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五线谱调式升七降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五线谱调式升七降五(五线谱记谱法二十二)

五线谱调式升七降五

在音乐中,一个孤立的音或者和弦,是无法满足音乐的表达要求的;同理,一群彼此没有关联的音,也是难以表达音乐思想的。因此调式系统应运而生。

【调式的概念】

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个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这个体系就称为调式

调式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乐音组织的结构形式,在一段带有一定调式色彩的旋律中,区别于简单的音群的原因在于其中各音均有特定的调式意义。

组成调式的音可多可少,常见的有5个音和7个音,也就是"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调式中的中心音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心音可以是do,也可以是mi,或者是别的音,根据中心音的不同,就能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如C调、D调等。中心音也被称为主音。

调式体系中的各音级,称为调式音级,调式音级中,起支柱作用并给人以稳定感的音级,称为稳定音级。其中最稳定并具有中心作用的音就是主音。而给人以不稳定感的音级,称为不稳定音级。不稳定音级具有进行到稳定音级的倾向,不稳定音级根据其倾向性进行到稳定音级的过程,称为解决。

【调式音阶】

1、 音阶概念

将调式的音级按照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由主音到主音的排列,形成的乐音音列,称为调式音阶。音阶是调式的一种形态,音阶一定是调式,调式不一定是音阶,通俗来说调式就是我们听歌曲所听到的旋律。音阶也是旋律,它只是旋律的一种。

2、 音阶种类

随着地域、时间的不同调式音阶也产生了不同的种类,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1)七声音阶

是应用最广的音阶,七声音阶,是指在八度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分成两个一串和3个一串,两串之间以半音隔开。教会音阶盛行於中世纪,其音阶之构成及名称皆渊源於希腊,共有四个正调式(Modi):多利安调式(Dorian)D-D';弗利吉安调式(Phrygian)E-E';利地安调式(Lydian)F-F',及米克索利地安调式G-G'。后来又加上两种正调式是伊欧利安调式(Aeolian)A-A',及爱欧尼安调(Ionian)G-G',后两种为近代大小调音阶的前身。近代大小调音阶盛行於自十六、十七世纪至今。(如图1)

图1

中国七声音阶起源的时间,历来有争议。有些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力主 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很晚的时候从国外传入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只有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如图2)

另有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大约起源于商代早期。

图2

(2) 五声音阶

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按照纯五度关系产生的五个音所构成的音阶,其调式音列的任何相邻两音均无半音,例如c、d、e、g、a、c或c、d、f、g、a、c等。

这种调式音阶不仅在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中普遍存在,而且在欧洲国家如匈牙利、挪威和苏格兰以及北极的因纽特人中也都存在。

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这种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各音级分别称为宫音、商音、角音、徵音和羽音,相当于简谱的1 2 3 5 6。各相邻两音之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五声音阶中任何一音均可作为主音,并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音为主音者称宫调式,而以其他各音为主音者,则分别称为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如图3)凡宫音相同的各调式,统称为"同宫系统"。

图3

(3) 日本民谣

日本的民谣调式及律调式也是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前者由两个相同的小三度加大二度的四度音列构成,核心音除主音外为四度音。后者由两个相同的大二度加小三度的四度音列构成,其核心音除主音外为五度音:带半音的五声调式的某相邻两音为半音者。这类调式音阶常见的是含有两个大三度音程、一个大二度音程及两个小二度音程,盛行于晚期古希腊和近代日本。

(4)吉卜赛音阶

详称"带有增二度的七声音阶"。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

(5)阿拉伯音阶

详称"带有中立音的七声音阶"。8世纪时著名乌德演奏家扎尔扎尔创用以后,在伊斯兰文化影响所及的地区广泛流传,成为阿拉伯民族音乐的特征。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全音与两个约为四分之三音的音程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阿拉伯风"的四音音列,每个八度内的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4,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

(6)半音五声音阶

详称"带半音的五声音阶"。盛行于古代希腊与近代日本及其他太平洋岛屿。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半音相接以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特别的三音音列,两组三音音列之间可有全音隔开。由于大三度与半音相接时其上下位置可以不同,实际上分成两种结构形态。

(7)平均七声音阶

流行于东南亚一带。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7个区间,每个区间小于全音而大于半音。

(8)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半音。

以上各类音阶都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阶,是由作曲家根据某种表现意图与风格要求而设计创造的,有的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产生较大影响,为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

(9)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 6个全音。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10)半音音阶

由12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12个半音。(如图4)虽然12半音的律制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欧洲也在使用键盘乐器以后定型,但将律制中的12个音不分主次而又缺一不可地一齐用来构成乐曲则是20世纪以来的现象。这种作曲技法称为十二音技法或十二音体系。

此外尚有各种包含小于半音的微小音程的音阶形态,统称"微分音音阶"。各种微分音音阶还仅处于实验阶段。音阶里也有音乐。7个音符组成了美妙的音乐。

图4

(11)十二音体系

现代派作曲手法之一。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于1921年创立。作曲家放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各音任意排成一音列,然后以倒置、逆行等技法加以处理,除非所有的音都出现过,否则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

任何调式都有自己的音阶,音阶可以是上行的,也可以是下行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调式的结构规律,所以研究各种调式时,常拿它们的音阶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