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八日,明孝宗朱祐樘制谕礼部,为他的亲祖母、已故太皇太后周氏定一个谥号。四天后的三月十二日,礼部将他们拟定的谥号“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呈给了孝宗。

臣等生蒙荫育,心切哀思。博采公言,上登尊谥,宜天锡之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臣等拜手稽首,谨议。—《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如果按照这个谥号,周太皇太后的简称就是“孝肃睿皇后”,是一个“从帝谥”的标准谥号。周氏的夫君是大名鼎鼎的瓦剌留学生朱祁镇,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简称“英宗睿皇帝”。有了这个“睿”字,周氏就可以祔享太庙,实现她生前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1)

孝肃太皇太后画像

然而又过了四天,在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的激烈反对下,孝宗改变主意,决定将祖母的谥号改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太皇太后”,简称“孝肃太皇太后”。各位读者发现什么区别了吗?第一是原来的“睿”字取消了,第二是由皇后变成了太皇太后。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氏不被大明朝廷认可为正牌皇后,她的神主牌位也没有资格祔享太庙。

明孝宗为何要违背他的父皇、先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的意愿,不肯追尊祖母为皇后并让其神主牌位祔享太庙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出身微贱的皇太子生母

周氏,北直隶顺天府昌平(今属北京市)人,生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十月十四日。从其父周能的神道碑铭来看,周家祖祖辈辈生活在昌平县的文宁村。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年仅五岁的周氏被选入宫中,安排在了时年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身边。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九岁的朱祁镇登基称帝,成为大明王朝第六位皇帝。而六岁的小周姑娘则在后宫之中接受太皇太后张氏和皇太后孙氏的培养,准备在日后成为皇帝的妃嫔。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2)

钱皇后剧照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五月,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之女钱氏被册立为皇后。据神道碑铭,周氏同时被封为贵嫔。说实话,笔者对于这段记载是有疑问的,因为明代后宫之中并未有所谓“贵嫔”的封号,大概率是日后周家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溢美之词。

皇帝大婚之后,按照惯例要等皇后的嫡子先出生,其他妃嫔才能怀孕。等了三年之后,英宗长女重庆公主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出生,生母即周氏。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十二月,英宗长子朱见深出生,生母还是周氏。说起来周氏和英宗的之间,倒有些像此时宫中的孙太后和当年的明宣宗朱瞻基一般,都算是青梅竹马的关系。

周氏虽然生下一子一女,却并未得到任何进封,包括朱见深也未像当年的英宗本人一样被册立为皇太子。可见英宗对钱皇后的感情相当深厚,不想为了周氏和庶长子而动摇国本。然而转机出现在了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虏,扈从文武重臣和数十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3)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消息传回京师,太后孙氏,居守郕王朱祁钰以及满朝文武无不为之震惊。为了稳定朝局,孙太后先是册立英宗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再命郕王监国。最后更是迫于群臣的压力,不得不尊英宗为太上皇帝,改立朱祁钰为新皇帝。

朱祁钰在任用于谦、石亨等文武重臣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个人声望达到顶点。为了凸显自身地位的合法性,朱祁钰将孙太后尊为上圣皇太后,将自己生母吴贤妃尊为皇太后,同时册封郕王妃汪氏为皇后。而皇太子生母周氏也被册封为贵妃,与钱皇后一起迁居两位太后所居住的仁寿宫。

第二年的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战败周年祭之时,瓦剌留学生朱祁镇回到了北京城。朱祁钰在东安门和他的兄长见了一面,随即就将这位太上皇帝打发去了紫禁城外的南宫进行软禁,钱皇后、周贵妃等后宫妃嫔一同随行,皇太子朱见深则和上圣皇太后孙氏一起迁居清宁宫。

虽然在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四月又为太上皇帝生下一个儿子:日后的崇王朱见泽,但是周贵妃的人生是灰色的。因为他的儿子朱见深已经在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被废去皇太子之位后,周贵妃觉得自己后半生也就只能在这南宫的狭小天地中度过了。

然而转机再次出现了,由于朱祁钰在独生子、皇太子朱见济薨逝之后始终生不出儿子,朝中一批不甘寂寞的官员:石亨、徐有贞等人,联合太监曹吉祥取得孙太后的同意,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打开南宫,扶持太上皇帝发动政变,又重新夺回了皇位。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4)

夺门之变剧照

朱祁镇复辟之后重新册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这让周贵妃一度看到了皇后宝座的希望。说实话现在的局面和宣宗废黜原配胡皇后,而立英宗生母孙贵妃为皇后的局面很像。都是原配无子,而有没有皇太子对皇帝又特别重要。毕竟朱祁钰之所以被轻易推翻,不就是因为太子之位空缺吗?然而钱皇后在英宗被俘期间过于伤心哭坏了眼睛,又长时间跪着祈福造成了腿部残疾,篡位之后的朱祁镇本就名不正言不顺,如何敢将其废黜。

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经此一事,周贵妃老实了很多,只要儿子日后当了皇帝,自己再来求名分也不迟。钱皇后自然也深知周氏和太子对自己的威胁,所以她英宗晚年曾秘密运作过改易太子,详见扩展链接,本文不再赘述。

孝庄睿皇后钱氏:大明第一位无儿无女的皇后,但却不是一朵白莲花

两宫皇太后地位之争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享年38岁,临终前遗诏由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同时还特意强调了几点:第一钱氏名位已定,不得更改。第二皇后日后寿终,要和自己合葬。一旦太子即位,作为皇帝生母的周贵妃会对钱皇后如何不利,英宗早有预感,所以这才在临终前划下几条红线,希望能帮到钱氏。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5)

周贵妃剧照

事实证明英宗没有料错,朱见深即位不久,周氏就通过太监夏时向内阁放话,称钱氏久病,没有资格做太后。两位内阁大学士李贤和彭时没想到周贵妃的攻击如此简单粗暴,于是一搭一档,一个表示“遗诏已定,何事多言”,一个表示“李公言是也”。把先帝遗诏抬出来,直接就把夏时给顶了回去。周氏差点嘴都气歪了,给脸不要脸是么?行,咱上干货:

顷之,中官复传贵妃旨: “子为皇帝,母当为太后,岂有无子而称太后者?宣德间有故事。” —《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所谓宣德间的故事,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宣宗废胡皇后而立孙贵妃。但是周氏毕竟没文化,和两位大学士辩论,她怎么是对手?李贤用目光暗示彭时,意思就是你先上。彭大学士果然反应快,当即指出胡皇后当年是主动退位,要不你们去逼一下钱皇后?

夏太监立马掉进对方的话术之中,表示现在写让表也行啊!彭时冷笑,心想你确实嫩,于是慢悠悠地表示先帝在世的时候钱皇后没有主动退位,现在这份让表写出来谁来批?当今皇上吗?也不怕背上不孝的骂名。李贤很满意,跟着提出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两宫并尊。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6)

钱皇后剧照

在内阁的极力斡旋之下,朱见深和周氏只能接受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彭时还不忘敲钉钻脚,再在周贵妃头上踩一脚,表示钱皇后是皇帝嫡母,嫡庶之间一定要有所区分才行。最终钱氏被尊为慈懿皇太后,周氏则被尊为皇太后。

及将上宝册,时曰: “两宫同称则无别,钱太后宜加两字,以便称谓。”乃尊为慈懿皇太后,贵妃为皇太后。—《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崩。围绕着她的身后事,朝堂之上再起波澜。对于周氏来说,她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英宗一起合葬裕陵,同时能够祔享太庙。而钱氏,就是她面前最大的拦路石。

六月二十八日,朱见深召集群臣,表示要为慈懿皇太后“另择吉地”。大臣们一听,你们母子这算盘打得,只怕连留都南京都能听见声响。中宫皇后不和先帝合葬?下一步是不是就是不让祔享太庙?如此明目张胆地以庶夺嫡,还要我们这些读书人干嘛?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7)

明英宗裕陵

七月初一日,礼部尚书姚夔第一个上奏,认为慈懿皇太后必然要与先帝合葬裕陵。当然皇太后的顾虑我们也知道,今后一起合葬便是: “慈懿皇太后居左,皇太后居右”。一旦皇上随意更改合葬祔庙之制,则“在廷百辟、天下之人、宗室亲藩和万世之下”都会有所议论。朱见深表示这是皇太后的意思,我不听就是不孝。

次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柯全、国子监祭酒邢让等人联合上奏,认为两宫太后既然“同葬裕陵,并祔英庙”,皇太后殿下并不吃亏,为何要百般阻挠?众人同时指出先帝既有遗诏,皇上对于母后可以“从义不从命”,这不能算不孝。

初三日,包括魏国公徐俌在内的公、侯、驸马、伯、都督、锦衣卫指挥等三十五名武勋高官,礼部尚书姚夔在内的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四十四名高官,礼科等科左给事中魏元、河南等道监察御史康永韶在内的八十名言官跪伏于文华门前“哭门”,强力要求皇帝遵从先帝遗诏,给慈懿皇太后应得的地位。

迫于压力,周太后和皇帝朱见深不得不退让,给慈懿皇太后上尊号曰: “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简称孝庄睿皇后。九月初四日,孝庄睿皇后梓宫祔葬于裕陵。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孝庄睿皇后大祥之后,其神主牌位正是祔庙。

己酉,奉安孝庄睿皇后神主于太庙。是日,上不视朝,具浅淡服诣几筵,行祭告礼如仪。司礼监官奉神主如太庙,上随行至庙门。具祭服奉安神主于寝庙,祭祀如时祭仪。—《明宪宗实录卷八十一》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8)

太庙

一切的美好,都毁于亲孙子之手

经过慈懿皇太后名分之争,看似周太后输了,但她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与孝庄睿皇后“同葬裕陵,并祔英庙”。作为妥协的产物,这一条得到了皇帝和文武百官的确认。

朱见深的后宫情况,很多人都清楚,万贵妃一家独大,其他从皇后到妃嫔都是蝼蚁。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一月,皇帝第三子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因其母纪淑妃已经去世,皇太子一度为养在万贵妃宫中。在满朝文武大臣担忧太子安危之时,正是周太后挺身而出,将朱祐樘接到仁寿宫中,由自己亲自抚养。

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 “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一日,贵妃召太子食,孝肃谓太子曰: “儿去,无食也。”太子至,贵妃赐食,曰: “已饱。”进羹,曰: “疑有毒。”贵妃大恚曰: “是儿数岁即如是,他日鱼肉我矣。”因恚而成疾。—《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9)

明宪宗与万贵妃剧照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朱见深驾崩,享年41岁,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就在驾崩前几个月,宪宗为母亲上了一个徽号“圣慈仁寿”。等到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后,尊祖母为“圣慈仁寿太皇太后”

明孝宗的这个皇太子,十多年来一直当得战战兢兢,要没有祖母庇护,还不知道能不能平平安安活到继位。所以理论上来说,孝宗应该对祖母极好。然而朱祐樘的所作所为,颇有些让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的时候,周氏将迎来自己六十岁的大寿。前文提到的周氏次子,如今已经就藩河南汝宁府的崇王朱见泽提出想进京为母亲祝寿。然而礼部表示汝宁府“地方灾伤”,崇王应该“慎守封疆”,孝宗就坡下驴,立刻表示那就不用来了。

五年以后的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周氏“偶婴疡疾”,随即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一直缠绵病榻。朱见泽再次提出想要“诣阙问安”。然而文官们表示太皇太后的病已经快好了,崇王没必要来。而且路上风餐露宿,万一自己病倒了怎么办。你瞧瞧,读书人的嘴多损。事实上直到次年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三月,周氏才完全康复,这一病就是大半年。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10)

明孝宗朱祐樘剧照

此后周氏给孝宗特地写了一道诰谕,史官们大吹特吹,认为“祖孙之间慈孝兼至,诚可为万世法也”。笔者倒是以为这纯粹是不开心的老祖母对大孙子有意见,我们看看里面写了什么:

顷者医药奏功,食饮如旧。老年病体,竟底康宁。以昔校今,父子一道。天地所临,祖考攸鉴。徵诸孝治,必有休祥。予心嘉焉,是用宣之于辞,以表诚孝,故谕。—《明孝宗实录卷九十八》

这里的重点是什么?是“以昔校今”。当初宪宗对母亲可是“太后意所欲,惟恐不欢”,现在我老太太病了想见见儿子怎么就这么难?四个月后,太皇太后亲自告诉孝宗,她想召崇王来见。结果皇帝和内阁首辅徐溥演了一出双簧,甚至又复制了一把当年文华门哭门的老套路,这才逼得周氏不得不让步妥协。日后清朝康熙皇帝在论及此事之时,也对孝宗和大臣不让崇王来京感到费解。

弘治中,太后思念崇王,欲令入朝。此亦情理之至常,且所封之地,初不甚远。而一时大臣及科道官员交章争执,以为不可。至云人民骚扰,国势动摇。时已有旨召崇王矣,竟因人言而止。夫《书》言以亲九族,九族既睦。若藩王就封,必不可召见,则自古帝王所云睦族之道谓何?—《圣祖仁皇帝御制文·谕修明史诸臣》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11)

周氏剧照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崩,享年75岁。孝宗在审视裕陵图纸之时,发现孝庄睿皇后和英宗睿皇帝墓室之间的隧道竟然没有打通,显然这是周氏当初做的手脚。朱祐樘就此事和内阁大学士商议之时,顺便也取消了祖母“孝肃睿皇后”的谥号。

最终周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同葬裕陵,并祔英庙”,只实现了一个。当年四月十八日,孝肃太皇太后梓宫合葬裕陵。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六月,周氏的神主牌位被奉安于新修的奉慈殿中。祔享太庙的梦想,终于还是破灭了。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决定将孝肃太皇太后周氏、孝宗生母孝穆皇太后纪氏以及自己亲祖母孝惠太皇太后邵氏的神主牌位移祭于英宗裕陵和宪宗茂陵的陵殿,然后将她们统一改谥为皇后,但不从帝谥。于是周氏的谥号改为“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皇后”,简称“孝肃皇后”。总算聊胜于无,满足了周氏生前心心念念的皇后之梦。

结语:如果要评选大明后宫中的“作精”,周贵妃绝对可以排名前三,怎么着也不逊色于宪宗万贵妃和神宗郑贵妃。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份不安全感。周氏是明宪宗的生母,可是英宗却没有像先帝宣宗那样,给她一个皇后的名分。眼看着儿子是皇帝,自己将来却不能合葬以及祔庙,无论是宪宗还是周氏都于心不甘。所以趁着慈懿皇太后的葬礼,母子之间和大臣们达成了书面协议:

谨按成化四年间慈懿皇太后崩逝之日,群臣会议有二后并配之文。—《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孝仪纯皇后是谁追封的(争了一辈子的名分)(12)

明孝宗朱祐樘画像

那么孝宗为何要推翻先帝的廷议结果呢?看上去似乎是一心为公,唯恐以后的皇帝有样学样,所谓“从朕坏起,恐后来杂乱无纪极耳”。毕竟孝宗本人的生母也并非宪宗原配,若是周氏谥为皇后祔享太庙,他自己的亲娘要不要跟?宪宗继后王氏此时仍然在世,怎么处理她的地位呢?所以祖母虽然“恩德深厚”,但还是只能拿她开刀。

然而英宗当年恢复胡皇后的身份之时,给了她一个低配版的“从帝谥”谥号: “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而且也没有让她的神主牌位祔享太庙。到了周氏这儿,为何就不能有样学样呢?比如给一个“孝肃贞顺康懿光烈睿皇后”的谥号,同样可以简称为“孝肃睿皇后”,同样也可以不用祔享太庙。明孝宗真的对一手抚养他长大的祖母心怀感恩之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