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撰稿:成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特殊的二月二龙抬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特殊的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

特殊的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撰稿:成宇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您知道上面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一天的场景吗?这是宋代诗人王庭珪的《二月二日出郊》。诗中描写了农历二月二日郊游时烟雨蒙蒙、鸟儿翩跹、牧童横笛的乡村景象。

农历二月二日,又称“青龙节”“春龙节”。其得名起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成四个区域,其中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于二月二日在地平线上升起。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因此俗称“龙抬头”。

关于这一天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唐朝武则天称帝,玉帝极为震怒,令司雨龙王三年不雨,龙王悲悯百姓生灵,于是私自行云布雨,拯救万民。因其违背玉帝的谕旨,将其压在大山之下。百姓感激龙王的恩德,祈求玉帝赦免龙王,终于在二月二日这一天玉帝赦免了龙王,龙王冲出大山,飞升天空。这就是“龙抬头”。

“龙抬头”一般在惊蛰之后。自惊蛰起,大地回暖,百虫复出。虫害对于农业危害严重,而龙为鳞虫(昆虫和鱼类)之长,青龙出则百虫伏藏。于是古人采用撒灰的方式引龙降伏毒虫。自家门口始以草木灰逶迤抛撒成龙形直到河边,再以谷糠撒一条龙引到自家厨房,并绕水缸一周,意为送懒龙、引钱龙,以保佑人财兴旺;同时将草木灰或石灰撒于门口,亦成龙形,以避虫害。

二月二,还是春耕之始,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先民极为重视这一天,我国北方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自惊蛰至雨水节气,虽然大地回春,雨水渐多;但我国北方春季干旱少雨。“春雨贵如油”,为了甘霖普降,人们往往于这日祭祀龙王,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人们对龙王尤为敬畏,《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民间祭祀龙王热闹非凡,帝王也率领王公大臣种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来全民农桑。这一习俗据说始自周武王,每一年二月二,武王都会举行春耕仪式。清雍正皇帝更是将这个仪式发挥到极致,他给自己划出了一亩三分地,称之为“演耕田”,也称“一亩园”,到了龙抬头这天,他亲自下地耕种,来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龙抬头这一天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与龙有关。旧俗正月不剃头,二月二这一禁忌宣告结束。人们大多在这一天剃头,谓之“剃龙头”。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不仅如此,这一天几乎所有食物都以“龙”命名: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籽”;吃烧饼,叫吃“龙舌”……

在北方,还有二月二吃焖子的习俗,焖子以淀粉(土豆粉、山芋粉等)熬制而成。每年正月最后几天开始,市场上到处可见卖焖子的摊位,买回家后,把焖子切成两厘米左右的块状,在饼铛上煎制(谓之煎龙鳞),煎至四面金黄,然后以芝麻酱、蒜末为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吃的时候,佐以春饼、合菜、酱肉、摊黄菜(炒鸡蛋),味道鲜美至极。去年疫情期间宅家避疫,不便去市场买焖子,我只得自制焖子,曾戏作打油诗一首:“龙鳞大饼圆如月,玉润晶莹焖子香。潜力激发源疫疠,乐天安命庆吉祥”。

传说二月二还是百花生日,在宋朝称之为“花朝节”,元朝称“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郊游踏青。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这一天是男女老幼春节期间最后的狂欢日,又恰逢仲春时节,惠风和畅,人们纷纷出门踏青郊游,孩子们则放起纸鸢,这一派春光美景正如白居易所言“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初二日,是春节的结束,也是农耕的开始,人们无论是祈求风调雨顺,还是吃美食犒劳自己,都是表达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人们深知只有“莫惜终年筋骨劳”,才能有“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