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的“向日葵”
6月30日,多家媒体报道了沉浸式数字光影展览“梵高再现Van Gogh Alive”来到成都展出的消息。该展览此前已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个城市展出过,成都是其在北京首展之后的中国巡展第二站。
据主办方“杜星球”负责人介绍,该展览的主体由专业制作数字光影媒体艺术的Grande Experience公司提供,是一组基于梵高经典画作而制成的数字产品:利用科技手段,将原本只有普通尺幅的油画原作,扫描并转化为可以在几十平米的大屏幕上播放的超清晰画面,并通过软件设计,让这些画面在现场30多块大屏幕上同步有序展示,呈现出歌剧舞台般的恢宏效果。
尽管听起来非常炫酷,但这种形式新潮的展览遭遇的质疑也从来不少——“光影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高清PPT吗?”“珍贵原作不好拿,就搞个数字文创,是噱头吧?”
这样的一场展览,究竟会带给人怎样的视听感受呢?
环球中心里的展厅外观
选择成都的理由:潮流文化和数字经济表现突出
“梵高再现”的成都展场,设在素有“亚洲最大单体建筑”之称的环球中心内。覆盖着梵高“星夜”图案、长方体造型的展厅,紧挨着天堂岛海洋乐园。
几何造型的展厅有着极简、清冷的北欧美感,而玻璃天幕下的海洋乐园则散发着浓郁的热带海岛气息,来到展厅门外,你会忘记自己身在四川盆地,仿佛一瞬间已经远赴异域。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来自国外的原装展览——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制作公司。在搜索引擎上输入“Grande Experience”和“Van Gogh”,各个城市的展讯与相关报道铺满屏幕。
展览入口处
主办方“杜星球”中国区总裁袁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一般国际大展进中国,首选都是北京上海。“这次我们在北京之后首选成都,与成都这几年在潮流时尚方面的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我们此前专门做过调查,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国际品牌在成都的表现等等,发现成都这几年在国内的潮流引领方面,可谓是异军突起。特别是18岁~35岁的潮流人群,对品牌、国际IP等的认知度以及消费力度,都很强。”
袁伟还特别提到一点成都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成都在数字文化、数字经济方面的推广力度特别大,走在全国前列,这对我们自然很有吸引力。”
据袁伟透露:除了梵高之外,他们还拿到了莫奈和达芬奇的沉浸数字光影作品授权。“梵高在北京那边展览完到成都来之后,我们北京总部现在就在展出‘莫奈与他的朋友们’主题光影展。”袁伟说。“同时,我们也在着手准备将中国唐宋时期的书画名家以同样的数字光影形式推向海外。”
观众如置身剧场 静坐欣赏“流动”的作品
走进展厅,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空气中还弥漫着阵阵芬芳——这是展览的一个“隐藏彩蛋”:主办方为不同场景特制的香氛,会在特定的时间点喷洒至场馆,岩兰、雪松、檀香、豆蔻……以最直接的气味,触发观众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骄阳与炎热已远遁至另一个世界,幽暗背景中,只有一块块顶天立地的巨大屏幕熠熠生辉。每一块屏幕上都是梵高的画作,无比清晰,随便一道油彩的痕迹都有半米多长,一个原作上几公分高的小小人像,在这里的屏幕上可以比大卫的雕塑还高大。
展览现场《盛开的杏花》点点飘落
展厅被30多面屏幕大致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布置有深色绒布长凳,观众们大多选择坐在这些柔软的长凳上,静静看着屏幕上变幻的画面,不时起身拍照。
这大约是这场光影展览和常规展览最鲜明的区别之一:与绝大多数需要观众们不断走动来观看静置于墙上的作品不同,这里是作品在“流动”,而观众则像身处剧场中一样,只需在座位上静静观赏。
展览现场的“星月夜”
袁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梵高再现”展览并非单纯地展示梵高画作,而是经过了精心编排的、时长为40分钟的一部“抽象电影”,并配有精心挑选的古典音乐。
展览通过依照创作时间顺序安排的画面,分五个部分展现了梵高一生的轨迹:从他出生的荷兰,到他热爱的巴黎,再到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勒、圣雷米,以及他最后去世的瓦兹河畔奥维尔。
一场时长40分钟的古典音乐会
此前所有关于此次展览的报道里,都没有特别提到每一部分画面展现的配乐,这也成为“梵高再现”带给红星新闻记者最大的惊喜之一。
从亨德尔的《萨拉班德舞曲》,到圣桑的《骷髅之舞》;从夏布里埃的《田园牧歌组曲》到维瓦尔第的《四季:风暴》,从德利勃著名的歌剧曲目《花之二重唱》到李斯特的《199号奏鸣曲:灰色的云》……如果你是一位古典音乐爱好者,那么哪怕为了这场时长40分钟的古典音乐精选集,也值得来此一场。
观众们在展览现场
更何况,你眼前出现的每一幅梵高,都那么动人:麦田里的丝柏树,罗纳河上的星夜,鸢尾、杏花,红色的葡萄园……
尤其是,当这些原本不大的画作被百倍放大后,你更会意识到梵高的伟大:平庸的作品,细节几乎都经不起推敲和细读,但梵高的所有作品,每个角落每个细节,即使放到整面墙大小,也丝毫不见破绽,每一笔都自然而从容,甚至哪怕已经放大到看不清形象只剩下色彩,也仍呈现出协调自然的美感。
这种体验,确实是近距离欣赏原作也无从得知的秘密。
千千万万人 看到了他心中的火
在梵高短短37年(1853~1890)的生命里,他不仅用画笔、也用数百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表达着自己对艺术与情感的热烈向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他说,“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并走过来陪着我。”
展场内特别布置了一间“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
他毫无保留地对这个世界付出自己的爱,哪怕直到生命尽头也了无回报。而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一百多年后,热爱着他的人们则尝试着在想象中回到过去,亲口告诉他,他有多伟大。
英国著名科幻电视连续剧《神秘博士》第五季第10集中,编剧为梵高编织了一个“圆梦瞬间”:他被两位主角带回了2010年的巴黎奥赛博物馆,馆内正在举办一场他的作品展。梵高目瞪口呆地站在厅内,看着来往的观众和自己的画。博士找到馆长,请他当场评价梵高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神秘博士》中梵高穿越回现代的一幕
由著名老戏骨比尔·奈伊饰演的馆长沉吟片刻,随后娓娓道来:“无论何时,梵高都是最受欢迎的、最伟大的画家。他驾驭色彩的能力无人可及,他将他饱受折磨的一生中的苦难升华为引人入胜的美……能用激情与痛苦来描绘这世界的壮观、动人与欢欣之处的画家,在他之前从来没有,在他之后应该也不会再有。”
“只有在绘画中,我才感到自己活着”
如果你也真心喜欢梵高,那么你一定能在这场展览中找到自己的动容时刻。对于红星新闻记者来说,那个时刻出现在巴赫《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随着一丛丛灿烂、金黄的向日葵在大屏幕上划过的时候,也出现在《盛开的杏花》在屏幕上点点飘落的时候。
当《麦田群鸦》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意味着梵高的故事也走到了尾声——枪声骤然响起,金色麦田上,一群黑色的乌鸦四散飞起……1890年7月29日,梵高在弟弟的怀中溘然长逝。
《麦田群鸦》出现在大屏幕上(英文字幕:“没有爱,毋宁死”)
展览的末尾以梵高的数幅自画像结束:蓝色调的、黄色调的、绿色调的、红色调的画像在巨大的屏幕上闪回着、跳跃着,这段承载着无数永恒杰作的旅程也随之完结。
梵高一生创作了近四十幅自画像,在无数次对自我的记录与描绘中,完成了对生命灵魂的叩问,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有在绘画中,我才感到自己活着。”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实习生 吴依璠 摄影报道
编辑 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