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铁匠(24年执着于打铁的非遗大师)(1)

■言传身教,演示如何“打铁”。

非遗手工艺铁匠(24年执着于打铁的非遗大师)(2)

■王建辉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杜慧

一张张薄薄的铁皮,在70后王建辉的手中,经过反复加热、捶打、延伸,变成香薰炉、铁包银茶壶等一件件实用又精美的工艺品。这种技艺是传统金工冷锻造手法中高难度的创造手法“铁打出”。24年来,执着于“打铁”的王建辉,不断研磨与创新,独创冷锻造铁包银技艺,惊艳世人。他被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家”“优秀非遗大师”等称号。

铁板变成艺术品

在新华区燕赵文化艺术市场,临街有一个挂有“雍真堂”的小门脸,古色古香,这里就是王建辉的个人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北墙展架上,摆满了他根据传统金工冷锻造手法“铁打出”制做的香薰炉、公道杯、泡茶台、铁包银茶壶、一体手工锻打铁花瓶等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香薰炉,古朴典雅;铁包银茶壶,独具匠心;一体手工锻打铁花瓶,精雕细琢……细细把玩,你就会发现,每一件都与众不同,每一件都精美绝伦,堪称“孤品”。

“每一件作品,从绘图、选料,到塑形、锻造、养色等,全部纯手工制作,制作时间少则一月有余,多则一年半载。这些是我近3年来积攒下的绝世佳品。”在王建辉眼中,展架上的艺术品如同他的“孩子”,凝聚了他无数心血。

传统金工冷锻造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加工技艺,多以金银铜铁为原料,利用纯手工一体锻打而成,有绘图、选料、塑形、锻造、养色等10余道制作工序。

而“铁打出”是金工手法中极高难度的创造手法,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铁皮不断反复加热后捶打、延伸,除了厚度均一,更要拿捏捶打力道,以及弯曲连接处的成形处理,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由于铁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属中较低的,其制作难度几为金工之绝。

“据我了解,在我们省内甚至国内,掌握这种传统技艺的匠人少之又少。”王建辉说。

从巧木匠到打铁匠

之所以与“铁打出”技艺结缘,这与王建辉从小的经历密不可分。今年50岁的王建辉是正定县罗家庄村人,他笑称自己就是个有点手艺的农民。

原来,王建辉祖辈上就兼做手艺活,因此王建辉从小就对手艺活耳濡目染。1986年,王建辉初中毕业后,跟着两位哥哥学做木工活。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做木工活的技巧。大到立柜壁橱,小到桌椅板凳,王建辉都手到擒来。

记得有一次,几位木工师傅做立柜时,商讨着如何在立柜上做出凸起的精美花纹,几经尝试,效果不佳。王建辉见状,跑到堂哥的铁匠铺做了一个推刨,刀片为两边平中间凸。拿过来在木板上三推两推,精美的花纹跃然而出,木工师傅对王建辉刮目相看。

一时间,王建辉的好手艺在十里八乡传开了,找他定做家具的村民越来越多。

“那些年,由于做木工活多,长期用腰过度,我不到26岁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不得不另谋出路。”如果不是身体状况不允许,王建辉从未想过自己会转行当铁匠。

26岁那年,他调养好身体,学起了不大用腰力的铁艺活,说来也怪,他触类旁通,打铁做壶,样样精通。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从做起了传统金工铁艺,争强好胜的王建辉就暗下决心,要做就要做精品,要做就要做到出人头地,“我能不能突破传统金工铁艺,做出一样铁器,既实用又精美?”王建辉工作之余,苦苦思索。

苦心研究铁包银壶

2008年,在一次北京的铁艺展上,他被一把精美的铁制香熏炉所吸引。后来,他浏览网页,发现有铁包银壶这一手工艺品,顿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

“‘铁包银’是‘铁打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技法,是先将银捶起成壶状,然后按照银壶的比例再去捶起铁,使其紧密结合,非常考验金工师的耐力和技术手段。铁银的结合,视觉上体现了黑白两色的完美结合,不光使这件器物美观实用,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一种艺术价值。”王建辉痴迷不已。

不过,“银包铁”成形率非常低,为金工锻打的最高工艺。

由于当时网上资料少之又少,没有可借鉴的,王建辉就自己闷在家中的工作室研磨起来。众所周知,常规的打铁技艺都是用热锻造法塑形,可王建辉发现,制作铁包银壶用热锻法难成形,“相较于其他金属,铁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差,手工制作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变形、开裂。”怎么办?王建辉废寝忘食,那段时间,他做梦都是在构思、打铁。不知道尝试了多少回,最终他才掌握了冷锻造技艺,以手工锤炼的方法,直接在冷铁板上创造。

历时两个月,一张铁皮,一张银皮,无需焊接,王建辉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把铁包银壶,“当时特别有成就感,我握着那把壶,久久把玩,爱不释手。”说起当年的“处女作”,王建辉仍一脸兴奋。

经过长期摸索,王建辉佳作不断。他随手从北墙展架上拿出自己近期制作的4把铁包银壶。与当初的“处女作”相比,技艺又更上一层楼。每一把铁壶都独具匠心,有半包铁包银壶,有全包铁包银壶,技艺有“肩打出”,有“口打出”等,均无焊接,纯手工制作。

“一旦你掌握了冷锻造技艺,铁,这种难塑造的金属,做起来也能随心所欲。”他拿出一块直径约20厘米的铁皮说:“这张铁皮,他可变成壶,变成炉,变成任何小型铁质器物。”

旁人,不得不惊叹于他的好手艺。

从铁匠到非遗大师

王建辉说,近年来,市场上也有不少售卖金属壶的,但多数都是机械制品,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少之又少,而纯手工制作的铁包银壶更是件件“孤品”。

“纯手工制品,就没有一模一样的,全凭感觉走,虽说制作材质、方法一样,可心境不同,做出来的器物也是神似形不似。”

在他的铁包银壶中,梯形壶可谓“精品中的精品”。“我第一次做梯形壶时,足足做了三次才做成。”

记者看到,梯形壶上半部是梯形,为铁皮制成,表面捶打出岩石纹理;下半部是正方形,为银皮,密布手工捶纹。最让人惊叹的是,下部由外到里,先是银包铁,再是铁包银。“这把壶的银和铁都是整片的,无焊接。我足足研制了两个多月,不送也不卖。”王建辉说。

近年来,王建辉已不满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冷锻造技艺,他还不断学习研究。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有紫铜流银这项工艺,就自学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铁包银壶上,希望自己所造的工艺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其间,他携带自己的代表作品“一打出”铁包银壶、香薰炉等多次参加展览,先后荣获了河北省工艺美术家、全国“优秀非遗大师”等荣誉称号。

在他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具有正定特色的文创产品——纯手工铜茶台。“这是我的家乡正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上,我受邀设计的一件文创产品,从创意构思到制作一共用了三天时间,评价挺不错,我挺满意。”每一件作品,王建辉都倾注了心血。

王建辉的冷锻造技艺对中国传统金工技艺,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最大特点就是,在反复加热、捶打、延伸中,将一张张铁皮变成精美艺术品。

不过,“打铁”却是个苦差事,不仅拼技术、耗体力,还要忍受枯燥与寂寞。

择一事,终一生。

这些年,他的手工艺品多为私人定制,且远销海外。可他心心念念的却是如何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纯手工铁匠的打铁技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瑰宝,这种冷锻造技艺是对传统工艺的创新,一定要传承下去。”有年轻人想学,他都毫无保留地教导传承。让他欣慰的是,今年过年前,他27岁的独生子王玉科终于下定决心,要子承父业。

前不久,他专程从正定来到石家庄,开办了“雍真堂”个人工作室,“我想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才能爱上它、传承它。”王建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