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给你们科普下拜山)(1)

清明扫墓粤语为什么叫拜山?

拜山有什么好玩的东西(给你们科普下拜山)(2)

在我国很多地方把清明祭祖称为“扫墓”或“上坟”,只有粤人婉称“拜山”。 也许这不仅是由于 “意头语”的习俗保留下来的古雅说法,还也是蕴含着我们整个民族对自然界的大好河山崇拜之情。拜山两广地区用语,意思是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时候,去祭扫祖先的坟墓,是一种祭祀先人的纪念活动。

拜山为的是纪念先人,但不少祭祖的人还有一个念头,希望得到先人的保佑。是故去拜山时,除了祭奠用品之外,人们还要带上发糕、爆竹、甘蔗等物,每种东西都有一种象征意义,若果烧爆竹时响亮大声,就是好意头。“发糕”固然是发达的意思,至于甘蔗则表示渐入佳境。拜山的人不仅在坟前吃甘蔗,还将蔗渣丢在坟茔里,据说这样是祈求子孙昌盛、香灯有人继承。随着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人以鲜花或花圈拜山,而省去香烛、宝帛等迷信品。

广州人在外因故吵架而无法解决时,就会说“有咩留返拜山先讲啦(有什么话等到扫墓时再说吧)”.其原意是指拜山时可以随便说话,没有忌讳,现在引申为不想听对方说话.另外一个含义是指对方不像在对活人说,而是对死人说的.拜山时在先祖面前多说好话,祖先也不会嫌罗嗦.而平时就好好干活,不要说那么多的闲话.而在清明拜山时,在坟前有祖宗作证,只要不怕祖宗责怪,就可凭良心怎么说话都行。

广府人在这上头更加讲究。例如清明节扫墓,岭北叫上坟,广府人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把扫墓叫做“拜山”显得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 “坟茔”解,如今风水师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

土葬习俗中,灵柩送到墓地后,风水师须用罗盘定出山向,挖好墓穴,择吉时落葬,死者方能入土为安。 广府人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叫“家山”,拜祭家山叫“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叫 “祭祖”、清代广府地区的小康人家拜山,准备雄鸡一只、猪肉一方、鲜鱼一尾 和茶酒若干等,孝子贤孙来到墓前,把墓道上的杂草除掉,把坟墓打扫干净,给墓旁的后土神上一炷香。

然后在坟前宰鸡,把鸡血滴沥在墓碑和 冥币上,把鸡烹熟,与生肉、生鱼放置盘中供于碑前,另斟茶酒各五杯陈列在三牲前面。一应物品布置好后,孝子贤孙三跪九叩,最后由家长朗诵祭文,诵毕把祭文与冥币烧了,众人离开前还要放一串鞭炮。

财力殷实的人家,还会请一名乐师在拜祭过程中站在一旁吹笛,在 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緬怀先人。 祭祖的盛况远胜于家祭,合族男丁浩浩荡荡,队伍中赶着几头肥猪, 猪的数量按族人多寡而定。

人们来到坟前把猪和鸡(仅限一只)宰了,把猪血与鸡血调和洒遍列祖列宗的墓碑,然后把鸡烹熟,和猪、鱼一道供在坟前,拜祭仪式与家祭同。祭祖的压轴节目是“分胙”(胙,音zu6,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广府人 叫“太公分猪肉”。

后来,广府人祭祖不用活猪而用烧猪,因此“太公分猪肉”又生出一个新的版本叫“太公分烧肉”。由于用烧猪代替了活猪,祭祖时一只雄鸡的鲜血不够用,广府人又变通为用朱砂调和蛋清或桐油重描碑文。

这个习俗流传至今,红漆与烧乳猪、鸡和鱼一道成为拜山必备的物品(聂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