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人取字有好坏之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人取字有好坏之分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书法中常常引用这句话告诫学书者,学习书法一定要向一流的书家学习,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筛减的过程,取法越高,收获就越多。“取法乎上”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当然,还可以理解为个人目标要定的高一些,起点越高,水平进步越高。由于我们谈的是书法,我们只谈上面的理解。
然而这句话深究下去,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何理解“取法乎上”的“上”?
为什么取法乎上后仅得其中?
取法乎上了就能写好字吗?(重点)
1、今人书法不可取
当代很多人提倡不要学习今人书法,理由往往是“取法乎上”。
因为今人书法没有得到历史的认可,需要时间来检验其内涵,因而不够“上”。
而古人书法多为历史所认可,留下来都是精品。
故所谓之“上”,可理解为古人书法,而不是今人书法。
2、书学应溯源
例如,如果我们学习赵孟頫书法,应该去学习赵孟頫的书法源头,即魏晋书法,更准确的说,是王羲之。
然而学习王羲之书法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源头,即钟繇书法。
然后再溯源,我们还应该学习汉隶、章草。
然后再溯源,学篆书。
故所谓之“上”,可理解为书法的源头。
当然这样的溯源不可过,不然我们一直数到甲骨文,就要从甲骨文开始学习了,这显然是不对的。
3、格调、气韵的一流书法
实际上,所谓之“上”,无论是古人书法,还是追根溯源,都无法真正理解“上”的含义。
因为如果这么简单的理解,为何古人从来都没直接说我们该学谁的书法,何必不说直白一点?
显然“上”字应该指格调、气韵的一流书法,并不特指谁,所以古人没有点名谁才够“上”。
这样符合要求的书法就很多了,二王、欧虞褚薛、苏黄米蔡、癫张醉素、汉隶秦简等等,都属于公认的一流书法。
至于当代书法,谁优秀那就看个人的眼光和学识了,如果你觉得有谁写得好,当然也可以学,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例如:王羲之学习同时代的卫夫人、王廙的书法,颜真卿学习同时代的张旭书法,可见今人优秀书法完全可以学习。
陈忠康
为什么取法乎上后仅得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不是原作者,当然不可能知道完全知道他的想法。
你的水平和文化思想与原帖作者都会不一样,理解当然也会不一样。
仅得其中已经算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家书法的时候就一定会按照个人习惯进行筛选,我们只会掌握筛选出来的内容,还有很多内容就被忽略了,这是人学习过程中的天性,显然,任何事物的学习都有这样的规律。
取法乎上了就能写好字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一定能有进步。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就会适得其反:
1、初学
初学者,不能学习太优秀的书法,因为看不懂,更学不会。
例如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
有人天天临习兰亭序,持续很多年,都没练出个所以然来。
兰亭序点画精致,用锋巧妙,结构与章法的变化更是独一无二,其书写节奏和内涵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那需要深厚的文化、书写功底,这个我在自己的专栏《圣教序临摹及行书创作》中最后一章多有讲解。
新手根本不可能写出那样的线条质感,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节奏变化味道,就好像你对小学生教大学的高等数学,那不是浪费时间么?
所以还得从简单的学,从“下”开始,并不会无所得,“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这句话要看对谁说。
兰亭序
新手一旦入门,即可循序渐进,慢慢学习“上”品。
2、临帖专一
临帖专一在书法学习当中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我喜欢欧楷,于是只学欧楷,不学颜楷和魏碑,甚至连篆书、隶书也不学,对于励志学好书法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
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古人都明确告诉你了,学一样东西,你不可能掌握它的所有技法,只能得到一部分,这是普遍规律。
所以天天写欧楷,是无法实现欧楷的真正味道。
而是要多学习其他书法,比如欧阳询学习的魏碑、汉隶、小篆、王羲之书法等,欧阳询都是学过这些人的书法的。我们需要学习更多一流书法,在不同一流书法中吸取营养,不同营养合在一起,不就慢慢提高了么?
集众家之长,便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若只窥一贴,如坐井观天,终无所得。
因此“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给我们三点启示。
太专一临帖是进步不了多少的,你需要学习很多“上”品书法。
要想接近某人书法,最好溯源学习,他是从谁那里学习的,我们就可以尝试去学习那个人。
学习古人是学不像的,你仅得其中,所以书法学习重在个性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因此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呼吁书法创新。
曹宝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