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白应汪伦真情相邀来到泾县,自然受到汪伦的盛情款待。因一直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来了这么一位声震天下的大诗仙,能不引起轰动吗!那种接待,何其隆重。各种豪饮----奉上特产美酒,佐以珍馐佳肴;各种游览----或乘车、或骑马、或荡舟。踏遍本地山水,领略风景名胜;各种互动----会见大小官员,乡绅豪士,欣赏民间特色技艺表演。然后接着痛饮狂欢,直至酒酣醉眠。

接连数日,该玩的玩遍了;该喝的喝够了;该说的也说完了。该走了,这才切入正题:李白诗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这首诗的字面上看,李白一个人(汪伦没有陪同)来到渡口(不一定是桃花潭),找到了船,准备上船离开,忽然传来一阵歌声,啊!原来是汪伦为我送行来了,一边唱,一边跳着踏歌(舞),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汪伦对我的情义是多么地深厚啊!到这里,这首诗的意境就表达完了。

如果是这样,问题就来了,有这么三处值得研究:

李白为什么要一个人离开?

在哪告的别,就是在码头上吗?

在哪写的诗,什么时候送的汪伦?

先说说,李白为什么要不辞而别,悄悄地离开呢?这合乎情理吗?这个疑问,我看过古今众多诗评大家、电视节目、和很多网友的猜测,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李白不想再麻烦人家了,经过这几天的打扰,自己也无以回报,还是悄悄走吧,去告别,但汪伦不在(有说汪伦借故有事不能相送),就自己一个人来到码头。

二、李白已经和汪伦告别过了,说自己想一个人到处走走(还在泾县),完了自己走了,汪伦你就不用管了。结果走的时候,来到码头,还是被汪伦知道赶来了。

三、汪伦故意不来送行,而是组织乡民隐藏在码头什么地方,单等李白上船时突然出现,载歌载舞,盛情相送。------

先说第一种、李白过意不去再打扰人家,就自己收拾好行李,悄悄地走吧(且不说汪伦这样有意无意怠慢李白能不能说得过去;也不说李白这样灰溜溜的会不会觉得受到了某种羞辱;更不说来时情真意切,走了凄凄惨惨有头无尾合不合情理)。就这样李白来到渡口,上了船,准备开船。再说汪伦,或许并不是有意怠慢,而是有事误了时间,回来发现李白已经走了,赶忙追到码头,踏歌送行。问题是:李白住的地方离码头有多远?如果很近,几步就到了,早就走掉了;如果稍远,那么李白得走一会儿,可能还追得上;如果李白刚刚出去,汪伦很快就会追上,起码能看到并喊他停一停,一起去码头,如果李白早就走了,那汪伦可得使出吃奶的力气去追啰,还不一定能追得上。就算是万幸赶上了,也是累得气喘吁吁,顿足捶胸,上气不接下气的,能唱得出来吗!别忘了还得踏歌呢。

显然这种情形是不实际的,因为不礼貌、不尊重、追不上、唱不出!所以不可能。

再说第二种、李白告别汪伦出游别的地方,汪伦更不知道李白某年某月某日要走,也不会知道哪条河哪个码头哪只船几时几刻开。如果两人事先约定好了,汪伦放下一切也会在码头等着,就没有诗中那种情形了;要是汪伦真的误了时间,追来码头,就又回到第一种假设的情况了。显然,这第二种假设也不成立。

再看看第三种、也是现代人为他们设计得比较有趣的一种情形:说李白告别汪伦,一个人来到码头,找船准备离开。忽听到一声鼓响,斜刺里冲出一哨人马,一霎时鼓乐齐鸣,歌声震天,载歌载舞----惊悸之余,原来是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汪伦带着乡民们送行来了。

那场面叫个震惊啊!李白心里那个感动啊!此时心潮澎湃好想写诗,正好还没有什么回报汪伦呢,赶快写一写送给他,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看看,为了读这首诗,我们真是费尽心机设计了这么一出精巧的剧情!那么我们还是仔细分析分析,是这样吗?1)李白真的就因为踏歌送行而领会到汪伦的深情厚谊了吗?在这里不免让人想起某城市请个歌星,只唱两首歌,兜里就揣走上千万(政府还得保证不让人家交税)。依李白当时的名头,有人出千金买一方他题过诗的墙皮!那时候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的方式太少了,好像只有诗!再说了能真心请来李白的汪伦,也不可能让人家空手而归。事实上,李白有时候挥金如土,大多数生命时光在四处游荡,车马舟船、吃喝用度、投店夜宿,几乎都是靠馈赠所得。说什么千金裘五花马,李白都不在乎,在这里安不上,因为没有人让他做什么违心事。2)话说回来,如果汪伦已经厚礼相赠,李白能不礼尚往来吗?汪伦想要什么,人家可是崇拜他的诗才请他来的,最希望的不就是他赠些诗吗?那么在汪伦赠礼的时候不写,也不回赠什么,现在----也就是想悄悄地溜走还没走成被人家追上来,唱个踏歌舞,才被感化想起写个东西给人家呢?这小肚鸡肠,还是李白吗?3)就算是这样,李白被感动得诗兴大发,想挥毫狂书了!可是在哪儿写,怎么写?文房四宝可能有随身携带,没有书案呀,汪伦不可能料定李白今天必然要写,让人抬着书案在这里等着了吧?那怎么办,趴在地上写,不行,再么就着谁的脊梁写,也不行。最后,就算是想尽办法勉强将就着写了,赶紧送给汪伦,双方还有这个心情吗?再说,大名鼎鼎的翰林院大学士李太白,和一方豪士(一说是当地县令)汪伦,用得着把自己整得如此不堪吗?

经过这么细细梳理,你是不是觉得这几种情形都不合情理呢?是的,假设就是假的,和事实对不上号。可是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围绕着这几种情形想的、说的。理由是,李白就是这样写的,你还能怎么说!我今天就是想推翻这些假设,还原历史真相

如果用写诗的眼光去想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李白应邀来到泾县,受到最高级礼遇,除了美酒佳肴,更饱览山川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其中就有观赏“踏歌舞”(如果此地古代有那种踏歌舞的话)简直使李白流连忘返。

可是该走还是要走的,经过汪伦一再挽留,最后商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个人、用什么船把李白送走(李白乘舟将欲行,不是买舟)。并且有很多乡民要到码头踏歌欢送。再然后肯定是大摆告别之宴!一众知名人士欣然赴宴与李白话别,主客分别致辞。推杯换盏,席至酒酣,汪伦代表大家呈上礼单给李白过目,说:“李大学士,略备薄礼,不成敬意,聊表寸心,敬请笑纳”。李白接过一看,心头暗喜,嗯,还不少,除了金银珠宝,还有古玩字画,丝绸锦缎(究竟价值几何,无从考证)。赶紧说:“李白不才,无功受赏,断不可收”。双方一番客套,李白还是假装勉强收货。接着汪伦提议,让李白赠诗,李白欣然应允。写什么呢,说汪伦呀,你对我真是情深意厚,明天还要组织乡亲们到码头上为我送行,今后我们就是铁哥们了,就写这个吧!汪伦自然也无异议。就这样,李白的一首千古名篇《赠汪伦》闪耀登场了!

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观点《赠汪伦》是在李白动身前的告别宴上写的,再早还没说要走呢,再晚就又到码头了。其实有些历史事实发生得非常自然和简单,反倒是读者喜欢把它们想得复杂化。不过无论你怎样去读,李白可就不管了。至于他会不会写还没有发生的事,汪伦看到会不会感到困惑,走的时候码头上场面是热烈还是冷清,那你就发挥想象力,尽管去想,怎么想都不为过!

说些题外话,李白写诗,他的思维的宽阔度,跳跃性,千余年来无人能学得来,更无人能衔接得那样平顺自然。这也许就是更高层次的形象思维吧。反过来我们读诗,总是喜欢把诗人所烘托出的意境固化成一个具体事物或一个场景。比如读“孤城一片万仞山”,总有人解读得令人啼笑皆非。其不知,能触发你海阔天空,浮想联翩的再创作,才是读诗的最高境界。之所以当今中国没有好诗,出不了伟大的诗人。也可能与诗的教育有关吧,从小就教我们,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什么,却没有引导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教案上说的也许没错,但导致现代人写的诗,让人读起来,好像是强迫你顺着一条地沟往前走。总是在用逻辑思维去推导,想给你说明问题,让人读起来乏味,甚至读不下去,感觉读者也被禁锢到对某种事物本身认知的樊笼里了。

亲爱的读者,准备好一双翅膀,放飞你的想象力吧!

李白送给汪伦的一首诗(说李白原本是想不辞而别悄悄离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