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为官者,为民,为皇上。做事应公正不阿、坚持法度!但遍观古来历史,真正清廉、公正不阿的官员,少之又少。或许很多人问,为何不设置一种公正、合理的选官方法,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身居高位?华夏五千年历史,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历史,古人难不成想不到?

就选官这点,前后经过数次变迁,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这还只是初步选拔人才的方法,在官员内部之间,也还有各种方法进行升官、贬斥等。

选官制度,关系到社会的兴衰。所以选官不单单是巩固统治者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稳定人心的一种方式。所以选官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社会。但就是本该严谨的选官制度,在明朝中后期,却是一场儿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历代选官制度详解(枚卜掣签探筹)(1)


君主专制集权巅峰时期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罢黜丞相。相权被分化,六部的权利逐渐倾斜,其中兵部、礼部、吏部的权利最大,吏部管百官升任贬斥,更是重中之重。但在六部权利逐渐强盛的同时,有一个势力的权利也逐渐崛起,这就是宦官一属。废除相权之后,为制衡内阁大学士,内监被扶持,即便内阁大学士有“断事、拟票”之权,但是都不得不归结于内监的“批红权”。

平日里对百官有任免、考课等权利的吏部,此时也不得不看内臣的脸色,毕竟最后的奏章是需要批阅通过,才能启用。更何况,东厂、西厂的存在,就算是吏部,也不敢轻易招惹。内臣想要培植亲信,壮大势力,就必须让吏部通融一番,故意贬斥、升迁某人,以达到目的。但若是吏部尚书正直不阿,那内臣是不是就无计可施?

历代选官制度详解(枚卜掣签探筹)(2)

孙丕扬担任吏部尚书时,因为人正直、清廉有度,所以受到百姓好评。但作为吏部的一把手,求到孙丕扬门下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就有内臣。所求之事,不过“为官”。孙丕扬可以拒绝其他人所求,但内臣所求,孙丕扬也要思忖一二,思来想去,孙丕扬决定将“掣签法”发扬光大。

掣签法也就是“抓阄选官”,早在明朝初期就有这样的制度。但因朱元璋大治贪官污吏,徇私舞弊的情况的确少了不少,“掣签法”也就没有得到发展。孙丕扬将“掣签法”发扬光大,也是形势所迫。这种方法既能够防止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也能堵住内臣的口,让其找不到理由发难。

虽然内臣的口被堵住,徇私舞弊的现象少了不少,但批判孙丕扬的声浪越来越大。“抓阄选官”就相当于“蒙眼娶媳妇”一样,不仅充满了未知,就连“合不合适”都不知道,为此,礼部、兵部等纷纷指责孙丕扬。指责归指责,“掣签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展,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之后三百多年里,掣签法甚至得到“二次发展”,清朝时期,中下层官员多是采用“掣签法”,但是此时的制度更完善

历代选官制度详解(枚卜掣签探筹)(3)


君权神授、自有天意

掣签法,其实并非明朝一时之法,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古人信“天”,认定一切自有“天意”。此时若是有不能断绝的事情,一般都会经过“抓阄”的方式来捕获天意。

在《旧五代史·卢文传记》中,就记载了通过抓阄来选宰相一事,可见掣签法并非明朝才有。而“抓阄当官”一法,在古代称之为“枚卜”、“掣签”、“探筹”等,但是在明朝之前,抓阄当官只是小概率事件,正史上记载的并不多。

历代选官制度详解(枚卜掣签探筹)(4)


积弊良多,掣签变质

掣签初衷,是为了表示“顺应天意”,但“事在人为”,即便掣签法最初是遏制了“徇私舞弊”,也只是一时之功。明朝末期,奸佞当道,监督“掣签”的官员被收买,掣签法也就成了“徇私舞弊”最严重的地方。

清朝时期,掣签法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依旧逃脱不了“徇私舞弊”的现象,让人最震惊的,就是道光皇帝的“得力助手”,穆彰阿。

历代选官制度详解(枚卜掣签探筹)(5)

科举制,采用的依旧是“唯才是举”,而穆彰阿担任科考主考官,采用的方法却是“抓阄”。穆彰阿在口袋里面放上两个烟壶,就这样决定是否录用。

掣签法最初防止“徇私舞弊”的初衷就这样被打破,甚至开创历史先河,成一段奇葩往事。果然,时代的产物并不能延续到下一个时代继续使用。只有与时俱进的产物,才能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卢文传记》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于今日头条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