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明珠”成凤英刘乃崇 蒋健兰

塞北明珠成凤英(塞北明珠成凤英)(1)

“塞北明珠”是郭汉城老赠给山西省忻州地区北路梆子一团小生演员成凤英的题词。汉老谦虚地说:我的字不好,轻易不给人题词。看了成凤英的戏我特别高兴,就写了这几个字。”其实汉老的字很有功力,但他确是很少给人题词。这次兴冲冲地为成凤英题写的四个字,言简意赅,说明对她的首肯和赞扬。成凤英是个好闺女,她演得好唱得好,许多年如一日,活跃在晋北村村寨寨,为乡亲们演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恰是乡亲们心中的一颗明珠。

成凤英出生在梨园世家,她是静乐县人,父母都在县中路梆子剧团,父亲是打鼓佬,母亲演青衣。凤英从小接触戏太多了,深深爱上了演戏这个行业。11岁考进山西省戏曲学校忻州分校,学北路梆子的旦角,戏校里排了现代戏《江姐》,成凤英演江姐,受到观众欢迎。1978年戏校开始教“四功”(唱念做打)和传统戏了,她学演了《柜中缘》《杀宫》《见皇姑》等,博得好评。忻州北路梆子剧院向戏校提出要求希望为他们培养几个小生演员,成凤英毅然站出来,决心改小生。成凤英从在戏校学习以来她的小心眼里,就树立了自己追求的目标,到这时候,放弃了已初步学习有成的旦角艺术,从头再学小生的唱念表演,她又有了新的追求。1979年,她在戏校毕业分配到了忻州地区北路梆子剧院当演员。

塞北明珠成凤英(塞北明珠成凤英)(2)

到了剧院,当时演出的小生戏无论主角配角,都由她来担任。她一面演一面学,其中特别是向前辈老艺术家北路梆子董福学了《访白袍》的薛仁贵,使她的艺术提高了一大截。到剧院不过一年,她就以这出戏争得了全省戏曲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的二等奖,那时她才17岁。

1982年2月我们为参加北路梆子老艺术家贾桂林、董福、安秉琪舞台生活55、60、50周年庆祝活动,第一次到忻州。在庆祝晚会上看到成凤英的戏,就有这出《访白袍》,她演的白袍薛礼与演尉迟恭的张万荣有很好的配合,使这出戏演得很精彩,但那时我们还不记得她的名字,也不知她的这出戏已得了奖。

在庆祝晚会上我们还看了成凤英演的两出戏,虽然她的戏都不多,都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今天回头一看,从这两出戏却反映出一个问题。一出是李万林、张秀莲的《血手印·祭桩》,成凤英扮林招得。林招得的老父亲和未婚妻来祭桩,绑在桩上的林招得动都动不得。李万林说:"成凤英从来团里,就陪我演这个角色。这么一个没有多少戏的配角,她一演就演了十七年,直到今天她已经是剧团里的干力量,多少戏都是她主演了,这个林招得还是她的。她从来没有为演这样的配角,提出过任何意见和要求,下乡的时候蚊绳在脸上叮也不能轰一下,她也从没有怨言”一个林招得,就说明了成凤英甘当绿叶的精神。另一出戏是翟效安、王金莲的《北天门 拜母探妻》,就是京剧《四郎探母》的见娘和见四夫人两场,成凤英扮八姐。这又说明,她不仅甘居配角,而且是需要小生时演小生,需要旦角时演旦角,不挑不拣,不推不懈,一样地认真对待,这实在是难得的很哪!

塞北明珠成凤英(塞北明珠成凤英)(3)

说她演配角是一贯的,还可举出1995年10月李万林、任建华夫妇来京参加全国中老年演员大奖赛时,李万林演《血手印 行路》,她扮林招得刚下戏,任建华接着就演《王宝钏-拜寿》她又扮个丫环下了妆赶紧又包头。演配角还要赶场。

对于演配角,成凤英有她自己的认识。她对我们说:“我十几年演过的配角不知有多少,从当年的贾桂林老师到李万林、任建华老师等多人的戏我都配过,每次演配角,我在台上有机会看同台的老师们在那里演戏,听得清看得仔细,听他们怎么唱,看他们怎么演,感受他们在塑造不同人物时,如何不同地运用艺术技巧,用的是什么劲儿,使的是什么范儿,老师们教我表演,教我唱,我再一看他们的演唱,理解都得就深了,特别是在与我有交流的时候,更是让我亲身感到,他是怎样把戏递过来,等我再递过去,他又是怎样反应。从这些地方,我可以学到台底下学不到的许多东西。陪着老师们演戏可真是自己得到滋润成长的好土壤啊!”这是多么可贵的经验啊!

在1982年她又以《赠剑》中的海俊,争得全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的一等优秀青年奖。在以后的岁月里,她在剧团里的地位逐渐提高,她演小生戏,偶尔也演旦角戏;主要充当主角,经常又演配角戏。她所演的剧目有《薛刚反唐》的薛蛟,《五女拜寿》的邹应龙,《吕布与貂蝉》的吕布,《莫愁情泪》的徐澄,《满盘错》的宋如玉,《则天女皇》的李治,《王宝钏》的前部薛平贵,《李三娘》的咬脐郎,《五台县令》的飞来凤,《忠义侯》的周仁,《游西湖》的裴生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剧目,锻炼着这个年轻演员。

1985年7月我们第二次来到忻州,随李万林他们剧团到定襄县北社去看他们演出的伏水戏。在农村中,一般一个台口5天演9场戏,几乎场场都有成凤英的戏,白天的戏基本上都是成凤英主演,如《凤冠梦》、《五女拜寿》等;在李万林、任建华主演的戏中,她就多是演配角了,如《画龙点睛》的马周,《血手印》的林招得等。我们还看了《穆柯赛》穆天王辕门斩子她演杨宗保,《斩子》是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但没有前面的戏,前面的戏是剧团的武功教师刘武华从京剧移植的。刘武华是天津稽古社毕业的武净演员,我们在忻州见过他,成凤英曾随他练功学戏,如今刘武华已逝,他儿子刘朋春是剧团的导演兼演员,成凤英又随他练功学戏。他们父子给成凤英打了一些武功基础。梆子的小生,原就应该艺兼文武,但是现在北路梆子舞台上,已经没有什么武戏了。像成凤英这样已能独挡一面的小生演员,一般也就是演一些文绉绉的白面书生,成凤英演武将,也只能耍一耍枪微摆架子而已。面对这样情况,成凤英又有了自己新的追求。1990年地区要举行青年演员折子戏“山花奖"大赛,成凤英提前请中国戏曲学院导演赵景勃,帮助选剧目,她选定了京剧《八大锤》,要把这出戏移到北路梆子舞台上。赵景勃考虑这出戏难度大时间恐怕不够,她却认定“功夫不负苦心人”。她从省里请来毕业于中国戏校的赵昆翔教她,她便拼命地练,在家也练,下乡演出之余也练,练之不已,终于练出两条腿,练好舞双枪《八大锤》演出了,“山花奖”夺得了。第二年,她带上《八大锤》还有《忠义侠·哭坟》到省里演出,获得全省第三届戏曲”杏花奖”比赛的榜首。当时省文化厅代厅长鲁克义看了她的戏说:一个青年女演员既演一台唱功很重的文戏,又演一出武功很重的武戏这在我省戏曲舞台上是罕见的。她的《哭坟》也经过了加工,在唱上吸收了生、旦的唱腔,她还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把越剧中的“干唱”吸收来加以改造,用在适当的地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时间推移到了,地区剧团决定把成凤英这一德艺双馨的青年演员,推到北京来争“梅花奖”,给她加工《八大锤》和《哭坟》,李万林并把《画龙点睛》的李世民传给了她。她努力学,并按照小生的演法,重新塑造这个年轻的英明皇帝,剧团从北京请了我们一行9人,到忻州去看她的戏。我们三下忻州.才结识了这位被人们誉为“拼命三郎”的成凤英。多年来我们看过她不少戏,眼看着她一步步走向艺术上的成熟。

成凤英很重视读书、好看报理论学习。她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个演员仅仅学会了戏,练好了功,而不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在舞台上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她如饥似渴地争取吸收营养充实自己。这次一起去忻州的人,有的有实践经验,有的有理论基础,看了她的戏,从各个方面给她提出了不少意见。我们把李紫贵在《忆江南》中,分析张翼鹏对陆文龙艺术形象的处理介绍给她,她觉得对她塑造这一人物很有启发。

半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中,她努力消化吸收听来的意见,再经过艺术指导赵景勃,导演刘朋春的具体指点,艺术上得到一次突飞猛进。进京演出了她把一个戏中,三个不同人物演得各有千秋。她演小王子陆文龙,不仅演出他的武艺高强,而且把人物的身份性格,他的傲气、他的得意,都表现出来了,更突出了他身上的孩子气;无论从京剧吸收来的舞双枪、走探海、朝天蹬,单腿三起三落,还是她独创的运用了梆子的翎子功特技等精彩表演,都在戏里,并不是技术的卖弄。她演的《哭坟》那个献妻救嫂不为人知,反遭毒打,负屈含冤,哭诉无门的周仁,一大段唱,直唱得撕心裂肺,闻者酸鼻,她的甩发功也不错,用在爬向坟莹处,用得是地方。她演《画龙点睛》的李世民,既与她过去演的马周,完全不同。又与老生演的李世民迥然有异。这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她特别在刻画这个年轻的英主,忧国忧民的品格上下功夫。贯串在他求贤若渴,见无眼龙图而惊,遇"十皇上"而怒,却又发作不得,以至落荒而走的各个场面里,表演的细腻,感情的充实。处处看出她在“形神兼备”“内外结合”上所作努力的成果。

这次忻州北路梆子团,把成凤英送进北京,是很不容易的,忻州是个贫困地区,领导机关虽支持文化事业,但是钱不多,给的钱不够用,剧团的同志们上上下下一条心,大家自己凑钱也要送成凤英进京。这一方面说明这个剧团内的敬业精神、团结精神很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也可见成凤英用她自己的努力,为剧团做出过贡献,她和全团同志的关系血肉相连。

成凤英演完三个戏之后,和我们谈起来,她说一过春节,剧团就要下去演出,同时她将继续完成她正在改编排练的《五雷阵》。这出戏本已绝迹舞台多年,其中的幡子功、拐子功即将失传,成凤英的一个新的追求,是把这些绝技练下来,不要失传了。如今她已经练会剧中绝技,还在边练边改,加以丰富,整出戏还没搞起来,但已从这里看得出她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了。

看了成凤英的戏,郭汉城老捺不住他的兴奋,题词相赠,以励其志。再听了她的谈话,我们也以同样心情,题小诗两首为赠:

寒风扑面履新冰,

三下忻州赏凤英。

曾见白袍逃月夜,

甘居绿叶傍花兴。

舞枪纵马小将军,

裂肺撕心演《哭坟》。

今日画龙睛点好,

来朝昂首入青云。

原载《中国戏剧》1997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