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后人分布(青天大人包公祖籍是监利的包氏宗谱有记载)(1)

千百年来盛传包公即宋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是由其长嫂抚养大的,以至于“长嫂当母”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实包拯的次子包绶才是包绶的长嫂抚养大的。“长嫂当母”的典故源自包拯的荆州儿媳崔氏,包含着兄嫂对幼小的弟妹抚养的责任。民国七年续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又是楚人申包胥的三十四代孙。爱国者申包胥与楚伍子胥较量挽救了楚国,包姓以字为姓。崔氏是名门之后,其外公是宋“平民相国”吕蒙正。

包公后人分布(青天大人包公祖籍是监利的包氏宗谱有记载)(2)

申包胥

包公后人分布(青天大人包公祖籍是监利的包氏宗谱有记载)(3)

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华夏族,湖北省监利县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包公是楚大夫申包胥之后

安徽省会合肥,古称庐州,自秦嬴置县,已逾两千年。合肥人一直将这座古城视之为“三国故地、包拯家乡”。1973年,人们在合肥城东南十五里一片黄土岗上建石灰窑时发现,这里长眠着闻名天下的“包青天”包公。

不仅有包公和他的夫人“永康郡夫人董氏”合葬墓,一旁还有包公长子及其媳妇荆州崔氏合葬墓,包公次子包绶和次媳文氏的合葬墓。

十六个苍劲的隶书“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作者是包公的同事枢密副使吴奎;书写者是同朝的知国事监书学杨南仲;撰写墓志盖的是同朝“温州瑞安县令”、“甥将仕郎”文勋。

——包公家族墓的清理发掘揭开了包公身前身后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包公的儿媳荆州崔氏的墓志铭记述了一个十分美丽而且感人的故事……

约2200字的包公墓志铭虽然残缺达三分之一,但其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绘声绘色的细节:天长巧断牛舌案、端州为民掘井取水、庐州板打阿舅、池州昭雪和尚冤案、开封府正门放告、清理惠民河河障、六弹国丈张尧佐……从墓志文可以看出,“包青天”绝非后人杜撰,他生前就已是有口皆碑。

“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吴奎撰写的这个墓志铭,开篇就气势夺人。包公为官甚久,走遍了山南海北,既看到了皇亲国戚、权臣将帅的贪残害政,胡作非为,又看到了北宋广大底层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触目惊心的社会现状,激发了这位忠义之士一腔济世匡危的热血。

他在奏议中写道:“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立下誓言,要做一个清心寡欲、直道谋身、刚正不阿,像唐朝魏徵那样的“忠直无隐之臣”。

包公墓志铭极大地丰富了《宋史》和包氏家谱中所告诉我们的包公的故事,并对《宋史》和包氏家谱中出现的谬误,作了一次无可置疑的校正。

包公的三十五世孙保存着民国七年续修的《包氏宗谱》,看宗谱原来包姓的始祖是公元前五世纪春秋后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今湖北监利人)。包拯是申包胥的三十四代孙。

墓志说包公一生既有元配张氏无子嗣,续妻董氏生有二女一子,还有“媵”孙氏,生有次子包綖,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铁面无私“自是阎罗气象”的包公将陪嫁人纳为妾室,会有损“凛凛然如不可夺之节”的清官直臣形象吗?其实,在那个年代,纳妾是正常的事情。

包公的贤内助董氏出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读书识字,有很高的礼教修养。自打与包拯结为秦晋之好,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包公。包拯考中进士,任命为江西建昌县知县,父母不愿离开家乡合肥到江西,包拯为了父母晚年能生活得愉快,便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做官机会。董氏也心甘情愿地陪伴包拯,在家奉养双亲。包公从三十八岁开始,去各地做官,董氏则不辞风霜,紧紧地伴随其左右。她和包拯一样,举止端庄,生活俭朴。当包公被提拔为枢密副使,执掌国政时,董氏也由仁寿郡君加封为永康郡夫人。

包公后人分布(青天大人包公祖籍是监利的包氏宗谱有记载)(4)

“长嫂当母”典出荆州节妇崔氏

 在东南侧的另一夫妻合葬墓,就是包公的长子包繶和长媳崔氏的合葬墓。包繶的墓志铭没有发现,荆州崔氏的方形墓志铭与包拯的墓志同等大小;墓盖上的篆字也和包拯墓志盖一样,都出自当时著名书画家文勋的手笔;撰写墓志的,是翰林大学士钱勰,志石上的文字也是当朝宰相文彦博之子文及甫的手书:宋节妇永嘉郡君崔氏。

崔氏的墓志铭记述了一个十分美丽而且感人的故事。

崔氏家住荆州,母亲姓吕,外公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因此,崔家与包家,算得上门当户对。她19岁与包公长子包繶结为伉俪。包繶因包公官居高位,受到特殊的“荫补”,很小就获得“太常寺太祝”的官衔(祭祀官),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的第二年病故。谁知,祸不单行,好不容易已经长到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

包公失去惟一的儿子,心如刀绞,念及崔氏,劝她趁年轻改嫁。崔氏却执意不从,认为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她再离开岂不叫老人更添一层痛苦。说:“公公是天下敬慕之人,我能够代替丈夫奉养公婆,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看到年近花甲的公公常为膝下无子嗣而长吁短叹,便说服婆婆为之纳妾。包拯执意不肯。于是崔氏安排姓孙的大丫环近身侍候包拯饮食起居。

不料孙氏突然被董氏打发回了娘家,这时孙氏已怀孕在身。崔氏不断派人去孙家问寒问暖,送去钱物。天遂人愿,后来孙氏生下一个男孩,崔氏又把男孩抱养在自己的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一年之后,在包公六十大寿之际,崔氏抱出了一个活蹦乱跳、呀呀学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说:“这是公公的小儿子!”包公惊诧,待问清情况,一向冷面的他也开怀大笑,已痛失爱子的董氏也喜形于色。包公还为一岁小儿取名包綖。

1062年,包拯在开封任上去世后,崔氏陪着婆婆,抱着五岁的包綖,护送包公的灵柩从开封回到庐州(今合肥)。这时,崔氏的母亲吕氏也从荆州赶到。母女多年未见,自然格外亲热,但小住数日之后,吕氏便向崔氏道出这次来的意图,原来,她已为女儿找了个有才有貌的郎君,要女儿跟她一道回荆州改嫁。吕氏云:“今荆州吾兄之子,年三十,为信州幕,其人足依也,吾已许以汝为妇,必往无疑”。

崔氏坚决不从,说:“我已守节10年,如果想改嫁就不会等到今天了。”

吕氏一次次劝女儿:“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死从子,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如今你丈夫去世多年,儿子又死了,还有什么可守的呢?”

崔氏说:“我从前没有离开包家,主要是为了公婆。现在公公虽去,婆婆年事已高,但他老人家留下的骨肉小叔子年幼,包家的门户全靠我来撑持,我怎能在包家最困难的时候丢下他们不管呢?”

吕氏生气了,冲着女儿道:“我也老了,为了你,我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地赶过来,你不跟我回去,我就待在这里不走了!”

崔氏耐心地劝说着母亲:“如果陪伴母亲回去,顺便看看舅舅、舅母,这些都是我乐意做的;但您千万别勉强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几天之后,崔氏打点行装,只带了几件随身换洗的衣服,金银首饰一件不拿,连箱柜的钥匙也一起交给婆婆保管。并对婆婆董氏说:“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临走时,包府举家相送,庐州城的街道上也挤满了送行的人群。包綖从屋子里冲出来,紧紧抱着崔氏的腿不放。董氏抱起了包綖,泪流满面,对崔氏母女说:“孩子,你就放心走吧;也请亲家母多保重。”

大家都觉得,崔氏跟母亲这一去,将很难再见面了。崔氏却平静地说:“我会回来的。”一路上,崔氏细心地伺候母亲,平平安安回到了荆州。舅舅、舅母对她的到来十分高兴,也都为她孝顺婆婆、抚养幼弟、舍己为人、矢志不移的古道热肠所感动。

慢慢地,吕氏终于也理解了女儿的心思。终于有一天,崔氏拜别母亲,又踏上回合肥的路。

当崔氏重新出现在合肥街头的时候,人们真的是又惊又喜。这事,一传十,十传百,竟然轰动了整座庐州城。庐州知州张田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于是撰写了一篇《节妇传》,上报朝廷。朝廷也大为惊异,传旨特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这以后,包綖渐渐地长大,崔氏请来启蒙老师,教包綖读书识字,并给包綖取学名包绶。包绶九岁时,包夫人董氏一病不起,崔氏亲自为董氏调理汤药,整天不离床头。董氏去世后,崔氏又一手张罗后事,修建墓室,刻写墓志,把董氏妥善地安葬在包公的墓地。从此包家的门户便全由崔氏一手掌管。崔氏将包绶抚育成人后,又由她做主,给包绶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

这时,当朝宰相文彦博念及“包拯之后,惟绶一身”,就给朝廷呈上《举包绶》的奏折。那时宋仁宗赵祯早已“驾崩”,继位的宋哲宗赵煦敕包绶做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团练判官。张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让包绶与文彦博的小女儿文氏结为夫妻。

待这一切都办妥当了,崔氏就派人到开封一带去寻找包绶生身母亲孙氏的下落。最后把孙氏接到合肥,让包绶母子骨肉团聚。

崔氏还注意到族亲的侄子包永年,先后失去父母,无依无靠。她把包永年收养下来,作为死去的丈夫包繶和自己的继子,一直将他培养成人。

崔氏在包氏家族中和在社会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流传甚广的“长嫂当母”,便由此而来。后来宋哲宗又下诏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的诏书便是当时著名大文豪苏东坡所撰。

——敕崔氏,汝甲族之遗孤,大臣之冢妇,夫亡子夭,茕然无归。而汝能誓死不嫁,抚养孤弱,使我嘉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汝之功。苦已世子已死,其姜自誓,诗人歌之;韩愈幼孤,养于嫂郑,愈丧之期,若崔氏者可谓兼之矣。其改赐汤沐,表异其所居,所以风晓郡国,使薄于孝悌者有所愧焉。

当年的那座“节妇台”,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但苏东坡为宋哲宗代写的这个嘉奖诏书,却被后人收入《东坡全集·故枢副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

崔氏于1094年去世,活了62岁。生前,包绶像对母亲一样地孝顺她。她去世的时候,包绶正在开封最高学府里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奔丧回到合肥,用对亲生母亲一样的礼节为崔氏办了丧事。

更荣光的是,《宋史》为崔氏立了传。她的名字和包拯一样照耀史册。公公和儿媳,同时被写进了国史的,这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谓包公的精神感染了崔氏,而崔氏的风范又为包公增添了异彩,于是同垂青史。当然,没有崔氏,可能便不会有今天遍布天下的包氏后裔!

荆州崔氏是哪家?

包公后人分布(青天大人包公祖籍是监利的包氏宗谱有记载)(5)

 吕蒙正的女儿吕氏到底嫁给荆州哪个崔家呢?今已无考。记者不完全搜集了崔氏名人与荆州的渊源。

据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崔氏位居北方士族之首。几乎是无崔不成史书。唐朝有27位崔氏为宰相,其余为节度使、州刺史、郡守、县令者不可胜数。

在唐宋之际,荆州崔姓名人有崔遵度等人。

崔遵度(954—1020年)北宋官员、古琴家。生于江陵,后徙山东淄博。

崔遵度编修两朝国史。著有《琴笺》,明确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美学思想,在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崔遵度是“西昆体”诗派的主要作者之一,有文集20卷。词藻华丽,声律谐和,对仗工稳,在艺术上超过了晚唐五代的诗歌。

崔遵度自幼好学,7岁就从叔父学习经学,时常向叔父提一些有关春秋编年、汉书纪传的问题。他叔父对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可以成名的!”太平兴国八年(983)崔遵度中进士,初任和州主簿,后改任临汾主簿。绥州无定河经常泛滥,他作“纪”以盼整治。宋真宗端拱初年,迁转运副使。朝廷新建秘阁,崔遵度以文才出众入选,擢为著作佐郎。淳化年间,迁殿中丞,又出任忠州(今重庆忠县)知州,当地农民李顺暴动,袭占州城,崔遵度投江尽忠,被部下救起。因守城失利,他被降为崇阳(今湖北崇阳县)县令。咸平初年,恢复原品衔,授为太子中允。

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决定编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由于这是宋朝第一次编修《国史》,因此格外慎重,崇政殿在全国官员中选拔能胜任此举的人。崇政殿调阅崔遵度所著的文章后,十分高兴,于是召入舍人院。不久改任为太常丞,供职史馆,与路振同为编修官,负责两朝《国史》的编修。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受命同修当朝皇帝真宗的《起居注》,进为博士,再授崔遵度为左司谏。

崔遵度平日沉默少语,与世无争,淳澹清素,淡泊名利。掌修史书十余年,恪尽职守。

祥符七年,宋真宗在京都开封之东郊建坛祭天地及太祖、太宗二位先帝,崔遵度与张同为典记。祥符九年,皇太子、寿春郡王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开府,真宗命宰相择选德才兼备之士辅弼,朝中大臣一致推举崔遵度担当此任,于是他与张士逊同为太子赵祯之友,改任户部员外郎,赐金紫光禄大夫。真宗亲作七言诗一首以赠。两朝《国史》修成后,崔遵度改授吏部员外郎。不久又升礼部郎中,充咨议参军,又兼史部吏左谕德。天禧四年(1020)病逝。

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中晚唐宰相文学家元稹在江陵期间,登龙山落帽台,作有一首《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可见一常侍也姓崔。

崔琯,生于博陵安平,贞元十八年进士,曾任京兆尹,尚书右丞。六年十二月,出为江陵尹、御史大夫、荆南节度使。会昌中,迁银青光禄大夫等,赠尚书左仆射。

其弟崔珙后也任京兆尹。

唐代诗人崔橹,生卒年不详。荆南(湖北江陵)人,宣宗大中时举进士(一作广明中进士),仕至棣州司马。有《无机集》四卷,《全唐诗》存诗十六首。

南宋时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岳飞次子岳雷其妻崔氏,慎德夫人。

近年来,洛阳出土了《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清河县开国男赠江陵郡大都督谥曰成崔翘墓志》(天宝十年)。

崔翘的父亲崔融(653-706年)唐宰相之一,科举入仕为崇文馆学士,为太子李显侍读,深得女皇武则天赞美。历任春官郎中、知制诰、凤阁舍人兼修国史。

两唐书记禹锡、翘履历比此墓志简略,《旧唐书》、《新唐书》说:崔融共有六子,其中崔禹锡、崔翘(683—750),开元中,相次为中书舍人。翘,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荆州大都督。父子三人是清河崔氏的翘楚,大唐国家之栋梁。崔融被尊为清河派崔氏南祖。

崔翘的儿子崔异,侄子崔偃,孙崔慎等都青史有名。其族崔群(772-832年)也见于《旧唐书》唐刺史考,山南东道荆州刺史。崔异与郑恒夫妇生七子,其中崔达曾任江陵府少尹。

崔氏的外公吕蒙正(944或946-1011年),河南洛阳人。宋太宗977年中状元。988年,拜吕蒙正为宰相。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包拯(999-1062年)比吕蒙正晚生约50年,比崔遵度(954—1020年)也晚40多年。(记者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