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贴标签”,几乎人人都能感同身受,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标签的力量有多大。就在最近霸屏的纪录片《零零后》再度引爆全网教育话题。两个性格迥异、却经历着同样命运的孩子,柔柔和池亦洋可谓是标签的受害者,更是撕掉标签的成功者。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得到启蒙阶段幼儿园园长大李老师的智慧引导外,更重要的是源自父母为他们撕掉标签的决心。今天小编就通过纪录片《零零后》跟各位爸妈好好聊聊这个标签问题。

标签的力量足以改变命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贴标签和被贴标签中度过人生的。所谓的贴标签就是将一种富有含义的词语冠给一个特指的人,使大家对他产生一定的刻板印象,即一说起这个人就马上会联想到那个词。

就像《零零后》里的池亦洋和柔柔,他们两个被人们称为魔童哪吒和另类公主,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他们都是很多人眼中的“坏小孩、笨孩子”。在他们人生的前十五年,被各种恶意标签加身,遭到各种嫌弃与嘲笑。很多人们似乎从他们身上发现不了一点优点,认为他们的一生都会是黯淡无光的。

而就在那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父母始终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给他们贴上“无可救药、废物”的标签,并且还以终为始、不指责、不嘲讽,想尽办法帮助他们,指引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之处,并鼓励其坚持,这才有了池亦洋小小年纪入选国家队,柔柔以全A 的成绩收到10个大学的offer。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1)

父母给的标签,影响更大

但还有很多孩子没有柔柔和池亦洋那样幸运,甚至有时最先给他们贴上标签的正是他们最亲爱的父母。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不过即使是以爱为前提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2)

小编记得看过这样的一个真人真事,一个癫痫小发作的男孩从小妈妈就告诉他,你是特殊的,你有癫痫,你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危险的事你不能做。这位妈妈也是爱子情深,什么危险的事都不让孩子去做,甚至就连骑自行车、滑冰都不许,就担心万一癫痫突然发作出现安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位妈妈也是将儿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凡事都亲力亲为。

结果等到男孩长大后,性格唯唯诺诺,什么事都需要依靠他妈妈,结婚后依然要指望他妈妈,遇到问题都是责备别人,自己从来不敢担当,甚至就连切菜都会担心万一癫痫发作切到手。俨然就成了一个“妈宝男”。

其实这样的结果更多的是源自妈妈的教育,她从小就给孩子贴上了“弱势群体,需要另眼相看”的标签。在这样的标签作用下,孩子变得缺少男儿气概,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标签效应”。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3)

标签与行为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这就是著名的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4)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被我们认定的“标签”特性就具有心理引导作用,使其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反过来,这种发展的结果又强化了人们对这个“标签”的认知,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他果然就是这样”[1]。

标签是好是坏都不能贴

很多家长受到当下鼓励教育的影响,认为给孩子贴善意的标签会促进孩子的成长。但实则不然。儿童是在不断生长的,他们本身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一个从不被允许跌倒的人如何懂得在哪里爬起?

孩子们是在不断探索世界、获得经验中成长的,是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不断成熟的,儿童正确的自我认知也是在不断与社会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5)

如果过早地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对孩子的影响都会很大。善意的好的标签(聪明、懂事、神童等)会使孩子为了维持自己现有的光环而拒绝试错,成为自满,缺乏勇气、刚愎自用的自大狂;而恶意的坏的标签(蠢笨、懒惰、任性等)会使孩子破罐子破摔,成为不被大家认可的、反社会的不良少年。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6)

年龄越小的儿童,越依从于权威或亲近的人的评价,一旦被贴上标签,儿童就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这一“标签”,按照标签所暗示的行为模式行事。不论是“善意的”标签激励,还是“恶意的”标签隔离,都不利于儿童健康地成长[2]。

小孩平常能用多动贴吗(STOP别再给孩贴标签)(7)

所以家长们,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只有没有任何评价的,就事论事的,尊重孩子个人意志的指导,才是最适合孩子成长需要的方式。孩子的幸福成长就是从你们为他撕掉标签的那一刻正式开始。

想了解更多资讯还可搜索关注DrWeek医周刊。

参考文献:

[1] 程碧卉.不要给孩子“贴标签”[J].当代学前教育,2015(03):1.

[2] 陶金玲. 千万别给孩子贴“标签”[N]. 中国教育报,2013-01-20(003).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