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讨厌聊天看到呵呵两个字(最伤人聊天网词)(1)

长江全媒体讯(武汉晚报记者叶军)“向好奇心致敬”的菠萝科学奖被誉为中国版“搞笑诺贝尔”,今年是第四次亮相。今年4月12日,2015年菠萝科学奖颁奖礼在杭州举行。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汪奎的硕士毕业论文《“呵呵”的网络功能研究》摘得新增设的语言学奖。

呵呵,最伤人聊天网词

其实,早在两年前,汪奎的这篇论文就在网络走红,网友认为,呵呵是一个被用烂了的网络词汇,而汪奎能以洋洋六十页篇幅为此写一篇论文,也属不可思议。不过,论文走红,恰恰说明人们对这一网络热词知其然,更欲知其所以然的渴望。

在汪奎论文之前,网友就曾自发对网络呵呵一词进行诠释。最初,“呵呵”出现在网络也用来表示赞同、同情,好笑等意;

一度,呵呵代表无法聊下去的无奈,故有“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的调侃。在“屌丝”和“女神”成为网络流行语时,又有网友逗趣,当“女神”不愿和“屌丝”聊天时,往往会用“呵呵”来敷衍。后来,更有网友总结出呵呵潜台词。不想与对方聊天(呵呵)潜台词:你烦不烦?;社会阴暗面曝光(呵呵)潜台词:无话可说的愤怒;高富帅坐拥女神(呵呵)潜台词:庸俗的女人不懂屌丝的爱情……因为表意太暧昧难明,“呵呵”还曾被网友们评为2014年唯一一个“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

呵呵,看不见的手势和眼神

汪奎在论文中从“呵呵”的词性变异和分布入手,对比了书面语“呵呵”与日常口语中的“呵呵”的不同。论文引用大量具体案例,如热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公共聊天记录等。结论是呵呵一词进入网络后的确出现了变异。

他认为呵呵在现代汉语中是拟声词。拟声词大量用于网络,除呵呵外,还有诸如哈哈、嘻嘻、嘿嘿、吼吼、嘎嘎等等。

“以往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章多集中于汉语的实词和短语结构上,对于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虚词缺少关注。”汪奎分析,实际上,(呵呵)这类词在网络即时会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汪奎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不同于书面语的口语体系。面对面交流时,我们会用口语之外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辅助性行为营造谈话氛围。网络上缺乏这些,就用各种拟声词来模拟情境。在哈哈,嘿嘿,呵呵的笑声中,我们表达着应允,附和或者敷衍,尴尬甚至反对、嘲讽等等非常复杂的想法。他还提到谈话中的沉默现象。人与人口头交流时,每2秒就构成沉默,长久的沉默会令人不适。网络聊天却可以规避这样的麻烦,你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干自己的事,只用打几个拟声词表示礼貌就可以了。这些拟声词可以让我们既不有违心意,又不得罪别人。

具体到呵呵一词,汪奎认为在书面语中其多与词连用,比如呵呵一乐,傻呵呵、乐呵呵等。而在非网络口语中只起拟声作用。而在网络用语中,呵呵既有拟声,还有模拟情态作用。“呵呵”一笑,不显山不露水,让人琢磨不透。而哈哈显得太憨拙,嘿嘿则有腹黑之感,这也可能是网络上用呵呵者远胜其他拟声词的原因吧。

中国人对呵呵有偏爱,一位上海老师在微博上称,国内研究“嘛”、“呵呵”和“你看”,国外研究“youknow”、“well”者大有人在。

呵呵,有时是挤出的笑声

武汉荣格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黄进军说,网上聊天中,“呵呵”使用频率很高,若是轻松愉悦,发“呵呵”也正常,只是很多“呵呵”背后别有涵义。

发“呵呵”的人带着怎样的感受是我们要关注的,有时也许很无语或很生气,但对方又是不适合表达情绪的对象,只好用“呵呵”来应对,这时的“呵呵”是与发它的人的内心感受不符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人习惯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或不习惯表达自己的需要,生活中就会用抽筋般的笑容来隔离内心真实情感,接受者也难感受到温度。这样的人太在意外在评价,太想处世得体,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常会把自己陷于手足无措的境地,这时挤出的笑容或“呵呵”就有用武之地了。

其实,这样的人内心渴望和别人真诚自如的连接,但太用力地去做,反而效果不好,失去防御真实呈现自己对他们是很恐惧的事情。黄进军认为,还是尝试慢慢打开自己,辅之以自嘲、小幽默,春风可度玉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