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摘录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且难免有文字错漏的地方,仅当抛砖引玉,还请以原版著作为准,每段摘录后都已标明所在页数。

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在你们的观念里,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帮可以。呼吸本来有的嘛。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如果你气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数息这个初步懂了吧!

数息的目标再讲一遍,你打起坐来数息一二三,为什么用数呢?能数的是心念,不管你数不数呼吸,同呼吸没有关系,不过借用呼吸把这个心念拉回来,跟呼吸配合。大家学佛学道,拼命在那里数息,我说你们是学佛还是学会计啊!呼吸是生灭法耶,进来又出去,出去一定是空的嘛,你数那个空的东西干嘛!可是佛为什么叫你用数息呢?因为你心拉不回来,所以用呼吸往来做工具,把心拉回来,心回来你就不要数了嘛!不数干什么?随。第二步是随息。呼吸出去知道出去,进来知道进来,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于昨天我讲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听懂了吗?心念专一,旁边的杂念思想,一概不理。“龙衔海珠,游鱼不顾”这句话,初步可以借用到这里来。你专一了嘛!专一了就随息,气进来心念知道它进来,你管它到哪里!但是你有感觉的。

这个气进来,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记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体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气一进来,一直灌到脚底心。我老实告诉你一个经验,像我呼吸,没有感觉到身体有呼吸,但四肢脚心脚趾头气都到了。你气长命就长嘛,气短命短了,这叫随息。你不要去用心的,有一些杂念妄想一概不理,你已经知道了嘛!还去管杂念妄想于什么!你知道杂念妄想,妄想就已经跑开了,所以你只管这个息。这样听懂了吧!六妙门第二个讲了“随”。

怎么是止息呢?鼻子呼吸一进一出,到了宁静专一时,呼吸也不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这就是止息。到了止息的时候,你前天跟我讲:“我现在跟着气走了,全身的气充满了。”你错了,因为你在注意感觉了,你不要注意感觉,气本来空的嘛!你觉得太充满,或者用鼻子,或者用嘴巴,把它呼出去,一概把它放掉,空了,身体也不管了,气充满时念头也止了。

止息以后观,什么叫观呢?你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一次,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你那个知道已经是在观察自己了,不要另外有个观嘛!你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是在观了吗?然后你观察到这个气,到了胸口怎么下不去呢?哎呀,背上这里痛得难过啊!这个就是观,你看到了。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这里很难过,是不是生了什么东西了?你的怀疑都来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不要理它,你这时候最好故意提起来,不是鼻子,要点是在难过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动。这个你们要研究佛学了,讲个道理给你们听。

四谛法门有八忍、八智十六心。注意这个“忍”字,是定力。进入菩萨道要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很厉害。

当你静下来呼吸,感觉到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就晓得苦嘛。苦集灭道这个苦谛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苦法智忍”,你知道这里痛苦,这个方法已经知道了,用“智忍”停在那里,慢慢觉得很难过,觉得这里好像要出来,就给它放出来了,呼吸也放了,有方法、智慧的忍。进一步,然后慢慢这个病痛变轻松了,“忍”字没有了,叫“苦法智”,智慧打开了。“集法智忍”也是同样的道理,集就更厉害了,你身体、生命集中在那里难过,经过“智忍”,慢慢集打通了以后就是“集法智”。工夫到了以后就是“灭法智忍”,再进一步,“灭法智”。工夫到了得道境界是“道法智忍”,最后到了叫“道法智”。苦集灭道对我们欲界讲的是四种忍、四种智。到天人的境界高出一层,到了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另外星球的人,也有痛苦,比我们轻,那个叫“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类智忍、道类智”。同我们差不多,比我们轻,也要做这个工夫。刚才讲到你病痛到哪里的时候。你只好把它忍住,把它呼出去,这些工夫不是讲理论哦。理论懂了,不用实际身心去体会,我认为是空话。你修证不到有什么用!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数、随、止,下一个再讲到“观”,你就要观察清楚了。“还”是要按前面这个路修行,然后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还”到哪里去啊?你看六妙门书上转向大乘般若空观啊、假观啊,把大家带向那一方面了。明明六妙门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回到哪里?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回还到这里。然后“净”,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错了,见闻觉知都的,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觉是感觉,知是知道。

喜马拉雅搜“菩提路”有很多南师录音专辑

佛教13个定律(佛有个秘密的吩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