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 党立倩 万芊)今年,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成立四十周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土整治的大背景下,1981年5月,在时任中共中央关怀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发起成立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2006年经民政部批准改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年历程。四十年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在于光远、杜润生、王先进、张怀西、柳忠勤五届理事会五位理事长领导下,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潮流,风雨兼程,创新发展,普写了一曲曲精彩乐章。

  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四十生日,《今日国土》杂志即将创刊二十周年之际,本刊“权威访谈”特别专访本会理事长兼党委书记、本刊社长兼总编辑柳忠勤同志,请他抒意畅谈学会历程,诗意人生。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兼党委书记、《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柳忠勤

  记者:今年是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记得中国科协领导同志曾经评价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是“最有活力的学会”、“最有特点的学会”,请问,您怎么看待学会四十年的发展?怎么看待上级机关领导同志这样的评价?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

▲柳忠勤(左)接受记者专访

  柳忠勤:作为学会第五届理事会负责人,回顾四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听到中国科协领导同志的表扬和肯定,我真的是感慨万端。客观地说,学会四十年可以用“顺应潮流,创新发展,风雨兼程,顶天立地,不断攀登”这20个字来概括,核心就是四个字: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人,尤其是领路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都是创新思维极强的大家、名家,他们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都曾泼下浓墨重彩。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3)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首任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左)受命带队考察西北5省区。图为1984年在青海考察时与当地有关领导同志合影。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4)

▲根据于光远先生生前愿望,2014年1月,先生夫人孟苏女士(左)把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纲手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任理事长于光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由他创办的国字头学会就有7家,其中隶属于中国科协的就有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未来学研究会4家。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人。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当年作为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受命组织起草的那篇被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邓小平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先生家里,应我的请求,孟苏阿姨把邓小平亲笔拟就的、已经发了黄的、三页纸的讲话提纲拿给我看,小平同志清秀的字迹跃然纸上。我从包里拿出一个双面塑料夹子递给阿姨,阿姨把三页纸装进去重新放回抽屉。于老仙逝后,孟苏阿姨把这份被小平同志家人确认为他们父亲遗留在民间的唯一的一份手稿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5)

▲杜润生终生心系农民。2008年至2010年,连续3年出席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联谊会,每次讲话都热情呼吁:我们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农民,都要为农民鼓与呼!图为杜润老(前左5)出席第二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联谊会。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6)

▲2012年7月29日,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张怀西(前排左5)考察低碳国土实验区黑龙江安达市。左1为学会常务理事、时任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梁言顺,前排左4为安达市委书记冯伟泉。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7)

▲1998年6月,杜润生(前左4)在北京香山主持论证会,把新设立的商丘市梁园区确定为“内陆商港”。前右1为时任梁园区区长江方众。

  第二任理事长杜润生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改革开放初期,杜老作为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参与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工作的所有决策。最为著名的就是他主持起草了1982年—1986年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从1982年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1983年放活农村工商业;到1984年疏通流通渠道,以竞争促发展;从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再到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等,这5个一号文件,可以说是中国的“三农”领域的奠基石。尤其是他的那句著名的“可以可以也可以”,科学解决了当年农村改革的纷争,保留了像南街村、华西村等一批不同形式的农村发展体制。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8)

▲1996年8月,中国国土资源开发促进会会长王先进、副会长孙鸿烈院士、秘书长柳忠勤等到上海市长兴岛考察。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9)

▲1995年10月9日,王先进会长(左1)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全国首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理论研讨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丙乾(中)以及曲格平、杨振怀、朱训、陈洲其、刘于鹤等国家和部委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0)

▲学会秘书长柳忠勤与台儿庄区长刘玉冰签署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共建协议。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一城四区”共建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第三任理事长王先进,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长。先进同志曾经创造了三项全国土地领域的“第一”:一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二是组织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土地法》;三是在1987年12月1日,主持推动深圳市公开拍卖了一宗面积8588平方米地块50年的使用权,敲响了新中国历史上土地拍卖“第一槌”,标志着中国现代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市场的诞生。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1)

▲2002年8月14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王先进(右4)率团赴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黑龙江省方正县考察。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2)

▲时任台儿庄区委书记陈兆同陪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原地矿部副部长陈洲其(前左1)率团考察台儿庄。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3)

▲2015年6月7日第九至十二届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学会第一副理事长江泽慧(右2)亲自主持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纲要评审会,会议从上午9点一直开到下午1点半,张怀西、周建、刘燕华、柳忠勤以及学会在16个部委和科研教学单位工作的常务理事、专家委员参加评审。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4)

▲2005年12月25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主持壶关论证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学会常务理事潘明才、苑广睿、叶贞琴(现任广东省委常委)、谢杨等参加论证。

  第四任理事长张怀西,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第一副主席。怀西副主席在资源环境领域有两大贡献:一是提案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资源列为基本国策;二是率团考察长江沿线,在全国首次提出湿地“地球之肾”概念,将湿地保护提升到了国家层面。

  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曾经做了许多轰轰烈烈、影响深远的“大事情”。其中具有全国意义和影响力的工作和活动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土整治的大背景下,于光远理事长率领著名科学家吴传钧等深入新疆、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古五省(区)进行国土资源调查,历时3年,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把西北五省(区)建成生态省的理念,并着眼国土整治的大战略开展了诸多工作,引导全国把目光关注的焦点投向西部地区,为日后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出台做出了显著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第二届理事会把关注焦点集中到一些内陆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发展建设上,对江苏淮北、广东阳江等地区进行了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与咨询论证活动。最具成效的是1993年6月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召开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论证会,聚集了杜润生、童大林、孙尚清、朱厚泽、董辅礽等100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省部级领导,会议针对海陵岛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等地理特点,提出阳江海陵岛的开发应以旅游业为先锋和桥梁,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阳江市政府采纳并作为发展战略全面推开。如今,阳江市海陵岛已经建设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拼资源、拼消耗现象严重,导致许多地区生态失衡,严重弱化甚至丧失可持续发展功能的现象,王先进理事长带领学会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联合首都十家媒体,组织清华、北大等首都十所大专院校开展暑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组织召开全国首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理论研讨会、全国首次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经验交流会、全国首次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为了回应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学会组织召开了中国怎样养好养活中国人战略研讨会。当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用2分钟的时间进行要闻播报;1998年,受全国人大环资委、教育部、团中央委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题词支持下,组织开展的为期三年全国中小学生保护资源活动,社会反响强烈。

  进入新世纪,在2001年学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主办了“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学会高级顾问、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学会理事长、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王先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江泽慧、陈洲其等共同商定: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县、县级市、县级区域为主要对象,在全国创建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当年6月28日,第一个“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在抗日名城山东台儿庄正式挂牌。我清楚记得,当时学会领导层关于牌子是叫实验区还是试验区有不同意见。那天我们在孙鸿烈院士家里讨论,孙院士说,咱们还是讲科学,实实在在做事,就叫实验区。

  孙院士一锤定音,在王先进、张怀西先后领导下,学会“一城四区”创建、共建工作拉开大幕:2001年,创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2010年,创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2014年,创建全国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2021年,创建“科创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14年,为推动全国的雾霾治理,创建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到目前为止,“一城四区”涵盖全国168个中小城市,影响人口9000多万。

  为把“一城四区”工作做到实处,学会成立五个专家委员会,分别由一位副部长级的领导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成立五个共建办公室,分别由一位副秘书长担任共建办公室主任;分别编制了“一城四区”共建发展纲要,学会还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和调研分析,为“一城四区”量身打造战略发展、政策支持、信息快递、经验交流、投资融资、宣传推动等十大服务平台,扎扎实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证共建工作有条不紊、优质高效地展开,受到了“一城四区”党委政府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2017年,学会为鹤壁实验区编制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入选中国科协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模式之智库规划咨询模式的首个典型案例。2018年10月,学会深呼吸小城共建办通过与地方小城共建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被中国科协选为案例在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受到了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同志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这里有两个故事让人感动:

  一是时任台儿庄区委书记陈兆同。2001年6月当年,陈洲其副理事长率团18人亲赴台儿庄,与台儿庄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全国第一份《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共建协议》。台儿庄地势低洼,地平面与微山湖湖底相同,10万多亩庄稼经常泡在泥里水里,严重影响老百姓生活。为了推动台儿庄涝洼地治理,学会推动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政策,连续三年拨款3亿多元进行土地治理,10万亩涝洼地变成了10万亩丰产田。陈兆同书记对实验区工作大加赞扬,大会讲小会说,要求台儿庄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记得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为台儿庄老百姓做出的贡献。

  二是时任河南省鹤壁市市委书记范修芳。2014年,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鹤壁市签订了全国首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共建协议》。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所原所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概念的提出者肖金成同志带领专家组应邀专程赴鹤壁,与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经过一年的努力,经历“三上三下”的修改完善,在范修芳书记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编制了《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规划纲要》,这是全国第一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规划纲要,意义重大。这份《纲要》先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作为典型案例宣传和推广。该《纲要》经鹤壁人大通过后实施,起到了引领、保障鹤壁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范修芳书记在不同会议上多次讲:“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为鹤壁市编制的全国首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规划纲要,对于鹤壁发展所起的作用是花多少个亿都买不来的,鹤壁再往前走20年,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5)

▲科创中国·乡村振兴联合体主席团主席江泽慧(中)向14家参与发起全国学会颁发证书后合影。

  记者:经常听您讲,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有今天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于光远先生创建的“大国土理论”。请您谈一谈大国土理论的内涵、外延,以及大国土理论与国土经济概念的关系?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6)

▲2019年7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党委扩大会议暨理事长办公会议会场。

  柳忠勤: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成立40年,时至今日,许多朋友仍然认为,国土经济就是国家的土地经济,为此,我几乎每到一处讲话介绍学会情况时,都要重点介绍国土经济概念的内涵,都要介绍“大国土”理念。其实,国土经济的概念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在上世纪80年初期,当时在我国国土整治(海洋开发和保护)大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运用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统筹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个学科的创建人就是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他不但提出了国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还进行了大量关于国土经济学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我国国土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国土经济概念的想法最早来源于于老的自然辩证法,其中讲了十二对关系、二十四个方面,比如平原和土地、陆地和水面,我之前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做好“国土”这篇大文章——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里面详细的谈到了这12对关系,都是于老一生对国土自然辩证的认知、分析和成果。之后,于老在《在中国国土经济学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的谈话》一文中,第一次给国土经济学下了定义,他说:”国土经济学是以某一个国家的国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科学,它包括研究国土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一般理论、一般方法,但它实际上是中国自己国土问题的学科。最为经典和被广为传播的是于老访问日本时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提到的国土经济学概念,就是国土经济“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特别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再后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鸿烈院士提出了更为简洁的说法:“国土经济学就是研究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门科学。”孙院士关于国土经济概念的这一论述也在学术界经常被引用。

  总起来说,国土经济学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它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既属于自然学科,又有社会学科的属性,这就是它的独特性、魅力性和不可复制性。它指导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指引我们更多地去吸收、包容、实践、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更好融合。

  坦率的说,我不是从事国土经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我的目标是尽量做到不说外行话。在组织领导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近30年的时间里,我主要做的是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组织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同时,推动国土经济的理论指导国土经济实践。如前所述,学会“一城四区”五大共建工程的创建和组织实施,就是在张怀西、王先进、江泽慧、陈洲其、周建、刘燕华、胡存智、刘恕、范恒山等领导同志和权威人士的指导下,由我来组织实施的。我认为,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不够,还要推动这些科研成果在祖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比如我们学会开办的“中国国土大讲堂”,杂志开辟的“权威访谈”专栏,杂志创办的今日国土融媒体中心,都积极有效的进行国土经济学的传播。学会为“一城四区”精心打造的“六大服务平台”,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交流沟通、引入资源、对接项目,直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

  今年,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就要进入换届程序,我将要换一种角色继续为学会服务。学会40年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国土经济学这个学科和国土经济学会这个社团组织大有可为。未来往前走,我认为主要还是抓住两点:一是始终把握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目标方向,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做好工作,这就叫“顶天立地”;二是按照强调的“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精准把握地方发展的脉搏,坚持开拓创新,站在大国土层面上,不断整合学会资源,把有情怀、能干事、能共事,认可学会发展思路的各路神仙请到学会“一城四区”各个平台上来,立足服务、创新,携手并进、共同奋斗,助力地方党委政府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出亮点、出成绩,助力老百姓在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环境里幸福生活。

  记者:今年是建党百年,作为学会党委书记,也是有着近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请谈谈您的感悟?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7)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守东(中)、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志刚,中国科协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桐海,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党委书记柳忠勤以及全体党委委员出席学会举办的党建论坛。

  柳忠勤:今年是我入党48年,我对党充满感情!我喜欢历史,尤其喜欢研究党的历史,而且特别崇拜毛泽东主席,关于毛主席的书我收藏有一百多本,从韶山到井冈山、瑞金、遵义,从延安到西柏坡、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走过的路我不但走了一遍,而且都有研究。越研究越觉得毛主席伟大,越研究越觉得毛泽东思想无比正确。今年是建党百年,各电视台纷纷播出红色经典影视剧,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觉醒年代》,当初,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聚首北京大学,在寻求中国的发展道路时四人志同道合,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李大钊、陈独秀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蔡元培、胡适则选择了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实践证明,李大钊、陈独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一百年的历史发展证明,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8)

▲2021年6月27日,以弘扬“三牛”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劳模九村+”合作会议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岗区召开,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秘书处党支部副书记王京涛(右)与杨家窑村党总支副书记郭旺签订党支部共建协议。

  正因为对党的坚强信念,作为一个老党员,我也十分重视单位的党建工作。2010年,经中国科协机关党委批准,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秘书处成立了党支部,2016年又在理事会层面上成立了学会党委,对学会的业务工作起到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党建引领作用。在中国科协机关党委、服务中心党委以及学会党委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学会党支部启动并组织实施了党支部共建工程。目的在于,通过与会员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共建发展,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推动学会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高度肯定和认可。2012年,共建工作启动不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国家机关直属工委、中国科协机关党委、中国科协学会服从中心党委四级党组织负责同志联合专程到我会进行党建工作调研,对我会党支部共建给予充分肯定,也给了我们每个党员极大的鼓舞。2018年11月,学会举办党建论坛助力乡村振兴,邀请了10个省的16个基层党支部书记、部分宣传、组织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党建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于学会支部共建工程,是一次里程碑,共建单位增加到了19个,覆盖全国12个省市。党建工作也成为学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2021年“七一”前学会党组织实施的“党支部共建,搭建服务新平台”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党建强会十佳品牌项目”受到表彰。

  新的一百年即将开始,作为学会党委书记,我认为,一定要继续坚信党的领导,严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价值认同观念,增强价值引领能力,坚定不移地和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定要在党的理论建设方面继续下功夫,为学会党建强会树立榜样。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把它融入学会党建工作中去,融入到党支部共建工程上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业务建设、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制度化。学会的党建强会工作最大特色就是一手抓业务,一手抓党建,把党建工作有机的融入到了“一城四区”共建发展中,这也正是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体现。

  记者:《今日国土》杂志迄今创刊已20年,作为老新闻人和杂志总编辑,您如何评价《今日国土》杂志以及《今日国土》走过的20年?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19)

▲“经营国土、珍爱资源暨《今日国土》创刊座谈会”会场

  柳忠勤:我清晰的记得,2002年初,经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批准,我们拿到了《今日国土》刊号,6月25日,第一期《今日国土》杂志面世,8月4日,“经营国土、珍爱资源暨《今日国土》创刊座谈会”在著名的文化俱乐部“文采阁”召开。那天,名家云集,气氛浓烈。这次专访前,我特意梳理了九位关键人物当时在会上就如何办好《今日国土》杂志的建言献策。这也算是在20周年之际的一次回顾,分享给大家。

  于光远:《今日国土》杂志的出版为我们在中国国土的研究方面增添了一块园地,可喜可贺。创刊了,就要把杂志办好。据我的经验,刊物发刊之前是“人办刊物”,发刊之后就是“刊物办人”了,因此,办好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送《今日国土》几句话:“思想开路,人才决定,组织保障,金钱后盾”。

  杜润生:《今日国土》怎样办好?我认为应发挥两个功能:一是信息收集功能。关于国土的各种信息收集要力求完整、准确,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土信息库;二是言论发表功能。发表国土研究的意见、结果,比如关于环境保护、关于城市规划、关于水库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今日国土》杂志上讨论。

  孙鸿烈:《今日国土》杂志到底该如何定位?我认为应该集中在国土资源以及与资源开发相关的环境问题上,以此为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吴明瑜(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刊物定位是办好刊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今日国土》杂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谓“捡到篮里都是菜”,但是我们要抓住重点,重点就是国土问题,要把历史国土、现代国土的知识相结合,把大国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描述。

  方克定(国家行政学院原教育长、国土资源部顾问):《今日国土》这个名字非常好,中国的国土应该是一个大国土的概念,是综合的、立体化的国土。建议《今日国土》要注重研究资源国土与空间国土的统一、公共国土与资产国土的统一、生态国土与环境国土的统一,在这些问题上有所突破,对我国的政府管理者有所帮助。

  张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国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经营得好,将会流芳百世,经营不好,就是千古罪人。希望《今日国土》能加强文学性,适量关注国土文学,多团结热心国土问题的作家,经常发表国土文学类的文章。

  李存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合会书记处书记):现在报刊林立,竞争十分激烈,鉴于我国资源匮乏,寸土寸金,建议《今日国土》要在国土经营方面做文章,多宣传保护国土、经营国土的成功案例,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珍爱国土。

  纪玉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我出差到一些地方,发现个别领导干部没有国土意识,而国土经营主要是县市以上领导者、管理者的事情,因此建议《今日国土》要向他们多做宣传。

  王先进(国家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长、《今日国土》杂志编委会主任):《今日国土》要把研究宣传国土资源作为主题,要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文体方式,形象描绘国土资源、科学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培育国土资源、法律规范国土资源,通过我们的宣传,使国土资源这个概念,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延伸。

  在诸多领导、专家和朋友的支持鼓励下,《今日国土》杂志走过的路可谓是十分平稳。《今日国土》杂志充分发挥自己的宣传功能作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国土经济发展为己任,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学会业务,成功承办了许多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活动。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0)

图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十大名山揭晓仪式主席台

  创刊之初,成功组织了“中华十大名山”评选活动。2002年是国际山地年,为了弘扬名山文化、保护名山环境、发展名山经济,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今日国土》杂志在创刊的同时,启动了“中华十大名山”评选活动。当时,我们组成了以副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院士孙鸿烈为主任,副理事长江泽慧、陈洲其为副主任,中国科学院7位院士以及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科技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9个委部局的9位司局长为评委的“中华十大名山”评审委员会,以“社会知名度、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景观特色、旅游服务”等因素为标准,采取社会投票、随机调查、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中华十大名山”评审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题写了“中华十大名山”牌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授牌仪式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成思危祝愿“中华大地的每一座山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山!让景区经济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1200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值此,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继“三山五岳”之后,第一次有了“中华十大名山”,而“中华十大名山”这一品牌概念也被载入史册。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1)

▲《今日国土》初创时期的工作团队。左起:庞海滨、严鹏程、夏俊、柳忠勤、张仁平、金旭、温瑾

  如今,《今日国土》已经整整创刊20年,每年杂志的合订本,都是一本厚厚的学术及实践活动的大事记汇总。进入新时代,我们陆续创办了今日国土新媒体矩阵,涵盖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及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短短1年多时间,粉丝量超过千万,传播的作品近万件。作为杂志的主要负责人,回顾历史,我深深感到,杂志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领导及各位理事、常务理事,《今日国土》杂志编委会领导及各位编委、特邀编委的强力领导、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真切关爱和时代给予媒体工作者的新机遇。

  记者:您最近出了一本新书《亲情记忆》,书中提到了您的家人、朋友和领导师长,收录了很多珍贵记忆。请问,这本书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2)

  柳忠勤:首先,这是一本感恩的书,成书过程用了34年。书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人都与我的成长、经历、生活关系密不可分。换句话说,人生的绝大部分至爱亲朋基本都在这本书里了,当然,也有一些没有收录的遗憾。这些关爱、支持与帮助,深刻影响了我的一生。从1987年的第一篇开始,到现在,我怀着感恩的心,带着浓浓的情去写,既丰富了我的记忆,也能带给读者许多感动,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对我而言,非常知足。

  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奶奶》,写作于1987年,当时无意间被我的朋友、时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高普林看到并推荐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当时电波盛行的年代,收听电台广播就如同现在收看电视节目一样,电台播音员一天早、中、晚重复播放,一连好几天,连播音员自己都感动了。记得那位年轻的播音员通过浦林兄找到我,约我们一起在和平里电影院看电影,其间几次求证于我:“太美啦,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奶奶的疼爱就象甜蜜的情景剧一样,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一幕幕让我回味无穷,享受终生。

  我从小是一个被众多长辈之爱包围着的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姥姥、姨,四对干爹干娘以及几位老前辈,他们对我的疼爱真的令我没齿难忘。我是家里的长子长孙,爷爷奶奶极为宠我。13岁那年,我考上了距家十五华里的坞墙中学。由于长的瘦小,又从没有离开过家,爷爷奶奶十分不舍,我呢,自然也不愿意离开温暖如春的家人,因此,初中第一年,每周日去学校都好象一次长长的离别,爷爷奶奶眼巴巴的看着不想让我走,我眼巴巴的看着爷爷奶奶不想走。但是怎么办呢,学总是要上啊!为此,爷爷每周日下午都要背上馍篮子送我过了松大庄,眼看着就要到坞墙集了才把馍篮子放到我的小肩膀上转身回走;然后,每周三中午十二点放学的时候,爷爷背着馍篮子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等我。记得,当年爷爷带给我的馍馍是所有同学中最好的,红薯面里掺着高粱面,再添少许白面,馍馍宣宣的、甜甜的,而别的同学的馍馍都是纯红薯面做的,黒乎乎的,硬的像砖头块一样,所以,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有时候爷爷还会用墨水瓶装上点盐和一些香油,嘱咐我在开水里倒点香油倒点盐,用馍沾着吃。在那个饥荒年代,这种吃法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啊!小时候,我身体不好,经常生癞。有一次在学校,我得了白喉病,喉咙疼的不得了。母亲得知后,一口气走十五华里来学校接我,半背半抱把我领回了家。虽然这些事情已经过半个多世纪,一桩桩一件件,清晰如昨,难以忘怀。一位哲人说过:温暖持续的爱,润物细无声,影响人的成长,固化人的性格。我想,这也是日后很多人评说我性格乐观开朗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全书由22个人物的许多个故事构成。它是建立在我个人亲身经历上的一种文学描述。在写作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不可思议感觉,像于光远、杜润生、王先进都是在咱们共和国发展史上立过大功的传奇般的人物,我一介布衣,怎么能跟他们搭上关系呢?但是细想起来,主要还是与自己的工作历程有关,从1984年我兼职主持《中国产品大全》系列丛书编辑工作,直到国家机关工作、到主持中国国土资源开发促进会秘书处工作,以及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并且不断邀请他们参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认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认识他们也是很自然的。

  在和他们二、三十年的交往过程当中,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就更加钦佩他们、尊敬他们。这些伟大的人物很多伟大故事,许多朋友都已经了解,但是在生活层面,尤其是发生在我和他们之间的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故事呢,很多朋友就不知道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通过这本书讲给大家听,一方面呢,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他们、认识他们、学习他们,另外一方面呢,也希望通过这些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们学会,更好的关心、支持我们学会事业的发展。像于光远先生“你不愿做我的忘年交?”“小孟快来,忠勤要绑架我啦!”“希望大家都是‘二表人才’”“看来,座右铭只能作为一种追求!”“忠勤,看来我要打假啦!”“癌细胞、白细胞、文学细胞”;杜润生先生“九号院里的牵手嘱托”“这几天怎么没有柳忠勤的消息?”“于光远比我的脑袋好,我比于光远的腿好”“年轻人的喜事儿,我愿意参加”“你们商丘的面食好啊”“潇洒于光远,严谨杜润生”;王先进先生“促进会起到了‘促进’作用”“是您把我‘推荐’给了于光远、杜润生”“你用钱,一定要给我说一声”“王先进没有一平方米自己的房子!”等朴实无华的故事,作为晚辈,时时想起来就让人感动,让人禁不住落泪。

  最后,这是一本充满家国情怀的书。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是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不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首先做好家里的一员,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保证家庭稳定、和谐、幸福。因为每个家庭都是国家的一个细胞,如果家庭不稳定就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经营好你的家庭、经营好你的事业,才对得起生你养你的这片国土,对得起罩着你的这个国家。在我看来,《亲情记忆》中写到的所有的人,都是疼亲人、爱家庭、能吃苦、有贡献的大好人。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一本正能量满满的书。

  记者:今年,您从事科技社团组织领导工作整整30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工作者,您有什么寄语和期望呢?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3)

▲2001年11月,学会秘书长柳忠勤(右2)陪同常务理事潘明才、王祝雄、张学俭三位司长考察辽宁新宾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柳忠勤:是的,1991年我从中央国家机关转行从事社会组织工作,今年整整30年,三十年风雨历程,感慨良多。

  首先,许多人不了解社会组织,认为社会组织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记得当初刚开始从事社会组织工作,我也不明白社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民政部的同志就给我解释。大意是说:支撑一个国家的有三条腿: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和社会组织,缺少任何一条腿,这个国家就难以稳定发展。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4)

▲2001年10月,学会秘书长柳忠勤陪同常务理事殷卫平、谢俊奇、李青松、王祝雄、李蕾司长等考察四川隆昌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组织通过服务进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数量、类型越来越多,逐渐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到2020年底,我国共有社会组织88.8717万个,持证社会工作者达53.1万人。在中国科协,就有210多个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涵盖科技口各个领域。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民间的桥梁,能够将政府做不了、不便做的事情,做得更好、更精细、更专业。这也是我们青年一代社会组织工作者的春天和机遇,衷心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成长与发展的好机遇,练好内功,做好功课,踏踏实实的服务社会。

  其次,要做好“二表人才”。这个观点来自于光远先生,多年来对我影响很深。什么是二表人才,第一,爱表现自己,第二爱受表扬。于老认为:只要表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受表扬时不失自知之明,就是好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一个人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时时勇于表现自己。我是这一观点的实践者、受益者,更希望将这样的观点传递给年轻社会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能力,在做好社会组织工作过程中都能当“二表人才”。

  第三,要了解宗旨,认真扮演好科技服务工作者角色。首先,每个社会组织都有不一样的宗旨,这是贯穿组织发展的主线,特别是科技工作者,从加入社会组织的第一天起,就一定要弄明白自己姓什么叫什么,能做什么。曾对科技创新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求:“造福中国人民,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无论是哪个行业的科技工作者,都要认识到我们发展的现状,作为第三方组织,要凭借自身的人才、资源、平台优势,聚集专家力量、整合科技资源,提供科技服务,发挥第三方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第四,要全身心投入。这些年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事业发展的还可以,影响力、公信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所以许多朋友都对我提出表扬。当然,作为学会秘书长、理事长,我不能否认自己所起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两条:一是张怀西、王先进、江泽慧、孙鸿烈、陈洲其、周建、刘燕华、胡存智、刘恕、范恒山等领导同志和权威专家的大力支持,二是秘书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当然还有一条,那就是我本人的全身心投入。

  30年来,我几乎把学会的工作、学会的事业和我的生活完全的融合在了一起,节假日对于我来讲呢,就是可以不按时、不正点上下班儿,别的几乎就没什么区别。那么对我来讲什么是享受呢?就是能有时间逛一逛我们家附近的早市菜市场,我觉得就是一种享受啦。

  我跟许多年轻人交流过,人这一生啊,如果要做好一件事儿,那你就要全身心投入,持续的努力,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调整自己的思路,那么这件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反之,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

  如果说我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年轻的社会组织工作者有什么要说的话,那我只想说的有两句话,一是要求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社会组织的责任就是推动这些写在大地上的论文生根、开花、结果。因此,我衷心希望年轻的科技工作着和社会组织工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二是要从心里喜欢这份工作、热爱这个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完)

栉风沐雨五十载砥砺前行正当年(权威访谈柳忠勤)(25)

▲2008年5月1日,杜润生、段应碧、何嘉平、卫宏、夏俊、王祝雄等共同出席学会办公室主任丁小伦、秘书万芊婚礼,极大鼓舞了秘书处人员的工作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