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标扩面,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同时,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吹响了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久战的号角。
在同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正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机械正在农田里进行作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首要任务。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魏后凯强调,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吃饭问题,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坚决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立足国内端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十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接近6.83亿吨,接近1.37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除了产能提升以外,我国农产品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约12786.19万公顷,较上一年的13490万公顷略有下降
魏后凯表示,从粮食需求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消费需求将更加多样化,绿色安全、营养健康、多品种、高品质将成为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将更为繁重。
对此,魏后凯认为,要实行分层次的粮食安全战略,在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依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链式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布局优化,并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调剂品种缺口,保障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供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此外,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在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同时,我国还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脱贫地区发展能力也明显增强,每个脱贫县都打造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主导产业,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如今,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33项过渡期衔接政策出台实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继续倾斜支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最关心的一件大事。
谈及下一步如何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要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在劳务输出解决了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的情况下,现在的贫困人口大多数是老年贫困所引发的贫困,所以要继续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
张翼进一步阐述,这个“托底”一方面是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群的托底,因为在绝对贫困消除后,还有3000多万人靠低保来脱贫,所以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低保制度;另一方面是对养老服务相关配套设施的托底,因为城市里的养老设施比较齐全,农村的养老设施、养老资源相对比较薄弱,要通过社会政策托底来解决这种不平衡问题。
其次,在解决农村最重大的发展问题即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仍然要致力于解决好本地兼业农民的就业问题,比如在县域范围内扶持一些能够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产业。
张翼表示,农村产业兴旺程度决定了农民非农收入的高低,而农产品价格的稳定程度决定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对农民务农收入的保障程度。“因此,也需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变化来生产农产品,从而保证农民在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中收入也能够趋于稳定。”
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接近1.9万元/年,较2012年增长125.66%
另外,要考虑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来配置政策。经济增长能够在总体上拉动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长,因此在保障经济增速的前提下,要在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方面形成有效的机制。
张翼表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仅体现在农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也体现在农民养老保险同样低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因此,缩小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差距,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老年农民摆脱贫困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制定了一批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实施了一批纵深突破的改革试点,出台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改革举措,推动“三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魏后凯表示,过去10年间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效。
首先是在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可以说是一个政策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体制改革问题。”魏后凯说,2012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并推动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的脱钩,也就是价补分离。
“现在我们更强调对生产者包括前些年对农业的一些补贴政策进行整合,主要强调怎么来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加强调绿色生态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魏后凯说,实际上核心就是根据新的形势需要来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其次,土地制度改革方面也在稳步推进。初步确立了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同时明确了稳定承包关系,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
“我们加快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重点就是清产核资,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摸清了。同时在全国人大授权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块地’的改革,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铺路。”
再次,“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迈的步伐更大。”魏后凯说,目前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正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实际上在农村做了大量增加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福祉的民生改革。
另外,在部门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魏后凯举例说,“比如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当初是在山东、湖北、浙江、广东4个省搞试点,国务院委托我们对试点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后来在全国推开。”
“总的来说,农村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魏后凯说,当然,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些年我们主要都在搞试点。”
魏后凯说,在“十四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必须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强化相关改革的配套协调,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改革试点经验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农村改革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开。这是因为,只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才能极大地释放农村改革的红利,全面激活农村要素、主体和市场,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产业兴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经济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殷浩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兴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经济基础。发展产业一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需求。
在前期脱贫攻坚阶段,各地把培育产业作为主要出路,已初步构建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内的乡村产业体系,并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覆盖了98.9%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使产业扶贫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的扶贫措施。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明确主攻方向,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重心向县城、中心镇和物流节点下沉,加快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累计建成15.6万座初加工设施、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0.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
二是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建设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景点,推介了1000多条精品线路,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让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是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让农村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殷浩栋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产业振兴不仅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而且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的长效举措。从现实需求来看,稳定脱贫人口的收入,需要确保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需深挖农业和农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让农民深度融入现代产业链价值链。
“目前,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些短板,而且外部环境和市场风险也给产业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殷浩栋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来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和经验效益,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支撑。
同时,产业振兴还需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户的参与度,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的同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产业振兴必须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殷浩栋说,政府应该适度退出产业选择、生产经营等环节中的行政干预,重在做好协调保障服务工作,努力破除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金融支持不足、土地利用受限、人才缺乏等制约因素,应充分调动和激活市场主体的作用,按市场原则经营乡村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产业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