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花生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_唐松壮等

花生是胶东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 也是出口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 胶东大花生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优良的品质享誉海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潜力巨大。 近几年胶东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总产下降, 导致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花生价格下跌,市场波动加大;二是农村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提高;三是花生单产徘徊不前;四是东北、河南等地花生种植发展较快,加大了市场供应量,而且花生价格低于胶东,影响了胶东大花生的价格, 最后导致花生种植效益下降。 摆脱目前胶东大花生生产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花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出效益。 要提高单产,达到优质高效,必须采用优良品种和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 这是降本增效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形成一套花生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般亩产水平在 450~500 kg 。 2014 年在荣成市大疃镇双石董家村高产攻关田, 经山东省原农业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实收面积 1 亩 , 干荚果产量达 650.35 kg/ 亩,在胶东花生单产实现历史性突破。

1 播前准备

1.1 选地与整地

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结构适宜、理化性状好、土层深 30 cm 以上的轻壤或沙壤,地力中等以上,早能浇、涝能排、不内涝、不高燥的生茬地,或玉米、地瓜、小麦等的轮作倒茬地,前茬非西洋参、果树、花生和豆类的地块。

提倡冬前深耕,耕深 25~30 cm 。 春耕、春耙时不施化肥的地块要在 2 月底 3 月初土壤化冻后及早完成,利于保墒;春耕、春耙时施化肥的地块要在播种前 10~15 d 完成。 耙耢整地要做到土松、土细、地平、无明暗坷垃。 常年易涝地块要挖好堰下沟和拦腰沟。

1.2 品种选择

根据生产条件和生产目的,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宜威海地区种植的花生品种。 荚果出口型品种,可选花育 22 号、花育 33 、花育 918 、花育 17 等; 非荚果出口型品种, 可选花育 36 号、宇花 31 、日花抗青 8 号、山花 9 号、花育 62 号等;高油酸花生,可选宇花 31 、宇花 91 、威选 68 、花育 910 、花育 957 、花育 655 、花育 52 等;平原坡地中高产地块,以上所列大小花生均可; 山沟丘陵等中低产地块及土壤酸化较重的地块,宜选花育 62 号、花育 26 号、花育 6301 、系选 99-8 、宇花 91 、花育 655 、花育 52 等小花生品种较好,大花生品种可选日花抗青 8 号 。

1.3 收获时留种

花生选种留种非常重要, 改农闲时从大堆花生中选种为四级选种法, 即在花生收获前, 选择品种纯、长势好、病害轻的地块为留种田;收获时进行株选,将分枝多、节间短、结果多而集中、果大饱满的单株留种;将选好的单株进行果选,边摘边选,然后将选中的荚果集中晒干,单独存放;翌年剥壳时再从中挑选质量好的种仁作种,产量和品质更好。

1.4 种子处理

播种前 10~15 d 内剥壳,剥壳前选晴朗天气晒种2~3 d ,上午把花生荚果铺在晒场上,厚 6~7 cm ,晒到下午收起。 剥壳后种子分级,选用粒大饱满、皮色亮泽、无病斑、无破损的籽粒按大小分级,一、二级种仁作种,且一、二级种子要分开播种,不可混播 ,种源充足时只用一级籽粒作种。 然后根据花生种植环境和常见的病虫害选择药剂进行包衣, 高油酸花生应选用抗低温高湿种衣剂包衣,包衣要在播种前 1 d 进行,或上午包衣、下午播种,以有充足时间使种子表面风干,又不包衣后储存太久为宜,有效防止和减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发生。

2 施肥要求与方法

2.1 施肥基本要求与用量

以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为主, 配合施用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化肥,达到平衡施肥。 根据地力和产量水平按以下用量施肥: 在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 000 kg 、硼肥 0.5~1.0 kg 、锌肥 0.5~1.0 kg 、钼肥10~15 g 的基础上, 产量水平 600 kg/ 亩以上地块,施用氮( N ) 12~14 kg 、磷( P 2 O 5 ) 10~11 kg 、钾( K 2 O ) 14~17 kg ;产量水平 400~600 kg/ 亩的地块,施用氮( N ) 8~10 kg 、磷( P 2 O 5 ) 6~8 kg 、钾( K 2 O ) 9~12 kg ;产量水平400 kg/ 亩以下的地块,施用氮( N ) 4~7 kg 、磷( P 2 O 5 ) 3~5 kg 、钾( K 2 O ) 5~6 kg 。

此外应根据土壤酸化的实际情况, 施用硅钙镁肥、钙镁磷肥、牡蛎壳粉等生理碱性肥料,每亩施用商品肥料 30~50 kg 。

2.2 施肥方法

有机肥于冬耕前一次性辅施,化肥的 2/3 于春季耙地前辅施, 1/3 作种肥播种时施入大垄中央; 生物肥集中撒施在播种沟内, 也可在扶垄时包施在垄中间;硼、锌等微肥播种前混合细土撒施于地表;钼肥结合包衣拌种施用。

3 播种技术

3.1 适期足墒浅播

高油酸花生应于 5 cm 地温稳定在 18℃ 以上时开始播种,其余品种应于 5 cm 地温稳定在 15℃ 以上时开始播种。 一般年份春播覆膜花生在 5 月 5~10 日播种,春播不覆膜花生在 5 月 10~15 日播种为宜。 播种时有墒抢墒,无墒造墒, 5 cm 播种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60%~70% 为宜,播种深度覆膜花生为 2~3 cm ,露天花生为 3~5 cm 。 覆膜花生播后覆膜镇压,播种行上方膜上覆土 2~3 cm 。

3.2 种植密度

按照“沃地多肥稀,薄地少肥密”的基本原则,高产地块,适当减小密度,中低产田,适当增加密度;同一品种,随播种时间延后,适当增加密度。 双粒精播,中熟大花生 8 000~9 000 穴 / 亩,早熟小花生 10 000~11 000 穴 / 亩,每穴 2 粒。

3.3 播种规格

花生起垄播种,垄高 11~12 cm ,中等肥力地块或早熟中小果花生,垄底宽 80~85 cm ,高肥力地块或中熟大果品种垄底宽 85~90 cm ,对应畦面宽为 50~60 cm ,垄上双行,小行距 28~35 cm ,且每行距离垄面近端边缘不小于 10 cm ,穴距根据不同密度而定。 垄面要平,垄坡要陡,垄横截面近似矩形,防止花生果针滑入垄沟。 采用机械覆膜播种方式时,要把花生扶垄、浅播种、均匀喷药、集中施肥、合理密植、严格覆脱和顺垄压土 7 条规范化播种技术用机械一次性完成。

4 播后管理

4.1 开孔放苗与补种

播种后 12 d 左右,花生幼苗顶膜时,应在清晨或傍晚及时破膜引苗,避免灼伤幼苗,膜孔要小。 缺苗断垄的地块可补种生长期比原播种品种相对较短的品种。 幼苗 2 片真叶时及时清除膜孔上的多余土堆,团棵前将压在膜底侧枝抠出膜外。

4.2 浇水与排涝

足墒播种的覆膜花生,苗期不需浇水。 花针期和结荚期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 50% 以下时, 应进行浇水补墒,确保果针及时入土结实和荚果充分膨大。 花生生长中后期,如雨水较多,应及时排水降渍,如遇干旱,忌大水漫灌和高温天气用深井井水漫灌,防止烂果。

4.3 控旺防倒伏

高肥水条件下或雨水较多年份控制花生生长是增长饱果的重要措施, 化控剂的选择要既能适度控长又能防早衰, 在使用时间上应根据地块及降雨灵活掌握,连续降雨、雨量过大时应早控,一般在主茎高 30 cm 左右进行第 1 次化控,旱地、酸性土、盐碱地最佳化控高度约为主茎高 32 cm, 渍涝地则约为主茎高 25 cm 。 用 12.5% 烯唑醇,第 1 次化控剂量为10~12 g/ 亩, 7~10 d 后根据降雨和长势调整第 2 次用量为 12~15 g/ 亩, 一般 2 次就可达到控旺转壮的目的,每次兑水 30 kg ,均匀喷雾。

山东济宁花生种植技术(威海市花生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

4.4 根外追肥

花生生长期间,根据长势情况进行叶面追肥。 在花生初花期喷 0.3% 硼 0.3% 磷酸二氢钾液, 也可适当加入尿素,可以有效增加结荚数,促进集中结荚,提高花生双仁果数,增产增收。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高产易脱肥地块结合防病喷施 0.5% 尿素和 0.2%~0.3% 磷酸二氢钾液,连喷 2~3 次,每次间隔 7~10 d 。

5 花生病虫草害防治

5.1 杂草防治

5.1.1 花生播后苗前杂草防治 每亩用 72% 异丙甲草胺水乳剂 100~150 mL 或 96% 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00 mL ,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阔叶杂草多的可加入 50% 扑草净 100~150 g ,扣膜地块兑水 20~25 kg, 不扣膜地块兑水 30~35 kg 喷雾。

5.1.2 花生苗后杂草防治 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 11.8% 精喹·乳氟禾乳油 30~40 mL, 兑水30 kg ,于花生 1.5~2.5 片复叶期、一年生禾本科杂草3~5 叶期、阔叶杂草 2~4 叶期、大部分杂草出齐苗后用药;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每亩用 48% 灭草松水剂65~95 g ,兑水 40 kg ,于花生 2~5 叶期用药;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均发生较重的地块, 每亩用 24% 甲咪唑烟酸水剂 20~30 mL ,兑水 40 kg ,在花生 2~4 片羽状复叶期用药 。 喷药时注意药剂尽量均匀喷洒在杂草茎叶上面,避开花生棵的顶心。

5.2 虫害防治

花生虫害主要有蚜虫、 棉铃虫、 蛴螬及根结线虫,花生生长期间,要及时观测预防。 对历年种植花生有线虫病的地块, 每亩用 20% 噻唑膦水乳剂 500~1 000 mL ,兑水 15~30 kg ,于花生播种前喷施地表。麦收前 6 月上中旬,麦收后 6 月 25~27 日,对蚜虫发生达到防治标准的花生田, 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或 50% 唑蚜威乳油 2 000 倍液及早防治,抗药性严重的地块,则用 50% 丁醚脲 1 500 倍液。6 月末 7 月初, 对金龟子较多的花生田, 每亩用 5%辛硫磷 1 kg 拌细土 5 kg 顺垄撒施,或用 10% 吡虫啉1 000 倍液喷雾。 7 月 5 日前及 7 月 20 日前,视花生田棉铃虫发生情况,每亩用 40%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棉铃虫大发生时使用该药剂) 6~8 g 或 5% 甲维盐10 mL (棉铃虫发生较轻时使用该药剂), 兑水 25~30 kg 喷雾。

5.3 病害防治

5.3.1 花生苗期病害防治 花生苗期病害主要有茎腐病、根腐病和青枯病,每亩用 2.5% 咯菌腈 40 mL 兑水 300 mL 拌种 , 预防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轮作换茬也可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出苗后可用 30% 甲霜·恶霉灵水剂 800 倍液喷雾。 对于青枯病无特效药,应及时拔除病株,截断传染源。 花生苗期还应预防花生叶斑病,在盛花期喷 50% 多菌灵 600 倍液,喷药注意集中喷植株下部病菌发生部位,避开上部开花部位,可以避免影响开花下针。

5.3.2 花生中后期病害防治 花生中期主要是预防和防治花生疮痂病、褐斑、黑斑、网斑等叶部病害,正常年份, 结合防治棉铃虫, 7 月上旬和下旬, 每亩用30% 苯甲·丙环唑 20 mL ,兑水 25~30 kg 喷雾, 2 次用药间隔 15 d 。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降雨较多的年份,8 月 15 日左右补喷一次 80% 代森锰锌 600 倍液。

6 收获及贮存

6.1 花生收获

当花生群体地上部植株生长停滞, 中下部叶片脱落,上部 1/3 叶片叶色变黄,叶片昼开夜合的感夜运动不灵敏或消失, 70% 以上荚果果壳硬化, 网纹清晰, 果皮外表呈现铁青色, 果壳内壁发生青褐色斑片,种皮色泽鲜艳时,应及时收获 。 避免晚收导致花生果发芽、落果和黄曲霉毒素污染。

收获时避免花生荚果剧烈摔打、挤压等,减少收刨、摘果、搬运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刚收获的花生鲜果不可堆积,应及时晾晒,将荚果含水量降至 10%以下,确保不霉捂。

6.2 花生贮存

应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条件下贮存,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防日晒、雨淋、冻害、病虫害危害、机械损伤及有毒物质的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