教室的电脑打字、上传优秀作文。

我开始网购,在当当网买书,在淘宝买文具,为了几毛钱对比好多淘宝店。

我开始玩游戏,有网页版的,有下载下来的。在玩游戏过程中认识了朋友,我们好像还有过写信。

那几年的周末,我和弟弟妹妹,一人一个小时的上网时间,或者一起打游戏。

六年级的时候家里没有交网费,六年级的暑假我每天和晶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度过,没有上网,也没有觉得生活受了影响。

那时候出门,会先在电脑上查百度地图,了解路线,坐几路公交。

初一,隔壁的姐姐有了翻盖的手机,很快又换成滑盖的手机。她来辅导我功课时给我看了她手机上和男朋友的QQ聊天,看了他们的照片。

记得那时候我通过淘宝买了一块对我来说有些贵的表,很着急地在等,但等了一周才拿到。那时候快递好像都是一周。

那时候上网已经很普遍了。那时候爸爸已经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能还是再早一点买的。因为有一次我很早起来用他的电脑做PPT。我还用过他的电脑和一个网友视频通话。

那时候我们的PPT就做的很精彩了,从网上了解各种资讯,复制粘贴,下载视频,贴上视频图片等。

有时候忘了带书回家,我会在网上搜索电子课本。

初二的时候微博开始很热闹了,智能手机也流行起来了,屏幕越来越大。有一次上课时,我那一直低着头玩手机的同桌突然抬起头和我说:“我的微博粉丝超过两百了。”不过我一直都没有参与进新浪微博的世界。倒是玩过QQ微博。

老师们用EXCEL排成绩,但仍然手写教案。

我最喜欢的老师被辞退时,我到教育局的官网去投诉了校长。

初三每天晚上回家在QQ上聊天,边聊天边写作业。好像是那时候经常发QQ空间日志,会有很多同学朋友评论,玩得很开心。

初三的暑假得了一种一刻不看新闻就不踏实的病症。忘了看的什么新闻,但我应该是跟过今日头条最早的时候。

豆瓣和知乎好像慢慢地就在用了。

百度知道和百度贴吧也是。

高中有了手机,三星的手机,手机还是爸爸让香港的朋友买的,说怕在深圳一不小心买到山寨。开始用手机拍照,但不敢拍自己,觉得拍的很丑。用手机上网、聊QQ。

微信是高二开始有的。记得我注册后几个星期还有很多人不想用,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一瞬间,大家都开始用微信了。高三的时候就完全微信了。大家在微信发朋友圈,活跃地点赞、评论。那时候微信有很多“转给你最好的朋友”之类的活动,大家也都很乐意参与。对,有种“冰桶行动”的感觉。

那时候坐公交还是刷深圳通。

但是好像有滴滴了?

一上大学,就被铺天盖地的信息覆盖了。所有见到的人都说加个微信好友,有超级多群,各种文件信息都是通过微信。订阅号的文章怎么都读不完,这让我很焦虑。群聊的信息也看不完,导致我有很多节课都在刷信息。师兄师姐要求收到信息要秒回。

所有的地方开始扫码支付、刷码支付。

美团大众点评也悄然兴起。

买票用手机完全可以搞定。

我通过一个平台去了苏州打工换宿,在华东随心所欲地玩,现在想想,要是没有手机和网络,实在太难实现了。

旅店的姐姐说她五年前(2010年左右)当沙发客,就已经通过一些沙发客平台联系房东借宿了。

大二小黄车横空出世,解决了我想买辆自行车又怕被偷的纠结。从此,共享经济出现了。

后来小黄车破产、被美团收购,美团成为了我的必备APP。

然后世界好像就变成了现在这样。

买东西看微博小红书,用淘宝京东拼多多;出门用高德地图,打车叫滴滴;外卖叫美团饿了么,吃东西要看看大众点评;满世界都是主播直播up主……

快速地进行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前几年还经常需要现场立案,我入行之后,大部分法院都可以网上立案了。

前两年网上立案之后还需要邮寄纸质材料,现在也越来越不用了。

疫情之后,线上开庭、调解越来越普及,并且有相关文件鼓励这一行为。

律师行业因为疫情和民法典大洗牌,律师不再靠关系,更多靠资本打广告。

一切都依着网络,快速地、飞速地发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