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雕虫小技之:看懂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后,这是“雕虫小技”系列文章第二篇。)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大于实际的货币需求造成流动性过剩,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市场上流通货币不足,造成货币升值、物价普遍而持续下跌。

经济发展总是处于不是通胀就是通缩的非均衡状态,只是因为通胀或通缩幅度不大,我们感受不强烈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通胀话题更多一些,它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抱怨和不满,原因很简单,通胀发生时,同样的钱买到的东西变少,大众的生活水平降低了。

近些年,我们所知最著名的恶性通胀,就是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了。

直接上两张图:津巴布韦币和津巴布韦通胀率。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快速理解(看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快速理解(看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

请原谅,这么多零,看着眼晕,我一个有工科背景的经济学硕士不知道怎么读。

恶性的通货膨胀危害极大,它意味着一个国家信用的丧失,会导致人心不安和社会动荡,甚至摧毁整个国家经济的根基。所以恶性通胀被视为洪水猛兽,是所有现代国家都绝不愿看到的。

那么,通胀就完全一无是处吗?或者说,通缩就比通胀好吗?

通货膨胀并非一无是处

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大家最怕的实际上是通缩,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中,多数时间就处于通缩状态,政府用尽了几乎所有能用的调控措施都收效甚微。而温和通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就长期把2%的通货膨胀率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像我们这种做生意、开工厂的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手里的商品(产品)价格一降再降还是不好卖,最后只有低价倾销,比如成本100的商品10元就卖,清仓完毕,关门走人。通缩环境会让企业盈利减少、亏损甚至倒闭,进而造成大量失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而企业最乐意看到自己的商品(产品)能够涨价,而且还卖得好。温和通胀能够增加企业收入、改善企业盈利;企业收入增加会通过税收、工资和利息等渠道改善政府、居民、金融机构等其它部门的收入状况,有助于提升总需求,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适度、温和的通胀,还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对我们个人来讲,温和通胀让我们不敢懈怠的同时又能看到希望,我们就会不断努力。人人努力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们都成为受益者。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40年,大部分时间就处在温和通胀中。几十年来,虽然物价总体来说上涨了很多,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大放水一定引起大通胀吗

关于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有一个经典公式,叫“费雪方程式”。

假设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下列恒等式成立:

MV=PT 或者 P=MV/T

理解这个恒等式并作出合理推论,只需要初中数学甚至小学数学水平就可以了。可是,我们的媒体上总不乏“大放水必然大通胀”的言论,说出这样话的人要么根本不过脑子,要么就是为博眼球制造焦虑故意装傻。

我先说我的结论:大放水不一定引起大通胀。

为什么呢?

根据这个恒等式(注意是恒等式,也就是说,无论其变量如何取值,这个等式永远成立),引起价格变动的变量有三个,货币数量只是其中一个。货币数量M增加(放水)要引起价格P上涨,必须货币流通速度V不降低,或者处在分母位置的商品数量T不增加。而实际情况是,后两个变量都存在促使价格下降的可能。

先说货币流通速度,或者说货币乘数。我们期望的美好情形是这样的:银行贷给A企业100万,A企业用这笔贷款中的30万发放工资、70万向B企业采购原材料,工人拿到工资后会用这30万购买C企业的产品,B企业用这70万转而支付欠D企业的账款……而不论哪一个环节,支付大都是通过银行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收款银行的存款增加,这样银行就有更多的钱再贷出去。如此往复,货币“乘数”就被创造出来了。

经济越景气,人们的信心越足,流通速度就越快,货币乘数就越大。可是,经济景气,央行是不会放水的,只可能“缩表”、收缩流动性。央行大放水,都是在经济不景气、大众消费信心下降、流动性不足的时候。

而且,央行放水并非直接放到企业和个人,而是放到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认为货款风险过大就可能减弱向外贷款意愿;而企业感觉赚钱太难也可能不愿意多贷款(处在不景气周期可能贷款利息都赚不够);居民层面还房贷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来了,消费贷款就暂缓吧。直接的后果就是社会融资减少,M2增速降低。

这种情节下,企业即使贷到款了,也可能选择暂时观望,把钱暂时放在理财,没错,钱又回到银行体系来了。个人也一样,贷到款后暂时也不敢花,先放货币基金吧。这样子,钱并没有真正流通起来,货币流通速度肯定是下降的。

如果大放水前M是10,V是5,大放水后M变成12了,但是V变成4了,分子项MV是不是不增反降,由50变48了?

再来看处于分母项的商品数量T。这才是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更关键变量。

市场经济放大了人类的贪婪,做企业的人恨不得扩张扩张再扩张,只要有利可图,只要有需要,商品就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以服装为例,看看自己家的衣柜,永远不买衣服这辈子都可能够穿了,可是,商场、超市、仓库、工厂,还有天文数字的存货,而且每分每秒还在增加。

手机、笔记本质量越来越好了,不跑游戏的话,用不坏,用不卡,想换个手机、笔记本还得找个借口。可是,每分每秒,都有数不清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在生产出来。

吃、穿、住、行,每一个领域,有什么商品不是以疯狂的速度在增加?

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全球化的大市场,绝大多数商品的现状是什么:过剩!过剩!过剩!

是的。分母项的T,商品数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想要多大,就有多大。

分子变大了,分母变大的幅度更大,结果是不是反面变小了?

美国、欧盟放水可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日本更不是。2008年开始美国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欧盟、日本多年来一直在放水,可都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时候是在为应对通货紧缩头疼不已。

而通缩的源头正是分配机制扭曲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商品绝对过剩。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PPI不断走高是通货膨胀吗?

读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有色、原油等一众大宗商品涨了那么多,PPI(生产者价格指数)也不断走高,难道不是通胀吗?或者跟通胀有什么关系?

PPI、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是通胀,只是可能引起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由有二:

1、PPI、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只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具有周期性,比如伦铜价格当前已经破一万美元,一年半载后又可能回到六七千美元,原油价格也可能从接近70美元重新回到50美元以下,不符合通货膨胀持续上涨、不可逆的特征;

2、PPI、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一定传导至终端商品,终端商品的价格是否上涨最终仍然取决于有效需求是否强劲。如果有效需求不足,终端商品价格(CPI)上不去,下游企业盈利减少或者亏损,就会减少生产,从而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宗商品和PPI就会回落。

全球不断放水、温和通胀之下,我们怎么办?

观察近些年国际国内的情况,央行不断放水,一部分流向实体经济,相当部分则流向了资产市场。结果是,大的通胀没有发生,资产价格则大幅飙涨,典型如中国楼市和美国股市。

全球不断放水的客观后果是社会财富发生了二次分配,拥有资产的富人越来越富,没有资产的穷人越来越穷。

未来依然如此,恶性通胀只会发生在非正常国家;政局稳定、市场机制完善的现代国家,长期来看会以应对通缩、追求温和通胀为目标,低通胀和温和通胀是未来的常态。

另一方面,资产价格不断飙升,无论股票还是房产,以十年以上周期来看,几乎涨到怀疑人生。

但是,长期来看,再温和的通胀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的。不信的话,用自己的计算器试一把:0.99乘以0.99,得出的结果再乘以0.99,这样不断乘下去,次数多了,结果会趋近于零。

也就是说,只是1%的年通胀率,时间长了币值也会接近零。更何况长期通胀水平大概率不止1%。

有一句话说得对,“跑不赢什么什么,也不能跑不赢CPI。”

我还有一句话,权益资产是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最大的机会。

要跑赢CPI,首先可以配置债券基金,因为债券长期来看是能跑赢CPI的;其次,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一定要配置部分股票基金。根据比例配置主动偏债基金和主动偏股基金也是不错的选择。

配置完毕后长期持有,每年做一次动态再平衡。

跑赢通胀,再争取慢慢变富。

基金怎么买、买什么、买完后怎么办,欢迎参看我的专栏文章:

震荡市,投资基金的正确姿势

巧用主动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免费的基金定投教程,一篇管够

养只金基下金蛋——“懒人养基”的投资观

#投资理财#

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

本文由公众号懒人养基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对您有用,请顺手点个赞和在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