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7 月 20 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 2019 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 9 期)》,这与 2020 年 11 月 23 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19 年 WMO 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也是历年发布的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产品结果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给气候带来哪些变化,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为此,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表变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表变暖(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达80万年以来新高)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表变暖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楠)7 月 20 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 2019 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 9 期)》,这与 2020 年 11 月 23 日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19 年 WMO 温室气体公报》相呼应,也是历年发布的中国气象局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产品。结果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给气候带来哪些变化,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为此,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

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达 80 万年以来新高

据介绍,所谓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三氟化氮(NF3),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从 1992 年开始,我国首次开展了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到目前,中国气象局已有 7 个温室气体地面观测本底站。

从全球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来看,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正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2020 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站网观测到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 2019 年突破 410ppm(ppm 为摩尔比浓度 10-6,即百万分之一), 显示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过去 80 万年以来的新高。

中国青海瓦里关站是 WMO/ GAW 全球 31 个大气本底站之一。2019 年,青海瓦里关站观测到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也达到 411.4ppm,是自 1990 年我国在瓦里关开始全球大气温室气体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原因】

间冰期加上人类活动,致使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 二氧化碳浓度指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浓度越高,说明其在空气中所占比重越大,导致温室气体效应增强,致使温度升高。" 罗京佳指出,二氧化碳浓度每年都在增加,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未来二氧化碳浓度还将持续升高。

针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 80 万年以来新高,罗京佳解释,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也有时期二氧化碳浓度比现在高。" 我们现在处于间冰期,温度相比冰期高一些,二氧化碳浓度也比冰期要高,再加上人类活动的排放,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更高。" 罗京佳介绍,冰期和间冰期之间的循环有 10 万年周期,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也会有类似周期性的变化。

【影响】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使得极端天气增多、影响生物多样性

据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被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是近一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直接的原因或者说是主要原因。同时,气候变化将会对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带来更大挑战,影响和风险加重。

作为温室气体之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罗京佳表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气温升高,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容易形成降水、极端暴雨、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同时,也会造成洪涝灾害,强台风增多、强度更强。此外,海水温度升高也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海洋沿岸海拔较低地区受其影响较大,海浪潮汐、风暴潮等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多。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罗京佳指出," 生物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迁移,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能造成一些生物灭亡,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但是,罗京佳补充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也表明人类社会发展较为稳定,对中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类会带来益处。" 总的来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灾害要远远大于好处,因此需要减排,抑制和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建议】

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如何避免?罗京佳指出,其中最为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减排,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是全人类的事情,如果继续大量开采煤炭、石油,无限制排放二氧化碳,人类社会有可能回不去原来的冰期趋向,这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罗京佳建议,通过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科技进步和增强环保意识等方面,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比如,对个人来说,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如果一定要开车,可以选择新能源汽车等。"

此外,鼓励高科技的发展,利用更环保、更绿色的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当然,也要注重科普教育,提高大家的气候环保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