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世界性大萧条,就像一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很快传递到了中国。这期间,在国内市场萎缩和汇率升值的双重打击之下,中国民族工业长达20多年的高增长戛然而止,工业陷入全面萧条。

到1933年,已发展百年的中国西药业也遭受重创,当时上海滩最大西药房-大英医院普济药房由于增长乏力、资金周转困难、联营无效而濒临破产,这家已经营了83年的药房,该走向何方?民族资本家顾氏三兄弟“化危为机”,走上历史舞台。

民进洋退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大英医院普济药房的联营方之一-大英医院(药房),1850年由英国撤敦医生(Churtotn C.S.)建立,是上海专营西药批零业务的第一家外商药房,其经营商品品种40个。

大英医院(药房)最初地址在外洋泾桥东(今延安东路外滩转角),后迁四川路,再迁大马路(今南京东路),外洋泾桥作为老铺,后又在天津紫竹林、汉口黄陂街设分店。

大英医院(药房)以静安寺西区外侨为其老主顾,一战以后,民国经济进入“黄金十年”,租界人口激增,花园洋房和高档公寓蓬勃发展,大英医院(药房)营业额也随之增长,年营业额在1928年曾达到22万余大洋顶峰。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中国当时是白银币制,海外白银价格抬升,中国出现白银外流,导致通货紧缩,严重打击了正在高增长的民国经济,于是民国经济进入衰退。

特别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市场萧条,大英医院(药房)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虽然与普济药房、老德记协议合并“抱团过冬”,组建大英医院普济药房,但实际为联营形式,三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经营方式,不但未能扭转颓势,相反不到一年即濒临破产。

据上海市地方志记载,1933年初,三家药房各自分开,大英医院(药房)和普济药房由民族资本家顾氏三兄弟以4万元承盘,改称普济药房,取消了大英医院(药房)的名称。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2)

解放前普济药房在申报上刊登广告

4万元在当时是银元,相当于大英医院(药房)1928年营业额的五分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月薪约15块大洋左右,蒋介石在1933年的名义月薪为800大洋。

顾氏三兄弟的父亲顾顺福当时在上海滩经营相当规模的高档西餐厅,三兄弟不仅有充足的经商资本,而且从小耳濡目染,天赋经营头脑。其中老大顾杏春开设在江西路上的罗班臣(Robinson)琴行是当时上海滩的十大琴行之一。老二顾杏才、老三顾杏庆联合投资经营的普济药房,是当时上海滩规模最大的西药房。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虽然一战以后,大英医院(药房)营业额逐年增长,但其经营墨守成规,本身开销也大。这导致在市场萧条时,资金周转困难,成为其衰败的祸根。

顾氏三兄弟之所以能救活大英医院普济药房并发扬光大,除了其家族两代人经商积累了雄厚资本外,还要归功于普济药房本身具有大胆创新的经营理念。另外,原大英医院(药房)本身附设加工工厂、备有生产和化验设备,用以自制药品,家底仍丰厚。

资料显示,到20世纪30年代,兼营日常生活所需的诸多高档商品,成为沪上西式药房竞争揽客的重要手段,普济药房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普济药房推出掺入种种果子露的“苏打冰淇淋”,其味之佳,在当时被誉为“的确在上海可以推为第一家”,这是药房巧妙地让惠顾买果子露客户“试用”的方法之一。同时,普济药房还通过加大广告宣传、尝试放账交易、提供送货上门、加工调制国药等措施,提升竞争力,由此,以它为代表的华商西药房逐渐崛起。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3)

1933年普济药房申请糖类商标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4)

1933年,普济药房在申报上发布的广告

西药东进

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上海,以大英医院(药房)为代表的西药房,成为第一批进入上海的英资资产之一,开启了西药业大举东进的序曲。

由于1850年8月咸丰皇帝发出一份上谕,要求国内鸦片吸食者到当年底必须彻底弃绝烟瘾,如发现吸食,立即判处死刑,且要株连家属,将他们贩卖为奴,子孙三代不准参加科举,致使戒烟药盛行,作为一种产业开始浮出水面。

往后,戒烟药粉,成为晚清最大的医药销售品类,甚至成为各类药房利润的主要来源。

西药房是当时制售戒烟药的主要场所,据上海地方志记载,大英医院(药房)曾自行加工调剂包戒烟断瘾白药粉、包戒烟断瘾散、包戒烟洋烟糖片、戒烟除根药片。

1885年8月,上海英租界公堂接到一桩涉及大英医院(药房)的控诉案,揭开了伪冒西药市场的冰山一角。

此控诉案还牵扯了大英医院(药房)的账房,但后查实与他无关,他是最早一批进入上海西药房的华人伙计。控诉案发生两年后,也就是在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1888年7月9日),这名华人伙计离开大英医院(药房),与友人合资创办上海第一家民族资本西药房-中西大药房,开创了一个上海华人药业的新时代。

在此之前,上海西药房还不多,大英医院(药房)、老德记药房、屈臣氏药房、科发药房是上海滩最有名的四大西药房,全为外资药房。到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内洋人设立的药房约22家,药品主要出售给外国人,利润丰厚,而华商开设的药房约29家,它们初创资本总额14.9万元,集中在公共租界内四马路(今福州路)、河南路和汉口路上,经销的药品大都是西药,自制本牌成药大部分原料甚至药瓶包装材料也来自国外。

也就是在1888年第一家华商西药房成立45年后,民族资本家顾杏春、顾杏才、顾杏庆三兄弟为代表的华商收购了由英资开设的上海滩第一家西药房,组建当时上海滩规模最大的西药房--普济药房,实现了中国西药业从外资主导向民族资本主导的转变。

直至1949年解放后,上海滩四大西药房中,普济药房和老德记药房由于有民族资本掌控得以保留。英资屈臣氏药房在1946后即黯然歇业,而由德资设立、抗战后变为中美合办的科发药房,于1952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

防疫先驱

解放前西药房在中国的百年发展,不仅奠定了中国制药工业的雏形,而且引入了西方食品、保健品、日化产品、器材产品等,促进了近代上海时尚生活形成。同时,为西方公共卫生理念传入中国、疫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在1869年,上海暴发天花疫情,工部局董事会批准对居住在上海或上海附近的中国人接种牛痘的方案,大英医院(药房)等西药房积极向相关定点医院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

还有1931年长江流域水灾导致霍乱蔓延,到1932年,全国霍乱发病10万例,大英医院(药房)、普济药房积极配合当局,结合自身丰富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储备,协助推进防疫工作,特别是,提出采取饮水消毒、隔离病人、注射疫苗等措施,有效助力控制疫情。

结邻“哈同”

普济药房1933年收购大英医院(药房)资产后,成为当时上海滩规模最大的西药房,遂搬迁到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

静安寺路1863年10月落成,是一条收费的私路,最初是租界与西郊乡村地带的连接通道,一时间侨寓沪上的外国人,纷纷驱车驰马,来这条新开辟的马路上游目骋怀。

1866年4月,私路静安寺路由于经营困难,纳税人协议由“工部局”接管变为“公路”,此后这条“公路”就以上海公共租界内第一条西式马路的身份,带动了马路及其沿边地区开启近代化进程的新纪元。

搬迁新址的普济药房与当时有着“上海第一私家花园”之称的哈同花园相邻,位于其东侧(今南京西路西康路路口),周边环境怡人,这里当时还有一个别称叫“资本家的乐园”。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5)

“袖珍上海新地图”中的哈同花园

当时普济药房的新址在一大片商铺洋行中,一楼是药房及制药间、二楼是诊所,曾经在诊所工作过的我国儿科事业的卓越先驱、儿科界的泰斗富文寿,解放后成为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首任院长,三楼是办公生活的区域。顾氏兄弟们的孩子们当年在花园嬉戏玩耍,厨师还会烹饪各式中西餐肴,生活安怡。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6)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7)

现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西路院区、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药房门口的静安寺路向东尽头是老上海跑马场,沿着这条路西向步行9分钟转入常德路西北口,就能看见民国才女张爱玲曾经居住的常德公寓。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8)

张爱玲居住过的常德公寓,现仍基本保持原貌

当时普济药房除了制售西药及问诊外,还生产糖果及买卖化妆品。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9)

如今,我们已无法再找到普济药房的“踪影”,它“归隐”于被称为“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群中,这里之前的名称是“中苏友好大厦”,而解放前则是“哈同花园”。直到今天,“上海展览中心”仍是上海地标之一。

公私合营

1950年代初,普济药房曾搬迁至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附近经营,这主要缘于要建设“中苏友好大厦”,普济药房的花园洋房与哈同花园一起拆迁,成就了如今“上海展览中心”建筑群。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0)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在上海建一座标志性中苏友好建筑。1954年4月,这座象征友谊的建筑群在以哈同花园旧址为主的93000平方米土地上拔地而起。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1)

现“上海展览中心”建筑群主体建筑“友谊会堂”

1955年2月24日,一份企业变更登记申请书显示,普济药房资本额达2.34亿元,按1950年重估时价值,出资人出资额计算为300万元到5100万元不等,顾氏三兄弟是普济药房前三大出资人,留下了作为解放前规模最大西药房股东的最后印记。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2)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3)

制药厂原有多部重要制造设备,如轧片机、乳化鱼肝油机、木塞机、烘箱等

1956年1月1日,普济药房作为上海西药房的代表,光荣地成为上海首批公私合营企业之一。这是以顾氏三兄弟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支持。

1956年公私合营后,“普济药房”变为“公私合营普济药房”,实际归入“公私合营源源药房”,迁入静安寺斜对面新址(现为静安公园北大门广场),如今,仅有并排的32株浓荫蔽日的高大悬铃木还在“照映”药房曾经的辉煌。

浴火重生

现在回想起来,大英医院普济药房当年濒临破产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资金周转困难时,联营后不仅未设法缩减开支,相反还加聘外籍顾问和总会计而增支了工薪,顾氏兄弟当时作为“局内人”,看清了问题实质,也清楚大英医院(药房)尚有当时最先进的制药能力可助力民族资本扩张,遂果断出资收购。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4)

上海音像资料馆资深研究员龚伟强分析到,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普济药房在顾氏兄弟手里,之所以能够扭亏为盈,产业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关键一点就是他们懂得食药的生产、经营之道,当然也是有魄力,有创新的结果。魄力,在于他们敢于投入;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和营销策略的创新。

而1956年公私合营前,普济药房遭遇了与1933年相似的困难,顾氏三兄弟一样做了减法。

普济药房在申请撤销药房制药部时表示,药房为响应政府号召改善经营管理紧缩开支克服困难以维持企业,故现呈请变更登记撤销制药部并调整资方之人事及待遇。

事实上,股东们已经清楚,药房出品的皮肤药膏及咳嗽糖浆等成药既无批发更无公企关系,且每月零售额仅300万元,还需聘用药师购置原料,淘神费力还得不偿失。按药房规模、制药能力和成药竞争力,已无法与中国医药公司相同产品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发挥药房百年积累下来的贸易优势,做好国有大药房的产品推销,才是明智之举。

现有可查找档案中有关普济药房的记录只到1963年,追溯从1933年顾氏三兄弟收购大英医院(药房)开始创业的这短短30年,能发现顾家两代人都在为中国医药事业奋斗。顾家四兄弟——顾杏春、顾杏才、顾杏庆、顾杏宝,均在民国时期从事商业或医药行业经营,解放前曾投资信谊药厂及投资经营普济药房,解放后,家族成员也在为社会主义医药行业作出应有贡献。

大英医院(药房)创立时,经营商品品种只有40个,而到1963年,药房主营品种数已达618种,兼营品种数184种,经过110余年奋斗,药房销售品种相对创立之初扩大20倍,上海滩第一西药房,由一个依靠洋人为主顾,到背靠5亿多人民支持,完成了这家百年老店华丽的转身,这之后的源源药房也的确传承了上海滩第一药房的基因。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5)

据了解,源源药房公私合营后隶属中国医药公司上海静安区店,后历经改制,成为国营单位。其主兼营品种数达6500种,营业额在1963年前三季度近60.83万元,到1995年,源源药房销售额达2150万元,利润实现215万元,是全静安区西药房中经营品种最多、商品最齐、销售第一、利润第一,具有一定特色的商店,当年被评为静安区先进集体。

上海第一家西药房能历经150余年沉浮,离不开普济药房顾氏三兄弟88年前面对风险的从容和过人胆识,也离不开66年前顾氏三兄弟审时度势,顺应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历史潮流,为跟随他们奋斗半生的合伙人、员工找到更大的舞台,26年前的荣誉更证明了曾经的上海滩第一大西药房传承有方。

龚伟强认为,目前档案及文献资料中记录的普济药房这些事实,可以再次证明,作为民族企业家、作为药业行业的工商业者,顾氏兄弟及其企业是有担当的,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他们对于上海乃至中国的民族医药事业是做出了应有贡献的,这些都应该被历史记载。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6)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7)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8)

参考资料

上海外滩老房子是哪个国家造的(上海人熟悉的这个地标里)(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