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让大家根据“学习”这个词语发散下思维,再写出一些和它有关的词语出来,我估计一定少不了“教育”这个词。
关于教育的基本定义,百度是这么说的:“……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引导着思想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为目的的,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和这个词真的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太大。
跟大家举个例子。
儿子在一岁多的时候,我带他回姥姥家住了段时间。每次吃饭的时候,儿子都慌着去扒碗。跟他说啥都不好使。当妈妈的都应该有这经历的。在“教育”多次无效后,有一天晚上,热粥刚端上桌,儿子又急着往上趴,他舅舅一边说着“烫手”,一边拿起他的小手,轻轻碰了一下碗边。儿子被烫了下,立刻就缩回了手。从那次后,儿子再不敢去扒碗了,拿着他的手都使劲往后缩。
以一岁多孩子的生活经验,他不会明白大人说的“烫”是什么意思。而当他用手体会到了高温烧灼的感觉后,我们再告诉他,这就是“烫”,这样,孩子才真正有了对“烫”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他是靠触摸产生了感觉,而成年人只是起了一个引领的作用,在孩子产生的感觉上告诉他相应的概念,完成了孩子学习的过程。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她认为孩子都具有“吸收性心智”,孩子的教育是自我完成的,是通过感觉发展和创造自己的。也就是说孩子们是通过感觉来学习认知世界的。
大家都知道海伦·凯勒吧。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讲述了她利用感觉开启世界的一件事。海伦是不幸的,上帝拿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而海伦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善良耐心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第一次教海伦的时候,拿着她的手放在打开的水笼头下,并同时在她另一只手上书写“水”的单词。海伦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感觉,联系老师的书写,认识了什么是“水”,并进而认识了整个世界。
所以,关于教育,蒙特梭利便有了新的定义:“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学生什么东西,教育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
我们一致认为,孩子是被教育才会成长的,而实际情况却是孩子们借助不同的感觉,将需要学习的对象内化到自己的身体里,完成学习和对世界的认知。尤其是在孩子们的前六年,他们把全部的生命都凝聚在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上,而这些感觉产生的过程,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替代完成的。
我们总误以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孩子天生具备的“吸收性心智”使他们拥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动机与活力想去了解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对到来的“未知”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精神。因此,身为父母就应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去做他所感兴趣的事。让孩子不断的在探索中丰富自己的感觉,再通过成人的引导,自己整合内化,使心智得以提升,生命得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