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作用

1、提供全面的事件背景:通过描述时间、地点等信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个事件的背景。

2、增强叙述的真实性:通过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详细描述,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3、把事情和人物联系起来:通过描述人物和事件的关系,可以使整个故事更加活跃。

4、增强故事的吸引力:通过突显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以使故事更有趣。

5、帮助阅读者理解故事的主题:通过分析原因和结果,可以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

6、增强文章的结构:六要提供文章的结构,使文章更有条理。

举例:朱白清《背影》

时间一一推算为八年前,即 1917 年;

地点一南京车站;

人物一“父亲”“我”;

起因一“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

经过一回家为祖母奔丧、到南京与父亲分别父亲到车站送别;

结果一怀念父亲。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2)

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记叙文经常有两条线索:

1、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

2、暗线:就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

六条线索 :

1、事件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中,“散步”既是中心事件,又是全文的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

2、人物线: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

3、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地点线: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5、时间线: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6、感情线: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3)

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

概念: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来叙述。

(1)按时间顺序叙述

(2)按地点转换顺序叙述

(3)按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述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2、倒叙

概念: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作用:

(1)使文章曲折有致,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2)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举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

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写起,抒发悲哀的感情,引出对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回忆。

3、插叙

概念: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村托或解释说明的作用;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3)帮助展开情节,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

举例:《带上她的眼睛》

插叙交代“落日六号”的失事过程,解开所有的疑惑和悬念,使情节更加完整,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

4、补叙

概念: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补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起伏。

举例:《智取生辰纲》

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及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4)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

概念: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

(1)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2)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举例:《孔乙已》

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述,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描绘孔乙已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概念: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举例:《我的老师》

全文中对蔡老师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

概念: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展示给读者。

作用: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举例:《伟大的悲剧》

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赞美了斯科特一行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5)

记叙文的结构

1、开头

(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起下文,为后文做铺垫。

举例:《背影》

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头,既能使文章围绕“背影”这一中心自然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文章的结尾重现了“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写不但照应开头,首尾呼应,而且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环境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举例:《故乡》

开头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鸣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样的环境开头,交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举例:《秋天的怀念》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照应了文章上文,同时也引起下文。

(2)伏笔或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举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起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引起下文叶圣陶先生律已严的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赞扬。

3、结尾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卒章显志,升华主旨;

(4)首尾呼应(照应前文或标题):

(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举例:《说和做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结尾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的光辉榜样。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6)

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

作用

(1)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2)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举例:《春》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拟人

作用

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使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举例:《济南的冬天》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和。”突出小山的可爱。

夸张

作用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揭示本质,加深读者印象。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的情感调了······的特点。

举例:《皇帝的新装》

描写皇帝穿新衣时写道“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穷奢极欲的性格。

排比

作用

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举例:《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对偶

作用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答题规范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 的特点,强调了······的感情。

举例:

一般指引用诗文,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

作用

强调,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的心情。

举例:《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设问

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

运用设问的修辞,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反问

作用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答题规范

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举例:《我的老师》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7)

常见描写方法及作用

1.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指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2)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侧面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揭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以刻画人物形象和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5)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种描写方法。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八、表达方式及作用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8)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

是记叙(叙述)和描写,但常常辅以议论和抒情,有时会有说明。除此之外,还有夹叙夹议、先议后叙等。

(1)记叙:是指作者在文章中,不加修饰地把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概括性地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地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的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9)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铺垫:

定义:

(1)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是“显性”的;

(2)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答题规范:

(1)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2)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举例:《皇帝的新装》

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伏笔:

定义:

(1)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2)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3)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答题规范:

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3、衬托:

定义: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答题规范: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2009 年安徽中考《枫叶礼赞》

作者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势.

4、对比:

定义: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答题规范: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举例:《变色龙》

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的极大讽刺。

5、前后照应:

定义: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的文字。

答题规范: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2014 年安徽中考《红书包》

“爸爸推着自行车”这一情节承接上文爸爸答应女儿去买红书包的情节,也与下文妈妈给爸爸擦松节油的情节相吻合,文章前后呼应,情节合理完整。

6、设置悬念:

定义:

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答题规范:

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内容,更好地表达主题等。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

开始写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朝思暮想,设置悬念:他们为什么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现在在哪里?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象征手法:

定义: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答题规范: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海燕》

“海燕”的形象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8、烘托渲染:

定义:

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鲜明。

答题规范:

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最后一课》

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弗郎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9、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定义: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答题规范: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举例:《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10、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定义: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题规范:

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竟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感染力。

举例:《春》

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题归类(初中记叙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10)

铺垫、伏笔、悬念这三种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回答叙事散文的“行文线索”“段落作用”等考点时,会在答案中有所涉及,相当于常作答案要点,但一般不会单独以这三种表现手法进行设问,也不会单独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