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沙,一座悠闲的消费型城市,消费能力在内地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到茶楼喝茶也是长沙人常见的一种消费行为。品饮先品牌,消费者对茶品牌的信任建立,是长期累积的过程,这也造就了本土茶叶品牌和外地茶叶品牌,需要根据自身的品牌特性,不断寻找合适的价值定位和消费人群,拓宽销售渠道和影响力。
走进茶企,解读品牌,红网茶频道记者将以第一视角分享茶叶背后的故事。
红网时刻3月7日讯(见习记者 陈沫涵 实习记者 朱俊宇)“黑茶一和美?羌马一何殊?”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笔下的《茶马》,记录了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千年商道——茶马古道。商贾云集,店铺如林,驮负茶叶和各类山货的马帮,是古道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今天,红网记者带您一起走进古道的起点——安化县洞市乡,聆听青石板街上的往事陈音。
利源隆河西茶子山形象店。
记录茶的样子,守护洞市老街
安化县洞市乡政府所在地洞市村,是黑茶生产的核心地域和运输要道,一条长达数华里的青石板街,记录了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百年的兴盛时光,竹排成百上千,蜿蜒数里,作坊遍布,从业者众,喧嚣的长街两岸迎来走南闯北的客人,安化黑茶的火焙浓香与茶叶的清香久久弥漫不曾散去。
“安化黑茶传统消费地域主要在西北边疆;明清两朝至民国时期,洞市老街繁华盛极;在洞市老街的青苔石阶上,马蹄声依旧若隐若现,一派梅山清明上河图的景象。”洞市老街利源隆负责人吴建利向记者介绍,洞市是安化黑茶的重要产地,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塞,原本是南北大通道上的一个驿站,利源隆根植洞市,原生产茶厂就坐落在老街口的贺氏宗祠。
洞市府千两花卷茶饼。
“手艺是记录茶的工具,同时,茶人也是对手艺的传承。”吴建利坚定地说,身为土生土长的洞市人,传承和发扬安化黑茶传统文化与工艺,是铭刻在血液内的基因所决定,从2001年离开国营茶厂,吴建利和夫人一起创办利源隆茶业,一直秉持着“专心做好茶”的宗旨,通过二十余年的时间推广利源隆品牌,推广安化黑茶,守护洞市,守护黑茶,是事业也是初心。
店内茶品展示。
传承技艺,匠人精神
一进入利源隆河西茶子山形象店,店内的木质匾额楹联深深吸引了记者。“利及天下为药为饮健身心,源自宋唐安化黑茶享誉隆。”被记者问其含义,吴建利笑着解释到,这对楹联就是利源隆名字的来源。
利源隆河西茶子山形象店内的木质匾额楹联。
作为安化千两茶非遗工艺传承人的吴建利,他对于千两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吴建利表示,1981年刚分配到白沙溪茶厂就有幸见证了千两茶时隔停产22年后的唯一一次踩制,当时是做了327支茶,由于销售不畅,1982年至1996年茶厂没有千两茶生产。“1997年我接手厂长之责,当时踌躇公司的发展,一直在寻找如何突破,恰逢一个老上级电话询问能否再做千两茶,想着继承与发扬传统工艺,遂寻访当年老茶人,最后参与恢复千两茶花卷茶生产的有11位老技师,同时安排了8个年轻职工学徒,当年做了414支千两茶。”吴建利说。
洞市府千两茶。
保持初心,坚守与执着
在人们对传统工艺遗忘的当下,吴建利保持初心,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复兴安化黑茶的传统工艺,让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延续。“在那个年代,要舍弃功名,去创业,需要很大的勇气。”吴建利回忆起创业当时的心情,轻描淡写地说道。在这条路上,吴建利用他的坚守与执着,用满手茶香,用心制茶。
谈及在长沙的发展历程,吴建利表示2010年在铁道学院附近开了一家门店,2016年开设了河西茶子山形象店,2018年进驻高桥茶城,今后想以加盟模式开设更多的茶楼,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安化黑茶,助推家乡经济发展与振兴,他将一直保持着对安化黑茶文化传承的初心与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