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节日的习俗(商南民间荡秋千的传统习俗)(1)

商南民间荡秋千的传统习俗

文/雷家炳

商南县地处秦岭东南麓之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周邻八县。境内绝大多数系明·洪武年间山西大槐树与清·乾隆年间江南移民后裔;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使得这里自然形成为民俗风情汇集区域和南北文化交融地带;素有 “秦风楚韵”之称谓。其“荡秋千”更是商南民间极为普遍的一项传统体育和时尚游艺习俗,也是新年伊始最早、最广泛与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闹春形式,独具特色风采与魅力,有着悠久历史。

“荡秋千”在商南则俗称叫做“打悠鞦”,是每年正月初一吃过饺子后就始兴的第一件事。“正月初一不出门”是先人们流传下来的俗定成规,老人们经不住守岁熬夜的疲乏,吃了饺子自在家中歇息,而年轻人和孩子们则是过大年闹新春的兴趣正浓,吃罢饺子就都忙着张罗系悠鞦了。由领头者统一指挥,大伙分头行动,有的上山拉葛条,有的砍悠鞦箍和踏板,有的搓绳、拧索,有的支撑立架,真是人多力量大,“众人捧柴火焰高”,经过不长时间的闹腾,一个个“悠鞦” 就很快完工落成了;在焚香、烧纸表、燃放鞭炮举行庆典仪式后,大伙儿便兴高采烈地一个接一个地争相打起了悠鞦,看谁荡的高,看谁荡的花样姿势好!届时,鞭炮声不断,人群鼎沸,喝彩声迭起,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闹春景象。

荡秋千节日的习俗(商南民间荡秋千的传统习俗)(2)

传说“初一悠鞦荡荡,四季健康强壮。”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轮流打悠鞦尽兴地荡漾一番。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底,有些地方则延续数月或常年。不仅是群众性闹春形式与游艺娱乐活动,亦成为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和竞技项目方式。旧时,在商南各个村庄处处可见。有的一个村庄就有好几架,小学生往往轮不上,就三个一团四个一伙,各自在矮树上系起简单的小悠鞦来;大人为了哄小孩,还有在院落、走廊、厅梁上为小孩系起了小秋千,有的甚至还在门框头上,临时系起了荡悠婴儿的小小秋千。甚至将桥车和摇篮系在横担上晃悠的,可谓遍地开花。到处都是悠鞦。客人来了,也都要请上悠鞦去游荡一番。

“悠鞦(秋千)”是由支架、横梁、双绳索、箍环和脚踏板组成的。“支架、横梁”是秋千的主体骨架与,要保证牢固稳定:“箍环”是秋千绳索与横梁的连接器;套在横梁上,下面系着秋千绳索,不仅可增强滑动力,且避免秋千绳索的磨损。秋千绳则是秋千的基本载体,一般5至8米长不等,上面连接于套在横梁的箍环上,下端连接着踏板即成。这样人们就可以站立在踏板上,双手握紧两边的秋千绳,前后荡悠了。

商南各地村庄系秋千,多就地取材,大都利用河边弯脖树或粗树桠来系秋千的;或一头架在树叉上,一头搭支架;顾欢则是采用湿桑树条或牛筋木条,经火烤去皮孥制而成;绳索则多系用当地山上长的葛藤编制成的,也有用苎麻搓的或牛皮筋扭成的;脚踏板更不用说,板子柴遍地都是;既简单又方便,这是旧时商南无处不系悠鞦,无人不打秋千的原由所在。有的一个村庄就有好几架,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秋千上尽兴地荡悠一番;有的还在走廊里、厅梁上为小孩系起了小秋千,有的甚至还在门框头上,临时系起了荡悠婴儿的小小秋千。

荡秋千节日的习俗(商南民间荡秋千的传统习俗)(3)

据考,荡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上古时代。

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需要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先秦时则发展为攀爬练兵与作战工具;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明《商略》就记载商南有“鞦縴沟”地名,再从“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这样一首关于荡秋千的古诗里,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美人荡秋千的美丽画面。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久远与广泛。

打悠秋的花样很多:一是单人立撑法。操作者双手紧握两边绳索,向后拉至一定斜度,一足登上踏板,一足着地猛地一蹬,乘势一悠而上,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在踏板上,随悠鞦向前悠动之势,用劲向前蹬撑,继而利用秋千回荡之势,双手分绳,双足向后拽,待秋千回荡之时,又双手分绳双足用力向前蹬撑,这样一前一后的悠荡起来,一会腾空而起,一会俯冲而下,一些秋千高手可荡至与秋梁平行,时而双脚腾起要“外彩”,观者无不惊讶,千姿百态,使你眼花缭乱。玩者其兴趣久而不衰,观者时而喝彩。

二是双人对撑法。即由两人双足交叉或一内一外站立秋千踏板上,合面对撑,相互配合用力,这样既省力又荡悠得高。

三是坐悠法。即一人或两人同向或异向坐在踏板上,由旁边一人或两人拉扯纤绳,一前一后的游荡起来,这多为无立撑能力的老人或幼童。或奶抱着孙儿,或兄弟搀着幼小的弟妹,坐在秋千上由别人用纤绳来前后游荡,直至幼婴觉得晕怕时为止。

四是搭车法。即由一位不会立撑者坐在踏板上,由一立撑者带着。这样一立一坐来回游荡。俗称“蹲尿罐”。

五是旋转悠法,即由一二人或立或坐在秋千上,由旁者将秋千扭转起来,当扭转紧后,猛地松开手,这时秋千就旋转起来,利用惯性一反一正不停地旋转,俗称:“扭麻花”;如在拧紧秋千后,又将秋千拉至一定斜度,松手后,秋千便在自行旋转的同时,还一前一后的悠荡,便形成一边悠一边转的情形。

六是斜扯法。即由一或两人坐在秋千上,两旁拉纤者,不同时用力,而是一拉一扯地前后悠,或一人向前悠,一人向后悠,这样秋千便会斜倾式地游荡起来。

七是“猴爬竿”法,即一人一边撑悠,一人一边爬绳。还有胆大艺高者,先将悠鞦撑起来,然后边荡边爬绳索,或在踏蹬上翻滚,近于特技杂耍等等。

此外,还有一种“转悠秋”。即利用碾盘轴心竖立一柱,柱顶头用套轴,架一横担,在横担两头系两个小秋千,分别坐两个孩童,由他人用杈叉棍 推着旋转,转的越快,秋千飘斜度愈大。推叉一边向前推,一边上下用力,这样秋千在旋转的同时还会一起一伏象骑马样。可见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总之,打悠秋是商南民间传统的游艺娱乐活动与体育运动方式,亦为闹春与竞技形式。每逢春节,群众习惯打秋千戏玩,强身爽体,度过佳节。

它活跃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俗事象,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注:此系本人于2012年为申报非遗项目所撰)

阳城风云公众号

编辑 插图:悠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荡秋千节日的习俗(商南民间荡秋千的传统习俗)(4)

作者简介

荡秋千节日的习俗(商南民间荡秋千的传统习俗)(5)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1943年11月生, 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人。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图片300余篇。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通讯员,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