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 微信发出了接收信息的声音,我一看收到了三张截图,这是一个妈妈和刚刚住校女儿的聊天信息,前情大概是这样的:

女儿今年新高一刚刚住校稍微有点不适应,就会在回到宿舍之后跟妈妈发信息聊一聊,妈妈就将这些信息转发给了我,其实乍一看也还好,不过既然发给我了,我这职业病使然,就给妈妈回了一句:“看来,要教你‘好好说话’” 。

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为什么是这样的回复,妈妈在基层工作,所以习惯性的以短平快来处理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妈妈的回复都是很短、且指令较多。

感谢妈妈愿意将此信息贡献出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片段一:学校的猫

怎么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去)(1)

这里 “我也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我的理解应该是回复再上面的内容,猜测一下,女儿在跟妈妈说着学校的生活,妈妈为了给女儿一些肯定和支持,于是说了这句话,但是我们来继续猜测这个场景:

场景A:女儿对新的环境很喜欢

此时,这样的回应无疑是加分的,因为当孩子分享快乐时,这份快乐被接受了,此时妈妈想有同样的体验是对孩子快乐的欣赏,是正向加分,孩子也许会说 “ 是啊,太好了,有机会你也来看看吧 ” 。

场景B:女儿对新的环境还不是很适应

此时,这样的回应就会有点尬了,因为你不认可我的感受,似乎我在说我的你在说你的,既然这样那我就跟你聊点别的吧。

当对方在表达负性情绪,而你说“我也想”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被接纳,似乎我的表达是不合理的,不被接受的,难道是我在无理取闹?身在福中不知福?

没有上下文,仅仅是一种猜测,供大家参考。

怎么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去)(2)

这一段是谈猫的,你看我们学校的猫猫都被同学们照顾的很好,我们的学长姐都是很有爱心的,此时,我们或许可以多聊一下猫,通过聊猫进而了解女儿此刻的心情。

场景A: 妈妈的想法与女儿不谋而合,女儿也想买猫粮喂猫

那女儿可能会很开心地说 “嗯,是的呢,我都问学姐她们都喂的什么牌子的猫粮,下次我也买一袋去喂。”

场景B:女儿其实并未想到要去喂猫,只是转移话题

这个场景下感觉就是上图的状态,“ 她们吃的可好了,学姐说她们原来就那么小。” 是啊,小猫被照顾的很好,小猫也很适合这里的生活,看她们长得多好,可是我还没有适应,我还没有找到那种自洽的状态。

也许,我会这么说:

怎么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去)(3)

学校的猫猫,还有一只黑黄的,现在不在

呀,好可爱,看上去养得不错

对,学姐们经常喂猫粮的,她们说原来猫只有一点点大

噢,原来是学校的流浪猫呀,那真不容易,你们学姐还真有爱心,等你有时间了也可以加入她们

Tips:

中国妈妈的特点就是给建议,往往在我们还没搞清楚情况的时候,就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给出了很多似乎很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此处“喂猫粮”的建议是希望女儿能通过猫猫融入集体生活,通过加强与学姐的联系对学校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那个当下没有关注到孩子本身的情感需求。

片段二:叠被子

怎么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去)(4)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也很熟悉呢?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摔跤了,“哇!”的一声哭开来,爷爷奶奶奔过来指着地板说 “哎呀,这地板怎么翘起来了,绊倒宝宝了。”我们会习惯于将责任归于其他,似乎这样就会让孩子好受一点,但这么做的潜意识就是“你做错了,你做的不好”。

我们来听听同龄人是怎么看待绿色对话框的——有点奇怪呀,为什么一会骂教官,一会又要去向教官请教呢?

拆解一下:

“你们某某有病吧!”这句话经常看到有家长这么说,其实,这样的言语真的是一点用都没有,试想你在那抱怨你们领导,然后对方来一句“你们领导就是有病。” 得,然后呢?都不知道咋接了吧,要么就附和一下 “就是呀!”可是事情一点没少。

“你让教官撸啊!”这句话更无意义了,真的,如果孩子敢这么说这么做的话,此时她来跟你说的时候就是眉飞色舞了 :

“妈妈,今天教官来检查内务,说我们不标准,给你看我的床(图片)都这样还不行,骂了我们一顿,我就请教官给我们演示了一下,哇,果然不一样啊!(教官整理后的图片)。”

“你态度谦虚点,请教官指导下。”这不又回来了吗?绕不开向教官请教。

猜测一下,此时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委屈

——妈妈你看,我都做的这么好了,教官还说不合格!

基于此,作为妈妈的你,会怎么回应呢?

——啊?这样还不行啊,你在家的被子可从来没这样过,就这样还不算可以的,你们教官要求可真高呀,你们宿舍都不合格?那需要怎么样呢?

(首先,肯定孩子努力的成果,接着确认教官的高标准,然后帮助孩子找方法)

也许,接下来,孩子就会说:

不知道呀,我去隔壁宿舍看看她们什么样吧。

Tips:

其实孩子的办法比我们多,我们人都有应激(急)反应,就是在那个遇到困难的当下就会自动搜索解决方案,而外界过多的介入会让孩子的应急处理能力下降,改为——等、靠、要(等帮忙、靠大人、要资源)。

正如龙应台所说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作为父母,在孩子离开前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

——培养自己拥有承受 “ 孩子可以独立生活 ” 的底气!

片段三:数学好难

怎么样才能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去)(5)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跟我家青少年模拟了一下以上对话,出了两个回合,她就说“慢什么慢啊,你试试” ,而且人家说 “三个字,没诚意” 。

其实,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也是三滴汗,这完全的鸡同鸭讲的状态呀!

妈妈,我数学不会

——注意,这是求助信号,说明孩子遇到了困难,不管这个困难实际上是大是小,至少此时对她来说是个关卡,所以我们要了解她究竟在学什么,怎么个不会法,是完全听不懂还是老师讲的快。

真不会,还要交作业

——不能慢啊,要交作业的,到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焦急”,对于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似乎除了“慢慢来、没事的”这样的宽慰,我们确实无能为力,但这句“慢慢来” 对于此刻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当孩子着急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真正缓下来才有可能去寻找解决方法。

我没听明白,只能作业帮

——看,孩子还是有解决方案的,那么此时就算使用作业帮,作为工具我们也应该知道作业帮为什么这么做,而这里的“你试试”是让孩子试什么呢?试着自己答题还是试着用作业帮解决作业?

忠告:跟孩子说话,千万不要过于省略!

不知道这位妈妈是不是当时正忙于工作,而给到孩子的回复都是简短的三个字,但其实对面体验到的是——不在意和敷衍。如果是这种情况,忙完以后可以完整地跟孩子进行表达,如:

不好意思,孩子,刚才妈妈在忙***,我认真反复看了刚才我们的对话,我理解的是你目前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你现在在学的是什么内容,之前是否有接触过,这周在学校的作业你尽量去做,实在不会的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等你周末回家我们再看看这种不会究竟是什么情况,是教学脱节还是我们以前的基础没打牢,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应对策略,刚刚入学难免有各种不适应,现在暴露出来都不是坏事,妈妈相信你可以面对这些困难,而且爸爸妈妈也一直在你身边随时给你支援。(当然,最好的方式是打电话或视频。因为通过语言或表情能更好地确认孩子的状态。)

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受网络语言影响,妈妈已经习惯于短句回复,那就需要这位妈妈尽量改变这样的习惯模式了,因为这样的交流是很容易产生误会的。

Tips:

当孩子发出求助信号时一定要敏感,认真对待,共同探讨寻找解决方案,如果几次都是得到“慢慢来”的答复,那孩子以后就不会跟你说了,作业帮几乎能解决90%的问题,等到考试的时候都不会,也许父母就着急了,着急的时候就不一定能这么好商好量了,于是一个指责一个觉得我求助过你也帮不了我,那我也没办法。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最后选择了不沟通,多少父母因为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最终在产生严重后果的时候才悔不当初。

开口无小事,以上仅仅是对文字部分的一些拆解,而我们知道在沟通中文字所传递的信息仅仅占了7%,剩下93%都是在声音、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信息中,如果这些话都是通过语音来传达的,那么妈妈可能会捕获更多孩子当下的情绪,给到更合适的回应。

其实,这里的妈妈是一位非常好的妈妈,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要不是实在太远她肯定会每周来心窝学习,但即使这样她也经常保持跟我的沟通,我们常常一起探讨孩子的情况,给到她一些宽慰、带给她一些思路,而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她自己得到的。

我想也许她会明白:最好的解决方案永远是自己找到的,而我只是那个陪伴与引导她找到那个最佳方案的人!而我之于她就是她之于她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