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是“常德章”,又名“真朴章”,三次宣说“常德”。“知其雄,守其雌”是老子道家守柔哲学的中道义,以常德摄持,柔不失强,强不失柔,强柔双运,无坚不摧,万心归一。修道是明理,修德是修品格性情,修道在虚空法界上修,修德在人世间修。修德必须以修道为指引,不然就没有着落,道妙德善紧密相连。虚空法界和人世间相隔悬殊,但修道与修德都必须在心地上修,这是共同的。

上章老子讲“常善救人”,善人和不善人都有道性,故平等无二,都可修常德,再造复命,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人。这是“救人”的理论依据,如果人不是道所生,没有潜藏的道性,那人不可能获得拯救。圣人妙观善人和不善人的道性,以化恶人为善人,让恶人生起一颗善心作为事业。第1章宣讲常道,此章宣讲常德,道德双行,结构严谨。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

常德有三知三守三归气象,就是三德九品。第一德是婴儿德,第二德是无极德,第三德是纯朴德。释德清说:“上章言行道之妙”,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以守道为难。上章圣人以五妙法济世救人,把恶人逆转为善人,把善人再造为圣人。圣人是道者,善人是德者,恶人是失者修常德是实现“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4C)的具体实修法,是妙法的体现。三德九品,最后归于“朴”,恢复纯朴的自我,回归圆满法性,与道同体。

守雌、黑、辱三贱位,这是心法,是心灵的逆转。“知其雄”、“知其白”、“知其荣”,这都是世间的成功者,是世间法的优胜者,他们必须第二次修行,修出世间法。常德是在守柔上下功夫,分三大步九小步。世间的雄者外表强大,但内心忐忑不安,焦虑极重,心灵没有归宿,没有安全感。“静为躁君”,雄者都是躁动者,他们的心需要被安抚,因此常德正是他们所渴望的。老子以证悟者的法眼看见雄者渴望常德,以安慰自己的心灵,所以修常德是就把一切人的无上妙法。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

第二十八章

第一段: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第三段: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四段: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开始二句历来被重视,但理解真意者不多。严复处于动荡时代,作出了独特的解读。他说:“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知雄守柔”、“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是三知三守,所得果报为“婴儿”、“无极”、“朴”,与“知子守母”修法极为一致,非常殊胜。老子把修道士称为“愚人”,这个“愚人”通达世间出世间二大法门,玄照宇宙一切真实,所以其智慧远胜世间的成功者,这就是“”。

“愚人”虽然通达世间出世间二大法门,但依然选择守雌、守黑、守辱三贱位作为人生的究竟地。知雄守雌的修道士是“出生入死”的大丈夫,具有“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的不可思议道力。守柔不是守柔弱,而是奉行知强守柔的中道观。严复强调重点在“知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道德经》是要获得大智慧,不是要成为柔弱不堪。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

此章老子提出了守柔哲学的中道观,对完整理解老子的守柔思想很重要。《道德经》一直贯穿守柔思想,但此章以中道观阐释守柔,非同寻常,大有纠偏之意。深入知强守柔妙理对华人的完美性格的形成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后世对华人性格的批评集中于羸弱和阴柔,我们不能否认这种人格的存在,但这正是老子的守柔中道观所贬斥的,因此深解此章经意很有价值。

老子的守柔中道是“雄者守柔”,有刚有柔,利他用柔,降魔用刚。人生最大的魔鬼就是内心无止境的欲望,道法自然,归根曰静,世人不发大勇猛心则难以降服。世人发此大勇猛心,则无坚不摧,常德不离,实现济世救人的大愿。大勇猛心可以比喻为佛家的降魔力和无上道力“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3C),能够战胜心魔者,当然是“雄者”,大丈夫。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4)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此章宣讲三知三守三归的常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就是三知三守。归于婴儿、归于无极、归于朴就是三归。三知三守是圣人济世救人的大悲心,三归是圣人的寂静处。修常德分为三德九品,次第而行,必得正果。如此修常德,有纠偏之功,不会堕入偏柔之失。

老子此章首先要回应世人的疑惑,修道会有成就吗?是否会让修学者变得羸弱呢?是否会让世间的强横者得益呢?(下章回答强横者不得益)圣人入浊世,本为救人而来。如果堕入羸弱,则如何救人?老子以中道观回答,让世人恍然大悟,无不欢喜。老子每一章都在回答世人的疑问,但要看清楚是回答什么疑问,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听法者都疑团尽释,心中满怀欢喜。此章经文特别明显。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5)

经文:知其雄。“知其雄”与知其强很接近,但又有微妙差别。强弱(强柔)关系在世人眼中是对立的关系,你强我弱,我强你弱,世界是强者的世界,不是弱者的世界。老子知道世人的俗智,于是换了一种口吻,不用强弱关系,而是用动物界的雄雌关系。雄代表强,雌代表弱。但世人知道,雄离不开雌,雌离不开雄。

人们常说:“一山不容二虎”,马云反驳说:“不对,一山可以容二虎。”朋友问:“为什么?”马云答:“一只雌虎和一只雄虎”。此时马云刚开始创业,被视为疯子,不知当时是否读过《道德经》。据马云传记,马云十分喜欢《道德经》,并随身携带。雄和雌是玄同关系,这是世人完全认可的。这是老子说法的巧妙。如果把雄和雌的关系简单的理解为强和弱的关系,那就失去了其中的精义。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6)

知其雄是第一的,不知雄,就失去了守雌的基础。知强是第一的,是守柔的基础不知强就没有守柔的基础。老子引导世人从雄雌二性关系悟解世间强弱关系,下一章又演化为鱼水关系(鱼不可脱于渊,雄不可脱于雌),都是宇宙的合理安排。雄与雌都是假象,不能分离才是真相。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合理分工,不是男耕为强,女织为弱。

理解这一点才理解男耕女织的合理分工不是谁要战胜谁。社会组织正是依据合理分工的原理才发展起来的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第一层。经文是从动物界和家庭组织的角度演说正法。在俗智面前,雄雌是强弱关系,在圣人看来,是合理分工关系。所以强者压迫弱者是不正当的。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7)

经文:守其雌。把雄雌关系理解为压迫关系是自我毁灭,把强弱关系理解为压迫关系就是走向灭亡。雄雌、强弱都是分工关系,不是谁战胜谁的关系老子这里用动物界和家庭的现实性来扭转世人的俗智,强者应该把弱者理解为合作方,共存方,而没有压迫弱者的心理动机。

《黄帝内经》的养生义理有一条叫“贵贱不相慕”,很有哲理。贵贱不相慕,雄雌不相离,强弱不相压。注释家过分看到强弱的对立,而不知雄雌的玄同,所以没有从二句经文来完整的理解《道德经》的宗旨。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8)

老子的守柔哲学是以知强为基础,世间的强弱与二性的共存实质上就是玄同,也就是世人可以理解的组织内部的合理分工。今天的企业,高高在上的老板时代已经过去,投资人与员工的合作时代早就开始,而且会依照老子的思想发展下去。这不是老板的仁义,而是老板对大道的体认,是最高效的组织法,所以成为大势所趋。黑格尔则说这是世界精神的自然展开,如同一幅杰作展开在世人眼前一样。

老子用经文“知其雄,守其雌”完整的诠释了《道德经》守柔哲学的中道观,这正是修学人所需要认识的。如果用“知其强,守其柔”则意义差距很远。雄雌的玄同关系易被世人的浅思维认可,强弱的玄同关系不易被认可,但老子以雄雌玄同关系引导世人认识强弱的玄同关系,这是说法之妙。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9)

老子的知守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章著名的三知三守阐述了守柔哲学的中道观,没有单柔的过失。第52章说:“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进一步阐述了“知子守母”的教义,修学人宜深悟其意。三知三守都含有“知子守母”的意义。

《道德经》开显妙道,让世俗之“雄者”守雌、“强者”守柔。反过来,懂守柔者才是强者,懂守雌者才是雄者。进一步说,人眼中的强者正是天眼中的弱者,人眼中的弱者正是天眼中的强者。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0)

经文知与守二字极为重要。知者,通达无碍。守者,守护不失。范应元说雄譬“刚动”,雌譬“柔静”。守住心中之柔静,才能通达心外之刚动。修行人于内守护不失,则与外通达无碍。修心与事业可以兼得,但以修心为本。老子此章宣讲三知三守,就是要世人通达知与守的关系。

到了王阳明,知与守的关系就演化为知与行的关系。老子宣说知守合一,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二者有相同的一面,即必须合一,不得偏修。佛教说空观,但又怕堕入空观,于是倡导中道。龙树菩萨的《中论》阐述八不中道甚深妙理,对理解老子此章的三知三守非常契合。不然无法理解老子精义。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1)

老子的中道思想是极其明显的,此章更为明显,是中道学说的集中宣讲。三知三守就是三次宣讲中道甚深妙理,令人赞叹再三。禅宗大德对有说空,对空说有,空有不二,是为中道。老子对雌说雄,对雄说雌,雌雄不二。雌雄不二则强弱不二,刚柔不二,世出世间法无不尽说。

禅宗对有者说空,无有挂碍;对空者说有,戒断灭空。老子对雄者说雌,得雄不离雌;对雌者说雄,得雌雄玄同。对强者说弱,戒兵强则灭。对弱者说强,君子以自强不息。以道观之,天下无恒强者,无恒弱者。知强者不弱矣,守弱者必强矣。强而守柔者其恒强乎!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2)

经文: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溪是归流,故曰不离。常德一词出现了。德是《道德经》的二大主旨,第20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4章再次出现德的身影,而且同样是道德同现。此章出现常德,没有与道同现。从德到常德,从道德同现到常德独现,这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道经》部分德出现在四章中,《德经》部分德出现在五章中。《道德经》中道的含义几乎是不变的,“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25C),但德的含义在发生细微的变化,以适应德的具体化。

道是形而上的,德却是具体化的,进入每一个生命体中,可以清晰的呈现出来。德者,得道之一分。万物、生命体都得道之一分,这是道生之。万物、生命体得一分而止,依此一分之德而生长,这是德蓄之。道生之,德蓄之(10C、51C),道为体,德为用。儒家学说是德为体,仁义为用(38C)。这是老子学说和儒家学说的差异。体用也是主次,或根与树的关系。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3)

“常”原文是“恒”,与《易经·恒卦》有内在联系。风雷恒,上巽下震,上下皆大动之象。暗示宇宙人生是处于大动之象中,用大动之象来表达恒,这是非常的智慧。圣人似乎是说,恒就在动中,恒是动中静,有生命力的静,生生不息之象为恒。

恒,相动而体常静。因此,离动则无恒,离恒则无动。常德能够应对宇宙人间的惊涛赅浪,宇宙是在大动中寻找它的归宿,人生是在大动中寻找自己的归宿。这个归宿就是恒,就是常德。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4)

恒与德在恒卦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恒卦:“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男子要出去闯荡,因为有妇人在守家。如果没有妇人在守家(育子奉养双亲),则男子就不是闯荡,而是流浪了。经文“知其雄,守其雌”与《易经·恒卦》有关系吗?有,十分明显。知雄、守雌、归流、恒德(常德)、婴儿,这个五个概念是老子的意识流“妇人吉”,这就是要守其雌。

“夫子凶”,男子“知雄守雄”,这是必死凶象。相反男人需要闯荡,男人代替妇人守家,则必一事无成。男子弃雄守雌也是凶象。男人没有妇人有耐心,没有妇人的奉献精神,有时会偏离德的标准。从恒卦看,妇人比男人有恒心,所以男人只有守其雌,不然即使有所得,最后也是两手空空。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5)

圣人对人性的理解是超越世人的。第39章宣讲得一,对比知雄守雌的经文,就知道这就是得一。知雄是半途而废(得半),守雌是半途而废(得半),知雄守雌才是得一(得全体)。“伴”由“半”而来,伴就是把自己看成一半,需要寻找另一半(伴侣)。雄雌是合象,黑白是合象,荣辱是合象。世人把雄雌、白黑、荣辱视为二,圣人则视为无二无别。所以,知雄守雌才是常德。学人知道此段经文的含义,决不会走向人格上的羸弱和阴柔,而会锻炼出光明磊落,智慧不凡,固守常德的君子。

经文:复归于婴儿。婴儿比喻天真。光明磊落,智慧不凡,固守常德的君子是不失其天真性的。如果失去了天真,那人性已经不复存在了。知雄守雌,结果就是婴儿。家庭有婴儿,血脉存焉,血脉长存是大丈夫的事业。老子虽很少讲血脉,但“子孙以祭祀不辍”一句透露了老子的谜底。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6)

第二段经文: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第一段经文采用了发散性的解读,但老子的深思维本身就是发散性的,宇宙一体,不是发散性的深思维就不能理解。

经文: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是三知三守的第二层。白喻阳光,白天,黑喻黑暗,夜晚。黑白交替,就是白天夜晚交替,昼夜循环,生生不息,归于无极。“为天下式”,昼夜循环,生生不息,这就是不变的法则。此章经文与上章经文关系极大,释德清已经看出来了。

三知三守就是圣人常善救人的妙法,前人没有从这个角度读此章,就会逐字逐句的文字化解读,完全背离老子的原意。老子提出三知三守是很不寻常的。有知无守非正道,有守无知非正道,有知有守才是正道,正道就是济世救人的妙道。知与守的关系是老子第一次开示,既转化了守柔与羸弱的困惑,又转化了强者灭的困惑。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7)

知白守黑的密意是什么?佛法中有救度四法,爱语,同行就是其中二法。为了度化众生,就要对众生说好听的话,让众生生起欢喜心。还要与众生同行,众生作什么,菩萨也作什么。菩萨不与众生一起同行,就没有机会交流,更不可能度化众生。圣人有玄同力,玄同力含有度化力,最终让众生玄同,转化成为善人,善人进一步修行则转化为圣人。

所以圣人处雌,让众生处雄;圣人处黑,让众生处白;圣人处辱,让众生处荣。世人不愿意守雌,那圣人就来守雌;世人不愿守黑,圣人就来守黑,世人不愿守辱,圣人就来守辱。这样世人就高兴了,这样的菩萨,这样的圣人很好。圣人以无己之心入浊世,即使处于雌、黑、辱三贱位,一点都不受影响。圣人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度化众生,让不善人成为善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不愿守雌、守黑、受辱,那怎么成为不善人之师呢?不善人会说:这哪里是善人啊,还不如我呢!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8)

再说,不善人真是不善人吗?不善人也可以是圣人化现,出现在你眼前,前来成就你啊。佛教说菩萨一眼望去都是菩萨,众生一眼望去都是众生。张良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把鞋扔到桥下,要张良去把鞋子捡起来。

张良看到是位老者,就去把鞋子捡回来。老者还把脚一伸,要张良把鞋子给老者穿上。张良有点不高兴,但还是恭恭敬敬的给老子穿上鞋子。后来老者觉得张良是个有品格的人,就传给他兵书,后来张良成为汉朝开国元勋。张良的后人开创了中国本土的道教,世世代代传到今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如果当年把老者看成是个不善人,那结果就不是这样。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19)

经文:为天下式。王弼注:“式,模则也。”就是古代冶炼的模范,作为标准。第65章说:“能知楷式,是为玄德”。二个式意义相同。圣人让世人处于白色,自己处于黑色。白色有高洁义,黑色有染污义。美名都归世人,污名都归自己。

圣人济世救人的原则就是如此,从不违反。自古以来,普天之下,圣人都是如此。圣人不是不喜欢高洁,而是不愿与世人争。圣人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世人没有这个能力,不能承受污名。

经文:为天下式,常德不忒。王弼注:“忒,差也。”修常德不相违,常德是天下法则。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0)

经文:复归于无极。无极的概念必须深挖,老子要把我们带往何方?河上公注:“德不差忒,则长生久寿,归身于无穷极也。”常德修到第二层,永不相违,则可长生久寿,没有终点。王弼注:“不可穷也。”修行人与德同在,不可终穷。常德不忒,慧命不会终结,无有穷期。太极和无极是后世道家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道德经》中没有出现太极,但这里出现了无极。

道家常说太极而无极,从认识论说,世人先认识万物,万物所归就是太极,现在物理学称为“奇点”,也就是极点,一个奇异点。前面的规则完全失效,后面的规则从头再来,逻辑在此中断。生命产生于父母的神圣结合,这个点就是奇点,是产生逻辑的那一点。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异点,这就是命(轨迹设计)。老子的无极,似乎意味着修道可以穿越生命的二个奇异点,来去自由。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1)

但老子的宇宙观是十分奇特的,世人难以理解。人站在大地上,就产生“正”的概念。释迦摩尼举起手臂问阿南:我的手臂是正是倒?阿南回答:世人认为是倒(顺下为正),我不知道是正是倒。阿南有些害怕,不敢回答举起的手臂是正是倒,因为阿南觉得是正是倒与参照系有关。

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C),老子早就知道宇宙没有绝对的参照系,任何判断都是以自己的参照系作出的,没有绝对性,只有相对性。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否定了世人的认识的绝对性。物理现象是如此,价值判断也是如此。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2)

绝对性时代被爱因斯坦颠覆了,世人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失去了,我们还可以一起共同生活吗?现在原来的绝对性被颠覆了,世人心中在寻找新的绝对性,这就是爱因斯坦之后的世界心理。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家宣称宇宙的主要真理已经被发现完毕,今后的物理学家只能干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二十世纪初发现了x射线等几件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事件,很有情怀的物学家无法接受,甚至希望自己早点死去,不愿生活在这个无序的世界里。

相对论终于把世人的绝对性的最后一点希望也摧毁了。“正”的概念如此、“极”的概念也是如此。正的概念暗示一个有序的世界(方位),极的概念同样暗示一个有序的世界。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五十八章),好像在吟咏古代的情歌,心情很不错。但多少世人因此彻夜难眠!尤其那些做着万世一系大梦的君王。老子说出了世人最不愿听,但又是最大的真话。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3)

老子继续说:“其无正”(同上),这个世界本来没有秩序。谁也不能建立一个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不利的秩序。我们愿意生活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吗?太极代表的是个有序的世界,而无极代表的是一个无序的世界。老子没有研究有序的世界,就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无序的世界,这未免太残酷了。

无极到底是什么含义?联系第58章,觉得老子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深意。这个极是单极的意思,就是没有一个单极秩序,而是有一个圆极的概念无极是否认单极秩序,今天人们对单极世界很恐惧,老子早就恐惧了。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4)

佛教有“但中”和“圆中”的概念。中就是圆心,圆心是圆的极,古希腊人把地球作为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天体轮》推翻了地球中心说,引起极大震动。但世人心中总是有一个极,这个极是虚拟的,但世人就是这样思维的,这个就是“但中”,此时此刻的中,小范围的中,确定的中,即俗谛的中,幻觉的中。真谛中的在哪里?“圆中”,无处不在的中,无处不是中。老子的“无极”与“圆中”有关系吗?身体的细胞很像是“园中”,生命体有几十亿细胞,没有一个细胞是中,少掉那个细胞都没有问题。

如果生命体中有一个细胞是中(极),即细胞王,那这个生命体是最脆弱的,一秒钟都活不到。生命体能够存在几十年,能够不断延续,就是没有中(极)。人体是否依据“圆中”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呢?正是。在有限的空间有个确定的中,在无限的空间里无处不是中,这个中就是“无极”。庄子说越之南燕之北为天下的中,就是无处不是中。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5)

“但中”就是太极,“园中”就是无极。《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口诀很重要,太极概念不胫而走。《道德经》没有出现“太极”不是偶然的,而是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见到的真相。这样也可以解释后文“得一”这个概念。老子的一是二元混一,不是单一,不是单极,不是太极。老子不谈太极而谈无极,很多研究家接受不了,就认为这段文字是后人簒入的,而且振振有词,很多学人都相信他们了。

易鼎顺说:“按此章有后人簒入之语,非尽老子原文”。(高明《帛书老子校注》372页引)帛书甲乙二本均有此段文字,“无极”二字赫然在目。老子的宇宙模型不是但中(太极)式的,而是圆中(无极)式的,身体与宇宙都是如此。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6)

探讨了老子的宇宙模型,就知道经文“复归于无极”的含义。知其白,守其黑。本来没有白和黑,那是世人的眼珠和光线和合的产物,顺应世人,让世人得白,圣人守黑。是为楷式,这就是真相。只要世人高兴,就恒顺世人。坚守楷式,就得到常德。得到常德,就无处不是中,无处不是正,无处不是极。这就是“复归于无极”,圣人随遇而安就是这个道理。谁能够知道修道士的心啊?“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圣人守雌、黑、辱三贱位,还是那么坦然,原来如此。

但老子知道,圣人守三贱位,世人就开心了,就与圣人走到一起了,对圣人表示敬意,愿意成为善人。恶人开始生起一颗善心了,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因为知道自己心中原来的三贵位都是“其无正”,是幻觉,知幻即离。这个道理原来不懂,现在懂了。老子对那些高位者再念一句咒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高位者也忐忑不安起来,在享受人间荣华富贵之后,也替自己的身后事不寒而栗。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7)

第三段经文: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是三知三守的第三层。前二层与世人关系还不密切,这层与世人关系很密切。世人每一天都在追求荣誉和高位,避免受辱和低位,为此奋斗了一辈子。老子前面劝告世人要守雌黑贱位,这是圣人的修行。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荣辱是世人最在意的,圣人还是放弃荣耀,守住辱位。圣人只要世人高兴。世人看来荣辱是真实的,圣人看来荣辱是虚幻的。

“谷”是含藏义,代表虚空的深谷。溪是归流义,二者不同。归流、不违、含藏,德已经走到第三步,常德圆满。老子宣说常德,一步一步,非常清晰。第一步复归于婴儿,第二步复归于无极,第三步复归于朴。婴儿是常德始生,无极是常德无处不在,第三步是常德返朴归真。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8)

反者道之动,常德跟随道的步伐。道步德亦步,道趣德亦趣,道反德亦反。归于婴儿、无极还是化城,“复归于朴”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修行者开启常德的慢慢修行路,运行至此,成为全德之人,心量遍及虚空法界,能藏宇宙万物一切法。三德九品运行至此,恶人逆转为善人,善人转凡成圣,万德具足。

第四段经文: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此段注释家分歧很大。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白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以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意思是说真朴已散,成为万物之器,于是圣人为之立官长来管理,以善人为师,不善人为资,最后移风易俗,天下太平。

释德清注:“以虚而能应物,故朴散则为器。圣人以此应运出世,---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弃物,故曰大制不割。”这么长的一段经文,最后的结论就是“大制不割”,但对“大制不割”的理解很不相同。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29)

朴是纯朴性代表人的圆满法性,这是世人最宝贵,这是道赐予的第一礼物,如果世人失去了纯朴性就失去了天赐礼物。此章三知三守三归就是要恢复失去的纯朴性,常德与纯朴性是不可分割的。老子不愿看到纯朴性的丧失,这一点十分明显。纯朴性的丧失就是圆满法性的丧失,这绝对不可以。朴散代表纯朴性的丧失,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0)

器与道对应,即形而下者为之器是纯朴性丧失以后的碎片。朴好比一只景德镇艺术品,器就是艺术品被打碎后的碎片。最好不要打破,已经打破了怎么办?那是否成为弃物?老子说“圣人用之以为官长”,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前章),圣人是不会抛弃碎片的,会废物利用。

那么“官长”就是废物利用,是圣人的慈悲,不然就真的成为弃物了。这样就理解前章“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含义了。老子的真实用意是官长只是珍贵的艺术品打碎以后的碎片而已,因为圣人的慈悲才用以为“官长”。世间官长应该体会圣人的慈悲,是救物的行为,给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罢了。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大器不割”。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1)

老子这里很幽默。世间官长以为自己是地灵人杰,以为自己是超人,无与伦比,高高在上,所以盛气凌人。实际上是朴散以后的碎片,是天之弃物。这本来就是一场悲剧。圣人发悲悯之心,让他成为官长,如同看见街头一个乞丐,因为同情他才让他成为一个门卫。但这个乞丐一旦成为某大公司的门卫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看成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齐国晏子有个马车夫,趾高气昂。他夫人看到这个情形就要求离婚,马车夫感到很奇怪。夫人就说:晏子个子虽矮却闻名天下,看上去还非常谦逊。你人高马大,只能给晏子当车夫,但你看上去却趾高气昂。作为你的妻子我丢不起这脸。老子知道,人间官长是朴散的弃物,是圣人的大悲心才出手救他,给了他一个“马车夫”的位置,应该戴罪立功,感恩不尽才是。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2)

第四段经文的朴、散、器、圣人、用之、官长必须逐字体会,并与前章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连接起来理解,才能贯通。第三段就是回归纯朴性,这是最宝贵的。修行人把纯朴性看成道所赐的最珍贵的礼物,所以万万不能丢失。好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要好好保护,不能打碎。万一失手打碎,就是“散”,这是极不情愿的,“散”字体现了这种极不情愿。器对朴(喻道)而言,朴是艺术品,器是碎片。与朴相比,器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下贱之物。

圣人是济世救人的主体。用之,不得已而用之。艺术品已经打碎了,满地都是碎片,就是前章所说的弃物。用之即弃物用之,是圣人的慈悲心,含有废物利用的意思官长是指上至天子君王,下至乡长亭长的大大小小的一切人间职守,这是老子说法之妙。官长,在圣人眼里就是废物利用,圣人可怜他这个废物,他却以为自己是个超人。这就是巨大的反差。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3)

“大器不割”是结论大器是指是指人的纯朴性,是圆满法性,不能受到破坏。“天地之间,其有橐龠乎?”(五章)宇宙是个大熔炉,道是大匠,化生万物。万物虽殊,纯朴性是最珍贵的,纯朴性受到损坏,就是人格上的残疾人。圣人如果没有悲悯心,碎片那就会被扔到垃圾堆里。

圣人有济世救人的大悲情怀,不会抛弃任何一片弃物,垃圾也会妥善利用,所以弃物才有幸运成为官长。不割,人格纯朴性来源于道,绝对不能损坏,一点也不行。修道士深懂此理,因此不会用道赐予的人格纯朴性来交换人间的君王之位。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4)

音乐家贝多芬一次由二位国王左右陪同接见社会名流,一位国王说:“今天你能够在二位国王之中,是多么荣耀啊。”贝多芬回答说:“二位国王能够在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身边,那该多么荣耀啊!”二位国王面面相觑。纯朴性是大器,官长是小器,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大器不割”。

这段论证逻辑很复杂,但每一个字认真解读后,意义十分清楚。这里老子没有赞美器和官长,大制不割不是“完善政治不可分割”,而是人格的纯朴性不可损坏(分割),不会用来交换人间的官长(君位)。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5)

经文没有争议,但注释有极大争议。主要的注释家都认为老子是讲圣人提拔所散之器(人君)为官长,“大制不割”是治理国家不可割截。好像官长是圣人提拔上来,即圣人挑选出来治理国家。这与老子的原意正好相反。老子的原意是圣人怀有悲悯之心,看见此类人纯朴性已经遭到破坏,好像男性受到宫刑,已经残缺不全一样,即使如此圣人依然出手拯救,给予一个官长的职务以谋生。

老子论述人间官长是怎么来的,是“大道废”的产物,不是有什么高贵神圣血统。朴如果不散,就不会沦落为器,男性不阉割不会成为宦者。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道的真体(朴)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剩下的渣滓可以用来治理天下。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6)

人间帝王的事业不过是圣人的业余之事。庄子记载了尧要让位给许由,许由坚决不干。舜让位与善卷,善卷说:“余立于宇宙之中”,夏天穿凉爽的葛絺,冬天穿保暖的皮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太阳出来我出门劳动,太阳下山我回家休息。我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心满意足。天下给我有什么用啊?于是全家老小逃入深山,不知所终。

为了逃避王位,甚至还有跳河自杀的。古人气节很高,伯夷叔齐为了逃避王位而宁愿饿死首阳山,这是古代大家公认的。自食其力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即使富人也希望子孙自食其力,不能啃老。

道德经二十四章注解,道德经二十八章精解及译文(37)

把“官长”看成是圣人的提拔那是错会了老子。“散”是破碎义,“器”和“官长”都是蔑称,不是褒称。

散文诗意译文:

修行者啊!世间的智者啊!

我来宣说远古证悟者的稀有常德教法。

你们已经通达雄性的力量,

但你们甘愿持守雌性的本位,

如同像溪流一样,

天下众流自然归向。

天下众流自然归向,

常德就不会离开你们的内心,

你们能够恢复婴儿的柔性和无分别心。

你们已经通达白色的力量,

但你们甘愿持守黑色的本位,

白色代表白天、阳光、分别心,

那正是世人追逐的目标。

黑色代表夜晚、暗昧、无分别心,

世人唯恐避之不及,

修行者总是满足世人的愿望,

安住于与世无争的清净境界,

修行者以无分别心玄照宇宙万法,

不知道是牛也不知道是马,

牛和马和宇宙万法都是道所化生,

无二无别,

如此甚深境界,

成为天下第一法则。

成为天下第一法则,

常德不会抛弃你们,

你们的生命将没有穷极,

无处不在,

与虚空同体。

你们已经通达荣耀的力量,

你们甘愿忍辱负重,

因为你们已经证得无我的妙法。

你们像虚空法界一样,

能够含藏宇宙万物一切法。

能够含藏宇宙万物一切法,

你们的常德已经圆满,

你们本具的纯朴性得以修复,

这是你们的圆满法性,

无比珍贵,

满世界的宝物都不足相比秋毫。

当劫运来临的时候,

你们的圆满法性将化为碎片,

如同美丽的瓷器掉在地上,

这些碎片被称为“器”,

如此美好的圆满法性顿时破碎,

这多么令人悲伤。

现在你们已经成为废物,

一文不值,被人抛弃。

你们知道护持圆满法性的无比重要,

任何世间法的成功都不能相比万一。

圣人在大定中观照一切,

生起无比的慈悲心,

给你们安排一个官长的位置,

好戴罪立功,

好好修行。

你们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天赋才能,

显出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丑态。

所以圣人的教法是“大器不割”,

纯朴的圆满法性不能分割,

如同瓷器不能掉在地上一样,

护持你们纯朴的圆满法性吧!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