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每日诗词秋风瑟瑟日渐凉(每日诗词杜甫石壕吏)(1)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投:投宿。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yù):老妇人。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赏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黄昏的时候在石壕村投宿,夜晚的时候就遇到地方官吏来村里捉人。这个“捉”让我们体会到村里鸡飞狗跳,混乱不堪的景象。“夜”则体现了老百姓们为了躲避征召,白天都四处躲藏,晚上才回家,而地方小吏也明白这一点就晚上来村里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男主人老大爷一听村子里鸡飞狗跳反应非常敏捷,翻墙就跑了,门外的小吏们一个劲的敲门,老太太只能走出来应付。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个“一何”用的很好,看似直白口语化,但写出了杜甫深深的同情。小官大呼小叫的催逼,老太太伤心的哭泣,而且在小官的逼迫之下越哭越伤心。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以下完全是从听觉的角度去写的,十三句话全部出于老妇人。老太太的回话应该是在小官吏的层层紧逼下的一句句回复,由老妇人的回答我们能够推测出小官吏们的问话。我的三个孩子全部去邺城当兵了,而且情况不是很乐观。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孩子还有一个孩子活在世上,他带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沙场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老妇人的感叹,是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心之言。活着的也是偷生在世,活一天算一天了,死去的再也活不过来了。说的很伤心,也很动人,但是还是打动不了那些小官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们继续发问,从老妇人的回答可以看出,老妇人的担当和勇敢,老妇人对于自己跳墙逃跑的丈夫和孙子的保护。但好巧不巧,小孙子被半夜的鸡飞狗跳吓哭了,老太太只能改口说只有还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小孙子太小了,不可能单独的在屋里,老妇人只能坦白,小孙子还有一个母亲,这位母亲就是老妇人去世的儿子的妻子,可怜年纪轻轻已经成为了寡妇。因为有这个可怜的小孙子,所以我这位儿媳妇还没有改嫁也没有逃走,但是我这位儿媳妇不能出来见人了,因为我们家已经穷到,连一件见人穿的衣服都没有了。这一句句回应都能看得出小官吏的“一何怒”,看出小吏的狠还有一步步的逼问,也能看出老妇人一句又一句解释的可怜和无奈。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显然这样的解释还是没有用,小吏还是逼迫老妇人,这个家庭必须出一个人。万般无奈之下,老妇人只能说,你实在要拉人去前线的话,我虽然老了,虽然没有力气了。不能去打仗了,但也可以跟着你们连夜赶回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去河阳服役,这样还来得及给士兵们准备早饭,去做一个炊事兵。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样的催逼声消失了,但在黑夜中还是能听到有人在努力的压抑着自己的哭声,想哭却不敢放声。听起来呜呜的。这里可以想象那个连一条完整裙子都没有的寡妇,抱着孩子哭得多么绝望。这就是大唐王朝灾难的音乐呀。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于是诗人杜甫天明起来的时候,在门口只能和那半夜逃跑现在由回来的老翁告别。这首诗纯用白描,写出百姓的悲惨生活,残酷至此,民不聊生。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唐的国运也是很危险了。


现在说

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的诗歌创作也产生出了一种井喷式的效果,他脚踩着中国的大地,在战乱的中国和普通的民众一样,躲避着乱兵,寻找着粮食,寻觅着自己的家人,也要时时刻刻确保自己的安全,同时内心还装着这个天下,希望能够尽早的平定战乱,于是造就了杜诗中最辉煌的一段,也算是苦难的辉煌。

在这个阶段中有很多名篇,比如《春望》、《哀江头》、《北征》还有这组三吏三别。

这首诗是写在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时候,在河南行走的时候,这一路所见,这也是一次安史之乱中一次转折性的失败。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合围叛军据守的邺城,却因皇帝不信任,宦官监军指挥失当,导致将士们无所适从,由原本的大胜变为大败。

河南的地方官紧急征兵,这次征兵是一次非常残酷的征召,杜甫正好见到这一幕幕,便写下了《石壕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