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四川发现

“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

杜甫长白山泡茶(青城山下青城县4)(1)

文/龚静染 绘图/罗乐

杜甫一生颠簸流离,流寓在蜀期间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这跟青城县也有不少关联。他曾在登青城山后写过一首叫《丈人山》的诗,他在题名中附加了一句“山在青城县北,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的话,说明他对青城县非常熟悉,以青城人自居。他在诗中写道: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要知道,当时的青城山就在青城县境内,为其所辖。杜甫既然自称“青城客”,当然不鄙视这个偏僻的乡野之地,并对那里的山水心生敬意,这说明杜甫对这个青城县一定非常熟悉,其行踪也与青城县多有瓜连。事实是这样的吗?

确是如此,宋人鲁訔在《杜工部年谱》中说在杜甫49岁时虽然住在浣花溪,但常去青城县,“公寓浣花,虽有江山之适,羁旅牢落之思未免,故二年之间有赴青城县。”

杯中之意

鸣鞭走送怜渔父

杜甫与青城县的缘分来自于唐朝广德年间,当时剑南节度使严武镇蜀,他很赏识杜甫,便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也就是当了严武的参谋。杜甫入蜀暂得安息之地,严武对他颇为照顾,此人也喜欢喝酒吟诗,经常去看望杜甫,去的时候自然会带上酒肉,两人会好好喝上一回。杜甫曾经在《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一诗中写道:“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这说的是严武带着兵士,备着美酒佳酿到杜甫的茅屋里相见,这样的场面让一个潦倒文人得到了莫大的荣耀,深受礼遇,而这可能是杜甫在流寓成都期间最为快活的时期。也就在此期间,有一回严武派军卒为他送去一瓶青城山乳酒,为此杜甫还写过一首《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的诗,“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杜甫见到乳酒是很欣喜的,称那山中道士所酿的稀罕物“气味浓香”,实际是在感谢严武对他的善待。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那一瓶青城山乳酒的美意,他后来确实就与青城县发生了不少的关系,字里行间常常提及。杜甫写过《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一诗,全诗如下:

曾城有高楼,制古丹雘存。迢迢百馀尺,豁达开四门。

虽有车马客,而无人世喧。游目俯大江,列筵慰别魂。

是时秋冬交,节往颜色昏。天寒鸟兽休,霜露在草根。

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岂伊山川间,回首盗贼繁。

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

诗中讲的是杜甫在阆中的东楼筵请一个姓舅的官员到青城县赴任,酒酣之时,不禁勾起了人生的飘落感。此时正是秋冬季节,大地一片萧瑟,杜甫想起往事,“回首盗贼繁”,不禁悲从心起,“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杜甫被视为悲情的现实主义诗人从此中也能看出。

那时候,阆中是四川的北大门,过去入蜀一般都要经过那里,大概是路途非常遥远,杜甫为他钱行之时感触良多,又再写下了《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一诗。故人相见,舅氏要去青城县任职,自然会向杜甫打听一些关于青城县的消息,但杜甫言语中不无世事炎凉的感叹,说“青城漫污杂”,连偏远的青城县也是一派乱世景象,舅氏听罢不免神情黯淡,“吾舅意凄然”。

风景之兴

归家仍“回首兴滔滔”

杜甫其实是喜欢青城县的,青城县的风光好,而且离成都不远,来回不过几十里地,是离尘出游的绝佳去处。在去青城县的途中就是一次赏心悦目的旅游,如在《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一诗中杜甫就写道:

老耻妻孥笑,贫嗟出入劳。

客情投异县,诗态忆吾曹。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文章差底病,回首兴滔滔。

这首诗表达的是杜甫一次去青城县的感受。试想,平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突然有一天去了一个新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青城县,能不感到一点欣喜?在去的过程中,杜甫感到自己犹如笼中被释放的小鸟一样,回来后还意犹未尽,数日之后回想起都仍然是“兴滔滔”的,说明这是一次快乐之行。从诗名上看,“寄陶、王二少尹”,应该是杜甫受了陶姓、王姓两位青城县官员的邀请,“少尹”在唐朝大概是县丞之类的职务,所以专门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谢意的。

另外,诗中的“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句是白描,没有一点修辞,但确是西北出成都随处可见的景色。关于这一带的景色,老舍先生在《青蓉略记》中也有描写,可资补充:“路的两旁都有浅渠,流着清水;渠旁便是稻田:田埂上往往种着薏米,一穗穗的垂着绿珠。往西望,可以看见雪山。远处的山峰碧绿,远处的山峰雪白,在晨光下,绿的变为明翠,白的略带些玫瑰色,使人想一下子飞到那高远的地方去。”这是抗战时期的青城道,但与杜甫时代并无大异。

杜甫对成都到青城县的路途非常熟悉,常常在诗中信手拈来,如《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中就写到了都江堰灌口的景色:“漰口江如练,蚕崖雪似银。”漰口和蚕崖都是过去青城县一带的地名,漰口即都江堰口,蚕崖是过去的一个关口,“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故名。”其实这首诗不是写青城县的,而是对他的朋友王契的漫叙,诗中的景象并非眼前所见,而是从记忆中激活的意象,但这确又能看到青城县对杜甫的影响。

朋友之乐

与常少仙骑马四处溜达

杜甫喜欢青城县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朋友在那里,到了青城县他就感到快活,可能是草堂茅屋的穷日子到底是有些沉闷压抑,朋友的盛情让杜甫得到了短暂的释放。在《野望因过常少仙》这首诗中,就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青城县的一次经历。常少仙,即杜甫的朋友常征,此人是青城县尉,官不大,但生活得自由自在,有“少仙”之称。杜甫在诗末称其为“幽人”,不知是否与“青城天下幽”有相通之意,但杜甫一定觉得此人也沾了仙山之气,所以同他游玩也颇为尽兴。

《野望因过常少仙》是这样写的:

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

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

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

落尽高天日,幽人未遣回。

显然,这又是杜甫一次快乐的青城之旅。当时他的兴致非常高,秋天的景色让他兴奋,他用了“悠哉”二字来形容。他同常少仙两人骑着马四处溜达,去了村子访友,尝了当地的鲜果,一直玩到落日将尽,还被朋友留宿在了青城县城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入村,访常也。尝果,留公也。日尽未遣,见其欸洽多情。”

杜甫对青城县也是饱含深情,青城县旁的岷江一直在他的心中占据着至高的位置,他曾经还写过一首《石犀行》的诗,说李冰曾经在岷江中立了三个石犀牛,“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其目的是“厌胜”,也就是古代辟邪祈吉的一种习俗。但是,“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事实证明此法虽是善意,但却没有一点用处。那么怎么办呢?还是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修堰,“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举众人之力,集民间之财,这样才能保证民生不受洪水泛滥的威胁。虽然诗有议论性质,但他的心里是想着青城的,而事因当年岷江的一场洪水。

通过这首诗来直抒胸襟,可以看出杜甫确实是个关注现实、心系苍生的人。他的诗句往往牵动着他的家国情怀,所以杜甫能够在登高之时,写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样的诗句就不奇怪了。大唐广德年间,位于成都西北方向的青城县,是杜甫流寓时期心向往之的小城,而在那里也留下了一个大诗人的鲜活身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