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家长都想培养出天才儿童,恨不得从出生起就教孩子认字数数,因为这样孩子上学后成绩就会好了,但我们忘记了,学习首先是硬件基础准备好,也就是身体和头脑准备好,身体和头脑没有准备好,即使你找到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不好的。

如何引导学龄前儿童学习 学龄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三件事(1)

学龄前比学习更重要的三件事:

▍准备好。

准备的工作包括两个部分,身体和头脑,身体准备好了主要是指孩子学习和做事时的姿态,是否坐姿端正;头脑准备好,是指孩子是否积极的参与活动,遇到困难是否会积极思考或者寻求帮助,是否可以听从或者遵守游戏指令。

正确的坐姿需要爸爸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培养,比如吃饭时要让孩子坐在餐椅上,一周岁以后给他买一套小桌椅,每天安排一些游戏在小桌子上进行,一开始可能会坐没坐相或者坐一会儿就不配合了,也没有关系,在他愿意做的时候,我们要提醒他,脚要放在哪里?放在地上了吗?手在哪里?身体在哪?做笔直了吗?准备好,我们要工作啦。

一段时间后,孩子坐姿就会好了,随着坐姿好了,孩子专注力提高,从而就可以坐定并且专心,两周岁以后可以引入一个五个手指的游戏,当孩子坐在桌子前准备游戏前。就可以伸出一个手掌,然后每个手指代表一个检查的方面,这五个方面指我的身体坐直了吗?我的眼睛再看吗?我的耳朵在听吗?我的嘴巴闭上了吗?脑袋在思考了吗?

这五步就是把准备细化了,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懵懵懂懂的,有时也不会完全的遵守我们的指令,但我们坚持做一段时间孩子慢慢就明白了,从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能够指望散养了六年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一下子就自控了,所以这些都需要我们点点滴滴来培养的,那准备好了,不仅仅是姿势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孩子专注力和自控力的萌芽。

如何引导学龄前儿童学习 学龄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三件事(2)

▍教会孩子负责。

有不少的孩子上学后没有人督促就不做作业,还赖床,上学总是迟到,上课不专心听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明白自己要对自己负责,长此以来他的起居生活都是父母安排的,吃饭要追着喂,家务劳动一点不做,玩具乱扔,家长跟着收拾,从小到大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需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然这种行为模式就会一直伴随着孩子到上学。

当年追着喂饭的妈妈就变成了盯着写作业的妈妈,与此同时,进入恶性循环,家长越帮忙孩子越认为我不做也没有关系,反正家里有人帮我,我犯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因此在学龄前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负责。

比如孩子弄的一屋子都是玩具,不用碎碎念,但是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玩具,不玩了需要归位,也许带着孩子一起收拾会很慢,只有这些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够对玩具负责

再比如让孩子参与日常的家务劳动,因为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我们作为家庭一份子,每个人都有责任付出,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所有这些事都是小事,但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只有一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今后才能对学习有自发性,因为他会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也不是老师的。

如何引导学龄前儿童学习 学龄前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三件事(3)

▍学会帮助孩子。

从个人逐步向社会人过度,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四加二加一的模式,很多的孩子在家里是最大的,随意使唤爷爷奶奶做事,而且根本不说谢谢,自己喜欢吃的菜盯着吃,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的,不开心就发脾气,也许在亲妈的眼里很可爱,这些可爱一旦到了社会就是不可爱,严格的说就是没教养。

幼儿园也好,小学也好,这是孩子第一次真实的接触社会,在那里需要明白,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需要轮流玩,上厕所学会排队等待,学会说你好、请、谢谢、对不起,谢谢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确实孩子进入社会的基础,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学校,甚至成人后还是心理的巨婴,而且社会是没有人会像父母这样包容的,这些巨婴就会出现无法融入的情况。

人是社会人,不合群的孩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们的学习表现,然而这些过度不是突然发生的,与其到了幼儿园开始教孩子,不如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动物,尊重环境,教育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我们要把教育孩子的过程看做连续的坐标轴,而不是几个分散的点,好像每到这个点就完成了任务,家庭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是一步一步互相作用影响的,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独立有担当的个体,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孩子独立又有担当时,成绩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产物。

我是@初初初遇见 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关注我,一起做智慧父母!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