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 biang面是陕西传统面食,又名裤带面,由关中冬小麦所磨之面经手工拉成又长又宽的面条,煮熟后淋上热油、拌入调料、浇上臊子而成。

这个有趣而非常复杂的“biang”字,一直引起人们的热议。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字的含义始终未能得到合理的解读。

biang这个字是什么意思(biangbiang面中Biang)(1)

biang这个字是什么意思(biangbiang面中Biang)(2)

该字有多种写法,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上面为最经典的两种写法。关于这个字的来历也是说法各异。

1. biang字发音的由来

就发音而言,有观点认为“biang biang”是拟声词,可能来源于擀制和拉扯面时在案板上发出的声音,或者是调味搅拌和口腔咀嚼的声音。另一个说法认为是古代制面时,用棒槌捶打面团,发出的“biang biang”声。其中,“biang”音来自面团在案板上捶打声音的说法较为可信。

秦腔剧作家范紫东、语言学家郭芹纳等人认为该字来源于古汉语中的“饼”字,为“饼饼面”的语音儿化音变。笔者深以为是: “biang”实际上就是“饼”字的异读或变音,且“饼”音与面团在案板上捶打的声音也有一定关联。

汉代刘熙《释名》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因此可知,古人将用水和面粉调和(合并)后揉制成形所做出的面食都称之为“饼”,无论形状是条、片、块等。此后,渐有名称汤饼、煮饼、水引饼、索饼、不托、馎饦等。东汉《四民月令》记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北魏《齐民要术》“饼法”中讲到“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水盛水浸,宜于手临铛上,挼如薄韭叶,逐沸煮。”这种长一尺,薄如韭菜叶的水引应该说就是面条了。又云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见水引和馎饦均为古人所言之 “饼”,前者类似今人所说面条,后者类似揪皮。北宋《岁时杂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其中 “引”“索”二字均有细长之义。“馎”者,其义实为“薄”,可释为薄片状食物。又晋范汪《祠制》:“面条子,曰切面、曰拉面、曰索面、曰挂面,亦曰面汤,亦曰汤饼,亦曰索饼,亦曰水引面”。 宋《新五代史》云:“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清《九谷考》:“释名之索饼,即今之索面,西北称扯(抻)面”。

其中“不托、馎饦”之名,可看作切脚语,快读为“薄”,可释为“饼”字的本义—薄形食物。“biang”音即为“饼”或“薄”、“扁”音,或可解读为“饼样”。这里的“饼”、“薄”二字发音与“扁”、“片”也有关联,声母b和p音转而成,因此“biang biang面”也可解读为“扁扁面”、“片片面”。

陕西或青海一带的面食“曲连”与此相似,快读则为“圈”,表示圆形食物。类似的切脚语在汉语中并不罕见,如:叵-不可、甭-不用、孔-窟窿、曲溜-球、笔-不律、囫囵-浑等等。

2. biang字的由来和含义

关于biang字的由来有些传说或故事,其版本颇为相近。故事情节往往是一个落魄的秀才来到咸阳城,吃了一碗面却无钱付账,因感慨旅途艰辛、朝堂昏聩、十年寒窗、功名无望,愤而题字,且边写边歌: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了车车走咸阳。

上面的口诀也有很多版本,但也只是描述了biang字的写法,并未涉及该字的含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造字者绝不会随便拼凑一些偏旁部首来构成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汉字。

仔细分析这个biang字的结构组成和落魄秀才的故事,笔者意识到这个秀才的故事并非是完全的没有根据—这个字恰恰隐含了一个游子思乡的情感。笔者试解读biang字如下:

明月当空,心如刀割,说起家乡就在言语之间,骑马回乡路途漫长,渴望收拾行囊早归故乡。

或解为:

游子苦旅,一路上思绪万千,在寂寥的天空下,月如刀(表示思乡的痛苦,或解为明月当空,心如刀割),说起家乡就在言语之间,骑马回乡路途漫长,渴望收拾行囊早归故乡。

“穴”表示天空的“空”,与下面的“月”字一起解读为“明月当空”;“心”字上方很多内容,表示游子心中思绪万千;“心”和右边的“刂”解读为“心如刀割”,表明游子思乡之痛,有的版本将最右边的“刂”写作“戈”,都有刀的意思;“月”也可和右边的“刂”一起释为“月如刀”,表现造字人的思乡之痛;“幺”为短、小之义,与下面的“长”字相比,可看出造字人有意把“幺”字写的短小,而把“长”字写的细长,因此“幺”和“言”字连在一起解读为“说起家乡就在言语之间”;“马”和“长”解为“骑马回乡路途漫长”;“辶”表示游子经历的艰辛旅途或是回乡之路,“辶”上方的一切可解为“游子背负的行囊”。

结合民间传说,从字形本身入手分析,这里对“biang”字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个解读也为“biang”字赋予了游子思乡的情感,加深了“biang biang 面”的传统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