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稍有历史常识的中国人,大家都听说过有一部传播了几千年、引无数圣人先贤竞折腰的古籍宝典,名为《周易》,也有人称之为《易经》。

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又有多少人明白到底什么是“易”?什么是“周易”,什么又是“易经”?从古至今,种种释义在世代流传中众说纷纭、变幻莫测,不免生出种种歧义和理解上的误区,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周易》的称名开始说道说道“周易本义”。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1)

一、《周易》的称名:

《周易》作为经典称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连山易”,没有过“归藏易”的名称,只有《周易》这一个名字。自从伏羲创立八卦,自从有了《易经》,《易经》的称名上,应该始终是《周易》。

“周易”的“周”不是“周代”的“周”,“周易”只有一个意义:周而复始。是指候鸟春夏秋冬阴阳寒暑年复一年循环往来的意义。“易”字是鸟类象形,对象的指向,是唯一的候鸟。

“周易”的准确意义、根本意义、唯一意义,指的是春夏秋冬阴阳寒暑中年复一年循环往来迁徙的鸟类。

“连山”即列山、兼山(兼读lian2)、历山,“历山”的“历”字,是经历的“历”字,是经历万水千山的意义,是说太昊伏羲创立八卦后,至少昊黄帝时代经过了又一次演易,这次演易的形式是历经千山万水地去远途追踪候鸟、观察候鸟的生存习性、生存规律。“连山”指的是一次规模盛大的演易行为,演易方式,并不是指《周易》这部经典在称名上曾经被称作“连山易”。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2)

“归藏”也是一次与《周易》有关的行为。对于《周易》的“归藏”行为,有过两次,一次是黄帝时代的颛顼“绝地天通”,将《周易》的掌握权从民间收回。一次是夏代中前期的又一次演易,由商部落先公先王王亥、王恒所担当和完成,完成后未曾公之于众,而是“归藏于密”。

《易》有三义的另一种说法“有《连山易》,有《归藏易》,有《周易》”,这是把《周易》的三个发展时期、演《易》时期、演《易》形式,误认为是曾经存在过三种《周易》类原典。

二、由甲骨文追寻“易”之本义:

中国文字的前生是图画,中国文字是由对图画的简约化发展而来。在文字史上,越向前追溯,文字的图画痕迹越明显易见。中国文字在诞生、发展、衍变过程中,经过了图画、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隶书等等过程。同样,“易”这个字从诞生、发展到衍变,也经历了从图画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隶书等这样的过程。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3)

甲骨文、金文中的“易”,表现的正是《易经》中的“易”字。它表现的是鸟图腾,表现的是伏羲创立《易经》与黄帝时期再度演易《易经》之时,对于以鸿雁为代表的候鸟所进行的观察记录。

在甲骨文、金文中多种“易”字的出现,正与《易经》爻辞中的记载相一致。

我们学习《易经》,首先应该知道《周易》、《易》的称名是为什么如此称名,以及“易”字的本义是什么。但是,考察“易”字本义,不要忘记在《易经》本经中为易字的本义找出依据。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4)

我们首先可以将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分作表示孤鸟和双鸟两类。其中,表示孤鸟图的“易”字十三种、表示双鸟图的“易”字八种。 飞翔中的孤鸟图中,半圆的圆表现的是鸟头,圆中的一点表现鸟的眼睛,略弯的一长竖表现飞翔中的鸟张开的两只翅翼,后面三点表现鸟的尾羽。飞翔中的孤鸟图有半圆在左、三点在右和半圆在右、三点在左之分,也即鸟头在左、鸟尾羽在右和鸟头在右、鸟尾羽在左的区分。这正是表现候鸟鸿雁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回北方,飞翔方向不同。这也正是《易经》的实质。

追踪观察记录鸿雁等候鸟生存习性而创造《易经》八卦的人,对于鸿雁的观察记录是全程追踪式的。“仰则观象于天”,创造《易经》的人不仅仅是观察鸿雁在什么节气飞往南方去了,在什么节气飞回北方来了;“俯则观法于地”,创造《易经》的人们还要观察鸿雁在大地上选择栖息地的情景。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5)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之谓易”,中国古代圣人创造《易经》,根本目的,在于“生生不息”。在于人口的繁衍生息,不被自然灾害所毁灭。保障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方法,是人类向鸟类学习得来的,是在追踪观察鸟类的生存习性中学来的。《易经》中“万物”的“物”,原指动物,又特指动物中的禽类,指的是鸟类有着凭籍选择生育地理、生存环境的繁殖量。

三、来自考古的印证:

仰韶文化彩陶上和原始时期岩画上都可以看到各种形式描绘的太阳图像,在青铜纹饰上更有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太阳图像。中原地区出土的史前彩陶,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认为图案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天体有关的日珥纹、太阳纹和飞鸟纹等。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6)

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太阳的形象成为彩陶图案纹饰中的重要对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河村类型彩陶上的太阳纹有时和变体多足鸟纹画在一起。

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出土的大量彩陶上也有多种圆日图案,特别是半山类型时期旋纹已成为彩陶上的主要花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片上雕刻的太阳由多个同心圆构成,外圆上端刻有浓烈的火焰状,形似太阳光芒,圆日左右还刻画了昂首相望振翅欲飞的双鸟,被称为双鸟太阳图或双鸟朝阳图。

有学者认为这种将鸟形或鸟纹与太阳的画面纹饰连在一起,应是先民将鸟信仰与太阳信仰糅合一体的独特展示

西周三足乌形尊: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7)

此西周三足乌形尊,鸟体丰满,昂首钩喙,凝目远望,三足挺立,尾作长方形,两侧呈阶梯状。鸟身中空,背部开长方形孔,孔口上有盖。周身披鳞状羽纹,尾部饰锁链状羽纹,足部饰鳞纹。鸟尊为酒器。专家认为此鸟尊造型与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有关。

三星堆青铜神树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8)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9)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神树分为三层,树枝上共栖息着九只神鸟,分明就是“九日居下枝”情景,在青铜神树出土时已断裂的顶部,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饰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10)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饰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图案中心为一镂圆圈,周围有12道等距分布象牙状弧形旋转芒,这些外端尖锐细长的芒,呈顺时针旋转齿状排列。外层图案是4只逆向飞行的鸟,鸟与鸟之间,首爪前后相接,引颈伸腿,展翅飞翔,排列均匀对称,围绕于内层图案周围。

从“太阳神鸟”金箔饰本身形象来看,内层12道弧形旋转芒的12道,表示1年12个月,弧形旋转芒则表示旋转飞翔痕迹。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飞去与飞回。整个图案,其候鸟特征十分明显。无论是内层圆圈与圆圈周围12道等距分布的弧形旋转芒,还是外层4只逆向飞行的鸟,都是在强调候鸟在一年四季的季节中飞一个轮回的圆圈。

“圆圈”的表意是圆周,是周而复始,不是太阳,不是“日”。这个“周而复始”的“周”,就是“周易”的“周”。

伏羲创造易经八卦,是在图像语言的发达远远超过文字发展的时代,先民们自然地盛行采用雕塑和图案来表现周易观念及其内含。之后盛行的祭祀活动,于此相得益彰,都是纪念中华民族先民有过的追踪候鸟的仰观俯察壮举。考古发现中那些人面上绘着三角羽翅的人面图案,眼睛上长长的卷筒,以至大瞪着的眼睛,都是他们追踪候鸟时高度关注的表情写真,都是对于候鸟仰观其飞翔与天空、俯察其食宿于地理的描述。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11)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12)

因此,我们说“周易”不是因了“文王演易”的朝代才称作“周易”的,也不是为了今人要用《周易》揭示世界乃至宇宙的普遍规律定性为“周普”的意义而称作“周易”的。

而早在远古图像语言时期,图画表达的“周易”意义,就普遍存在于仰韶文化彩陶上、原始时期岩画上和青铜纹饰上了。

四、关于“易”、“周易”和“易经”的定义:

周易本义与周易启蒙(穿越历史长河回述周易本义)(13)

什么是“易”?

——“易”字本义为鸟。为鸟的择地繁育、适时迁徙。

什么是“周易”?

——“周”是周而复始的意思。“周易”指候鸟类随着阴阳寒暑春夏秋冬循环往来地迁徙。

什么是“易经”?

——《易经》称作“经”,与《圣经》称作经、《古兰经》称作经、道经、佛经称作经一样,是经典的意思。

《易经》是由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圣人所完成的,更为古老的关于中华民族应该如何延续后代、掌控政权、获得财富的生存智慧和方法的法典,是中华民族所传承奉行的圣经。

常天书院

常天书院秉承着“心如清水,身寄常天”的基本理念,始终以赤子之心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并让学员们发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常天书院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独特方式,系统教学,课程形式灵活多变,主攻书画培训课程、文化荟客厅与武医身心疗法三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