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这么个皇帝。

当儿孙,爷爷夸他好孩子;当学生,老师说他好学生;当皇帝,大臣赞他圣明仁厚。然而现实却是,当儿孙圈禁逼死亲叔叔;当学生好话不听,赖话不忘;当皇帝四年不到就被篡位。

他便是大明第二位皇帝、朱元璋选的完美继承人、儒家大师眼里的大明君、亲叔眼里的社会小学生、既不仁也不狠、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的踩雷小天才——朱允炆。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1)

为啥叫他踩雷小天才?因为从继任开始,关于削藩的关键决定他是一次都没有做对。对他历史多唏嘘可惜,因为他既不昏也不暴,无非是做错了几件事。

如果历史重来的话,他与大明或许是另一番模样。

朱允炆,老爹生病他昼夜不离一步,老爹去世他伤心一夜变瘦。朱元璋看得怜爱,乖孩子给你个皇帝做吧,于是就这样,朱允炆被立为了皇太孙。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2)

苦等六年后朱元璋崩,朱允炆即位开始大干,立志做比爷还厉害的王:

朱元璋好杀人他就仁治,废除《大明律》73条严法;

朱元璋尚武他就重文,大胆任用,三好学生齐泰,读书天才黄子澄,儒学大师方孝孺为心腹大臣;

朱元璋唱红脸他就唱白脸,以拨乱反正缓解国内高压;

朱元璋曾封儿子为藩王,给他们兵给他们钱,朱允炆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削藩!狠狠地削!快快地削!

新官上任,他太想有所作为。十个月不到五个藩王被贬,其中一王还被逼自焚而亡。

于是出了大事,朱允炆像走错路又遇岔路,胎还破了的miniCooper,晃悠晃悠终于撞到了装甲车。四叔燕王开始造反攻下南京,龙椅易主朱允炆人间蒸发,当初雄心随着屠刀一挥,烟销云散。

让我们从故事的起点出发,站在一个失败者的角度上,看朱允炆犯了怎样的错误,若历史重来他如何翻盘?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3)

其实历史给过他机会,曾经朱允炆就藩王问题问朱元璋,如果叔叔们想做李世民第二,我该如何?这个问题朱元璋也很头疼,藩王自己封的初衷是镇守国家,可谁能保证没有人有野心造反?毕竟手里有兵,这是薛定谔的猫。

朱元璋也不好答,又踢皮球把问题问回去,孙儿你觉得该如何解决?

我相信朱允炆是学过申论的,不信你看他给朱元璋的回答。

作为皇帝要先以德服人,让他在皇帝面前自惭形秽,让他内心深处不想造反。如果这行不通,那就用礼法来约束他,让他知道造反的骂名不好背,当然这两个都要靠自觉。如果这两点都被无视了,那就只能削属地削侍卫改封地,最后他要是铁了心要当反我,那我就只能拔刀相向了,所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4)

其实这里,朱允炆就犯了第一个错误,他把形势想的太简单,他的这些回答有问题吗?根本没有很完美,但是问题就在太完美。他脑子只有教科书教的模板答案,上考场答题绝对是满分,但治国不是答试卷,遇上实际问题就会眼高手低。

不信看他实际是怎么做的。一继位就开始削藩,完全没什么以德服人以礼约束,十个月里他削掉了五个藩王,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用的手段都是一模一样。先让人弹劾他们行不法事,后光速通过弹劾执行削藩。

你说这些藩王真的犯了罪么,是有的,不是捕风捉影,但是问题就在于都是小事。一没造反二没屯兵屯田,根本就用不着这么大动静。削藩令下来,藩王都知道你朱允炆想干嘛。

腰杆儿比较硬的湘王,受不了这种无端的罪责,削藩时他直接自焚而死,而朱允炆还极为生气地,将湘王的谥号赐为戾,不是文盲都知道这词不是好词。除了自焚的湘王,其余四王全部废为庶人,要么流放要么圈禁在京城。

侄子对叔叔下这么毒的手,除了朱允炆和他的队友,大家都觉得十分不适合。小子还是太年轻失了民心,靖难少了帮助。人不狠心不稳,如果朱允炆能坚持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生信条,把上述雷霆手段用到朱棣身上,或许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几个兄弟接连被扳倒,朱棣是傻子也知道下一个是他。可朱允炆却搞出一连串骚操作,他减了朱棣侍卫,派人在北京四周围起来,下个削你已经写脸上了。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5)

朱棣在这期间还去过一次南京,因为朱允炆刚登基他要去觐见,他进了皇宫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就差把造反两字写块匾送给朱允炆了,大臣们建议赶紧把这小子关起来,免得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可朱允炆这时候却善良了起来,他是我四叔我答应过爷爷,不会手足残杀我相信他不会造反。于是朱棣逛了一圈,大摇大摆回去了。蠢实在是太蠢。

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更蠢的永远在后面。朱棣回去后就立马告病,因为快到朱元璋忌日了,他担心二进宫,朱允炆会突然醒过来动手,可老爹的忌日总要去吧,他于是派了三个儿子去。朱棣的这一决定其实也很聪明,他就是在表明我把我三个儿子都送过去了,我要是造反还敢这样做吗?

其实朱棣已经是在欲盖弥彰了,生病实在生得太巧。

他的儿子们一到京城,兵书尚书和朱允炆就觉得,不能让他们回去,押在京城对朱棣算是掣肘,他想造反我们就把他儿子当人质。我想了想这个决策再合适不过,无非是找个正当的理由罢了。

可是架不住猪队友的画蛇添足。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6)

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表示,这么做会打草惊蛇让朱棣有二心,不如放回去,向朱棣透露朝廷没有削燕藩的打算,徐而图之。

这个算盘实在是臭,把人兵减了四周围起来,派人又监视着,就差把刀直接架在朱棣脖子上,大喊劳资要削你了,还要说什么透露没有削燕藩的打算,这不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么。

自此,朱允炆就与和平削藩再无关系,接下来图穷匕见只能拼刺刀了。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7)

在朱棣面前,朱允炆纯得像小学生。早在就藩前,他就和宫里保持着情报联系,得知朱棣要造反的消息后,朝廷派了叫张信的都指挥使前去逮捕朱棣,可他们没想到张信叛变了。不但没逮捕朱棣,反而告知他朝廷的举措,让朱棣立马反应过来及时动手。

已经图穷匕见,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派兵镇压,朱允炆又犯下了一个最关键的错误。临行前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主将,千万不要让我背上杀害亲叔叔的罪名,很直白,你们别弄死朱棣。你说人家都已经起兵造反,乱臣贼子的罪名已经铁打在背上,哪怕把他杀了百年之后下了地府,朱元璋也不会教训,不知道你有什么好犹豫的,圈禁四王逼死湘王的时候,怎么不见你这般善良仁慈呢?

这一番话造成的后果就是,靖难过程中不管两边打得怎么热火朝天,不管朱棣是亲自上阵,还是当初的兵力只有800,他都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8)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靖难成功最直接原因,还是朱允炆没打过。朝廷打藩王,不管是兵力还是名义都是占据着绝大优势的,为什么没打过呢?这里,朱允炆这个微操大师起了作用。

首先,他没有用对耿炳文。此人先后参与了征伐张士诚,徐达北伐等重大军事行动,屡立战功,与徐达一同列为第一等,可以说他的军事能力是不差的,但是耿炳文他不适合进攻,他擅长的防守。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9)

65岁的他来到战场后,由于有点水土不服,吃了几个小败仗,等他适应了过来后立马调整战略,坚守朱棣南下的必经之路。这是十分高明的计策,叛军名不正言不顺,不能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同时后勤保障也跟不上,难以持久作战,假以时日一定能将叛军拖垮,朱棣也猜到了这点,围攻了三天打不下来就撤了。这时候只要继续用耿炳文,让他根据朱棣的动作调整战略,到时候朱棣肯定会很难搞。

可朱允炆听说耿炳文打了败仗,又听说他固守不出,心里慌得一,这时候老师黄子澄又说,耿公老了没有锐气了,这样的人出去作战是不行的,让李文忠之子带战神李景隆顶替耿炳文吧。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10)

李景隆虽然是战神的儿子,却是个纸上谈兵的军事白痴。朱棣本来被耿炳文折磨的不行,一听说李景隆成了主将,立马眉开眼笑开始进攻,没多久真定就被拿下,朱棣开始吹响南下的号角。

后面的几场战争不再赘述,总之是朱棣是一路连胜,很快就来到了南京皇宫外面,而此时,朱允炆犯了他此时最大也是最后一个错误。

他六神无主地找到,原本力挺削藩的大臣询问,兵临城下该怎么办,大臣告诉他与国共存亡,于是朱允炆照做了,没有学南宋南迁,试图蛰伏几年东山再起。

朱允炆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丢掉皇位的朱允炆)(11)

于是宫门大开大明更号,朱棣从此登上历史舞台,而朱允炆则人间蒸发,连最后的去处都成了历史之谜。

当然上面的一切都是,站在上帝视角所看到的,免不了有结果论和马后炮。这些历史故事也只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做的一些娱乐,实际并没有什么价值,历史不会重来,没有如果,或许历史又非像记载的这样,在其它地方又是另一番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