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柒个我》,由演员张一山主演,讲述沈氏集团的继承者沈亦臻,因为缺失了一段童年的记忆,而患多重人格障碍,罕见拥有七重人格,也因为这种多重的人格关系,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危险。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身体里,也许并非只有你自己。你以为的“自己”真的是唯一的自己吗?如果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认知陷阱,你有能力识别并成功地突围而出吗?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说:“实际上,我们很少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也很少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朱建军,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国化先进者。国内最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和知名咨询师之一,至今已以从事心理咨询30多年。

在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我国本土非常优秀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疗法”,是我国第二位独自创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学者。

在《你有几个自己》这本书中,朱老师的“人格意象分解技术”,它就像是心灵的CT,可以把我们的心理和人格各个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来,帮助我们完善自我,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灵成长。

人格心理学六个流派的理论区别(用人格意象分解)(1)

01、觉察篇--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自己

书中讲到:“人人都是多重人格。”

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他们的自我分裂是自发而被动的。

而每个正常人也会有多个人格侧面,但是我们可以主动地将我们的人格分裂为十几个不同的自我,甚至是几十个不同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个不同的“自己”。

平常的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自己,在孩子眼中的自己都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秒还心平气和的自己,一旦开始辅导孩子做作业,突然就像失控的“狮子”,咆哮起来,就连自己都被吓到,为什么自己会如此暴躁,“这不像是我做的事情”。

但,这不是我做的,又是谁呢?实际上,是我们心中那些并不认识的子人格。

在这本《你有几个自己》书中,介绍了发现这些不同”自我“的心理学技术----人格意象分解。这个心理学技术可以发现潜存于每一个人心中的不同的“自我”,或者是一种人工形成的一种类似“多重人格”的状态。

人格意象分解是对人格全面的分析和展示,利用它,我们对自己的人格的了解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全面、清晰和直观。

作者把人格意象分解叫做“拆人”,就像是“庖丁解牛”大卸八块,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展示人格。

那一个人到底有几个自己呢?该如何察觉自己呢?

每个人的外在只有一个样子,但心灵的不同侧面可以显现出不同的样子,这些不同的样子,我们叫它“子人格”,他们就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分布在不同的房子里,每个房子都住着一个“子人格”,它们有专属的名字、性别、年龄、外表和服饰、性格,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分隔。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自从看了《你有几个自己》这本书,对自己内心出现的人物,我也开始给他们一一取了个名字,这些名字都是他们告诉我的,也是当这个子人格出现时,他们的自我介绍,以下的例子并不是我所有的子人格,而是经常出现的子人格,也可以说是主导我外在呈现的“自己”。

早上起床,老公又开始在叨叨我了。

“每天那么早起床,靠你写作赚钱,哼!”

“你一个半路出家的人,想当作家,你也把莫言的成功看得太简单了吧。”

“你还是花多点心思,把孩子搞好,别搞那么多写作了,你当个爱好就好了,业余写写。”

一连串的冷嘲热讽,我内心的小九九出来了。

小九九,一个14岁的女孩,短头发,总是唯唯诺诺地。

她说:“他说得对,我什么都做不好,也不能赚钱,孩子也照顾不好。我真的好差呀。”

而我另一个英雄的声音出来了,英雄,26岁的女孩,坚强、爱打抱不平、坚毅,是一个聪明而有力量的人。

英雄说:“别担心,小九九,有我呢?抱抱你,没事,我来。”

瞬间,我的英雄子人格就出来了,她占据着我的主导人格,我经常地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超人,能够打败所有对自己不好的声音,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

所以,要觉察自己的子人格,就是停下来,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然后让他们互相对话。

这就是多重人格与人格意象不同的地方。

多重人格是子人格自发出现,不能自我控制,而在人格意象分解时,可以有控制地让子人格出现。

不能控制时是心理疾病,而能控制时是一种心理治疗。

所以,要认识自己,先要学会觉察自己,试着把某个子人格当作独立的人,进行沟通对话,了解其独特之处,从而去影响和改变它。

02、接纳篇--学会用心灵之眼看自己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有多个子人格时,我们要尝试接纳他们。

而做人格意象分解,让子人格意象对话,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是很愉快的。

特别是那些平时被压抑的子人格出现时,被你看见,并被你接纳,这会让整个人感到浑身舒畅,有力量感。

我有很大的体会。当某个子人格露面时,我们的表情、声调、身体姿势都会发生明显改变。

子人格出现的时间规律是这样的:

往往是开始出现时由慢到快,即顺序出现的两个子人格的时间间隔基本呈递减形态。

从子人格的内容看,先出现的子人格往往与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的积极的一面有关。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愿意暴露自己不足的一面,所以那一面在一开始不会出现。

子人格往往成对出现,如一种人格特质以男性、女性两个子人格出现;相对的两个人格特质顺序出现,如“懒惰的人”和“工作狂”。如“自卑的人”和“慷慨的人”。再如,出现“老百姓夫妻”时,就是夫妻同时出现的。

一般来说,子人格数量均在15-40个之间。而且各子人格间年龄跨度很大。一个青年人的子人格中,既会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会有三五岁的小孩。

研究还发现,一个人形象的鲜明程度各不同,两性间并无明显差异。

当某个子人格充分表达时,这个人的表情、声调、身体姿势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得和这个子人格的性格一致。

不仅表情、声调或身体姿势会变化,不同的子人格在场时,写字的笔迹、画画的风格、说话的用词、穿衣服的偏好等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我们内心世界的象征时,我们要学会接纳,不要轻易去否定自己,否定你这个子人格的存在,要学会用心灵之眼去看到它。

看见即疗愈。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要自我接纳,你不需要遇见更好的你,你只需要去找到真实的自己,因为你,已经够好了。”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意象对话,主动去疗愈我们曾经受伤的子人格。因为子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子人格因为你的看见会加强,有些会减弱,有些会消失或者死去,而另外的一些会新生。

加强和减弱容易理解,就是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质时,而这个性格给你带来好处,就会不断强化它,这个子人格就会加强,反之就会减弱,这意味着这个子人格所代表的某种特质被强化或削弱。

而某个子人格的消失或者意味着心理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意味着某种特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致于不再适合用过去的那个形象来做象征。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感叹:人都是会变的。

有些人在有钱的时候,会给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自己特牛,能力强,无所不能。而当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击时,整个人就会变了个样,再也找不到往日那种高人一等的姿态。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消失的子人格和新生的子人格之间实际上有”继承“关系,仿佛是一种“转世”。

03、修正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要心存善念,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生命的硬仗。

这里说的每一个人,也可以看成是我们每一个子人格,但是通常我们的一个子人格不认识另一个,两个子人格之间产生自我内部隔离。

相互很矛盾的人格之间,容易互不认识。

例如,一个人有极为喜欢豪奢慷慨的子人格,还有一个非常吝啬的子人格。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常听到:这个人很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小气。

这就是他的豪奢子人格不认识吝啬的子人格,这样,隔离就形成了。

但是,通常这个有钱人不会觉得自己吝啬,在日常生活中,他会觉得“我就是一个大方的人”。他意识不到自己吝啬的行为,也就避免了自我知觉的混乱。

如果没有这个隔离,他也许会很迷惑“我究竟是一个大方的人还是一个吝啬的人?”

但我们旁观者却可以觉察到他这个侧面的存在,于是,旁人会觉得他很虚伪。

为什么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因为生活中,“认识而不喜欢”反映了子人格之间的心理冲突。好像是内部的“小人”在冲突。

在《你有几个自己》书中,举例说:在工作狂性格的人心中,必定有一个非常追求效率和成功的人格,这是他的主导人格部分。但是,他也必定有一个很懒惰的人格。效率追求者会非常轻视和讨厌懒惰者,反过来懒惰者也会嘲笑那个可笑的工作狂。

没有经历过的人,简直不可能想象得到内部这些人之间的冲突会有多么激烈。

在有的人心中会有一个子人格,因为讨厌另一个“人”,会无时无刻地找机会批评、指责、嘲笑那个人,其刻薄、愤怒、冷酷极为不可思议。

没有什么外在的真实的人伤害一个人,能像这种内部的自我成分伤害自己这样厉害。

这体现出来的就是:过分地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严重的导致抑郁。

这点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的就很明显。当他的父母大吵大闹要离婚时,孩子会苦苦哀求地说:“爸爸妈妈不要离婚了,我再也不淘气了,我会乖乖地听你们的话。”他把父母离婚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其实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和孩子淘不淘气没有很大关系。

而“认识且喜欢”代表子人格间的关系融洽,子人格相互喜欢是一件好事,它代表这个人内心中是和谐的。子人格相互喜欢越多,人就越不需要压抑自己。

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小社会。

写在最后

你了解、接纳自己多少?你驾驭人生的能力有多强?最终取决于这一核心因素---看清自己的子人格并了解他们如何相处。

也许你可以从《你有几个自己》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认识自己。我们需要花点时间和精力来质疑、反思和真正认识我们是谁,而不是成为别人希望的样子。

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任务,还是使命,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