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今天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就以数据说话,和大家分享下。

一、工资数据

先看统计局的国人工资数据吧,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57727元,折算成月薪是8115元和4813元(实际拿到手的月薪没这么多的,见后文分析)。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月薪过万(国人月薪过万真的很普遍了吗)(1)

表1-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月薪过万(国人月薪过万真的很普遍了吗)(2)

表2-2020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从表上,也可看出收入前三的行业依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通俗地说,就是IT、科研和专业技术、金融,也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另外,这里的“非私营”和“私营”不要按惯用字面意思理解为“体制内”和“体制外”。

“城镇非私营单位”指的是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制、联营、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等,可以简单理解为规模较大的法人单位。

“城镇私营单位”指的是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等,简单理解就是规模较小的法人单位,这类单位虽然规模小,但数量众多,承载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虽然统计中没有包含自由职业者之类的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但覆盖范围已经足够广了。

特别说明,这里的工资指的是税前报酬总额,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支付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年终奖金、绩效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也包括代缴的个税、社医保、住房公积金等。也就是已经按照最大口径来统计了,实际每个月拿到手的要低于前面折算的8115元4813元不少,大家自己可以测算

另外,实际中工资的分布也符合二八或三七原则,即20%-30%的人的工资高于平均线,70%-80%的工资低于平均线,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拖后腿”也是合理的。

非工资性的收入有多少,我查不到具体数据,不过对大部分人不会有本质区别。

二、可支配收入数据

另一个口径是按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算,按统计局的解释口径,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翻译一下,就是各种工资和非工资性收入减去各种刚性开支(应该也包含房贷之类)后剩余的钱。还是看统计局的数据,低得可能会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月薪过万(国人月薪过万真的很普遍了吗)(3)

图3-2021年前3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

2021年前3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15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241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2元。

按月份算的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918元/月(城镇3994元/月,农村1525元/月),中位线是2462元/月(城镇3602元/月,农村1329元/月)。

三、总结

所以有时候感觉国人月薪过万很普遍了,确实只是“感觉”,而不是真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感觉?我觉得至少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数据源头的偏差。现实中,相当多人碍于面子,工资低的时候是不会主动去和别人说的,或者有人问的话就直接往大了说,所以听到的工资会比实际工资水平要高。

二是接收者的信息过滤。人会无意识地选择性过滤一些“平平无奇”的信息,只会记住那些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简单说,你知道不同人的工资时,很可能不自觉地只记住了那些高工资的。

两方面的偏差叠加,最终营造了这种很普遍的错觉。


感谢你看完文章,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转发、关注,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