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滩始发,由东向西有七条南北方向的城市干道,它们以我国省的名称命名,依此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西藏路。它们跨越苏州河,于是有了相应的四川路桥、河南路桥、山西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和西藏路桥。
一条苏州河成为这几条干道的分界线,例如,苏州河以北称为四川北路、江西北路、河南北路、山西北路、福建北路、浙江北路和西藏北路;苏州河以南,则有四川中路和四川南路,江西中路和江西南路,河南中路和河南南路……
可是,山西路却没有山西中路,只有山西南路,然而,无论是山西北路还是山西南路,却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上海民居的活化石,它们的存在是我们莫大的荣幸,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密码,为研究和探讨上海民居的历史演进,提供有力的实证。
在福荫里找上海石库门的前身
山西北路是清末的一条“老街”,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北起天目东路南至北苏州河路。
自从宁波路上建造了第一条石库门弄堂“兴仁里”以后,中外房地产商如沙逊洋行、业广地产、哈同洋行等等,纷纷开始在上海租界建造和开发大量的石库门弄堂,而后,几位洋务重臣也投入其中,李鸿章开发了“老街”东侧的地块,建造了五开间的早期石库门。盛宣怀开发了“老街”西侧的地块,于1910年建造了均益里等101幢中式石库门,于是,山西北路被称为“早期石库门群诞生地”。
山西北路469弄福荫里12号
偶然走过山西北路469弄的“福荫里”,发现弄堂口大门紧锁,记得弄内12号是一栋建有中西合璧风格的砖雕仪门,门头题额刻有著名书法家高邕“备致嘉祥”的“石库门”,属于不可移动文物,难道要拆迁了吗?赶紧打开电脑在天地图网页上查看1948年的历史影像航拍图,再和《老上海百业指南》中该地块的行号路图作对比,发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
山西北路海宁路地块的绞圈房
原来,山西北路不仅是早期石库门群的诞生地,还是一个上海绞圈房的聚集地,图中红色框范围所示即是1948年时留存的绞圈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两个结论:
其一,该地块曾经有一个较大的绞圈房聚落,曾经在山西北路和海宁路道路拓宽时遭到了拆迁,许多绞圈房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仅留存了海宁路780弄22-24号钱家宅双绞圈房和山西北路469弄12号绞圈房(白色框范围所示)。
山西北路469弄福荫里12号航拍图和行号路图
其二,解开了山西北路469弄福荫12号究竟是石库门还是绞圈房之谜。这是一栋神秘的“石库门”,大门常年紧闭,由于中外合璧的石库门门楣特别漂亮,一直以来,吸引了大量的石库门粉丝前来拍摄,为它留下了靓影。功夫不负有心人,著名的画家和老房子研究摄影师乐建成先生拍摄到该石库门背后的影像,原来在西式巴洛克风格的石库门大门背后还建有一个漂亮的中式仪门头,由此,令许多人开始怀疑它是否是石库门的前身——二层三合院绞圈房,但苦于没有相关的书证资料予以查询。所幸,现在有了再版的《老上海百业指南》,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当年的测绘员心知肚明,心细如发,采用了不同于和它右侧联排的石库门建筑(福荫里4号、6号、8号、10号)的图例符号来绘制12号的绞圈房,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重要信息,即山西北路469弄福荫里12号是绞圈房而不是石库门,它是一栋标准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是上海石库门前身珍贵的活化石,因为它和石库门“长得”十分相似,所以,一直被误认为“石库门”,以致长期以来对它的真实身份少有关注,希望有关部门一定要尽量把它保留下来,为石库门的前世今生留下佐证。
该地区集中了清末上海的一些特色建筑——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弥足珍贵。
一栋普通的二层西式楼房隐藏着什么秘密?
宁波路316号-334号
宁波路316号-334号航拍图和行号路图
当我们走到山西南路宁波路口时,一栋二层西式的楼房映入眼帘,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非常普通。
我们偶然在卫星地图的航拍镜头下看到过它,却有与众不同之处,它竟然是上海市区罕见的四栋横向联排的江南民居。这栋建筑的外部完全是西式装饰,内部却是二层木结构的四合院布局。查阅资料后发现,宁波路口的316号(山西南路口)曾经是存德钱庄,1876年开业,320号是五丰钱庄,1925年开业。这使我联想到上海宁波路上的一个早期石库门弄堂——兴仁里,大部分租户都是开钱庄的,不过,那是一种联排的四合院石库门弄堂。据说把钱庄开在四合院这种样式的建筑里,防盗功能好,更有安全感。
当下上海民居的形制分明、分布地域有迹可循,江南民居、上海绞圈房和上海石库门三种住宅形式,在上海相互共存了上百年的历史,它们汲取了中华民族汉民居的精髓,根据所在地域的地理地貌、气候和民俗民风等特点,既一脉相承,又扬长避短,循序渐进,不断改进。
上海的江南民居主要分布在上海西部与江苏、浙江接壤的地域,并且和春秋吴越的姑苏和杭州湾北部地域共存了千年以上,民居的形制完全相同,比如落戗屋和天井式院落民居。
上海绞圈房则分布在上海的中部和东部地域,形制上属于江南民居的一个分支,由于所处的地理地貌,气候等条件不同,从江南民居中脱颖而出,形成了本地的特色民居,而上海石库门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在租界地域范围内产生的一种更加适应城市高密度生活环境的特色民居,它脱胎于上海绞圈房,由于它是一种受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民居形式,后来从租界发展到了华界。
上海市区地属整个上海的中部地区,从1948年的航拍图和上海行号路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市区的民居形制主要是上海绞圈房和上海石库门两种,江南民居则比较少见。
现在,我们发现这栋普通的西式二层楼房里居然隐藏着上海市区极为少见的四栋横向联排的江南民居,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秘密,实属难得。希望居住在内的居民们要珍惜和爱护这些市区稀缺的江南民居,不要随意搭建,更不要随意改变房屋的格局,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瑞蚨祥申庄在石库门里经营吗?
沿着山西南路继续向南走就到了天津路,街口南侧可见一个不起眼的弄堂——惟庆里,据传建于1911年。弄堂里有二层砖木结构住宅5栋,其中,6号和8号是前后毗邻的两栋大宅子,其中,8号是大名鼎鼎的瑞蚨祥申庄。
一代大儒商孟洛川在北京创办瑞蚨祥商号,有“南有胡雪岩,北有孟洛川”的美誉,瑞蚨祥名头大,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梅兰芳、宋氏姐妹皆是其主顾。孟洛川治商严,“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宗旨延续百年。
民国初年,瑞蚨祥第三代掌门人孟昭銮总管上海申庄的采购站,负责全国商号的配货,管理模式十分先进。
惟庆里8号瑞蚨祥申庄
卫星地图下的惟庆里6号和8号是两个独立的三合院,引发我们思考几个问题。其一,它们的体量十分庞大,周边的石库门住宅是与之无法相比的,那么,这两个三合院究竟是不是石库门住宅呢?其二,民国期间,上海滩商用办公大楼林立,瑞蚨祥为何将负责全国商号配货的申庄设在石库门内呢?其三,惟庆里到底是不是石库门弄堂?
惟庆里8号的超大天井
惟庆里8号的乌漆双开大门紧闭,并且不是设在一正两厢的天井中轴线上,有点另类,我们穿过了一个很长的通道得以入内,一个面宽12米的超大天井出现在眼前,是五开间的早期石库门吗?时值1911年,应该已经进入了晚期石库门的时代,很少再建五开间的石库门了。
惟庆里6号-8号外立面
再从外立面看,惟庆里8号的建筑风格类似石库门,外墙被涂上了刺眼的红色涂料,并用白色涂料勾画砖缝,模拟了石库门清水红砖墙的外墙面,于是,转到侧墙看一下,原本的墙面只是简朴的水泥抹面而已。再继续看,那扇石库门大门的巴洛克风格门楣,十分新鲜,明显是外墙装修时新加上去的,糟糕的是忘了给山墙和窗楣也加上一点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构件,显得很不协调,露出了马脚,内行人一看便知是假石库门。
由此,我们怀疑惟庆里8号并不是房产开发商建造于1911年的石库门,而是建造于更早年代的上海二层三合院绞圈房,惟庆里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石库门弄堂,这条弄堂里混杂着绞圈房和石库门两种民居类型。
曾经有资料显示,瑞蚨祥早年购买了这个惟庆里8号,也就是说,这栋宅子并非瑞蚨祥自建的。一般来说,当时的石库门开发商是只租不卖的,那么,瑞蚨祥为何能买下这栋“石库门”呢。另外,我还发现惟庆里8号和隔壁的7号,在建造规模和风格上大相径庭,完全不同。
瑞蚨祥申庄 行号路图的图例符号
带着上述几个疑问,我们借助于《老上海百业指南》的行号路图寻找答案,看看当时绘制的图例符号是怎样的。当翻阅到“上册一”第七图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图中惟庆里4号、5号、6号、8号与7号的图例符号是绝然不同的,唯独7号画的是一个标准的一正两厢带天井的石库门民居的图例符号,其他都是绞圈房的图例符号。再看卫星航拍图中的6号和8号,都是三面双坡绞接屋顶的三合院,这样,可以判断瑞蚨祥的申庄不是在石库门里经营,而是在体量更为庞大的绞圈房里经营的。
此前,瑞蚨祥申庄曾经租住在汉口路兆福里的一栋石库门独院内经营,后来为了业务扩展的需要,才购置了惟庆里这栋大宅子,瑞蚨祥申庄对上海弄堂情有独钟,并且不喜欢在办公大楼里办公,也许是更接近一点北京胡同静谧的氛围吧。
上海的未来将营造“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的氛围,对此,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认为,“对建筑进行阅读,就是去回味它的历史和文化,重温它历史的每一个节点。”作为上海的普通市民,我们愿意不断地向这个愿景努力,为上海打造人文之城尽绵薄之力。
栏目主编:王海燕 文字编辑:王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