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军事家、文学家辛弃疾的一生让人慨叹,他一生的心路沉浮从其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1)

早年,辛弃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表达了一个青壮年对于世界的宣言,渴望建功立业,封狼居胥。

多少年后,他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戏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我纵有韬略武功,精妙的兵法,扫清蛮夷的计策,又有何用?一生走向暮年,功成名就也不可期待,满腔热血已然冷却了下去。倒不如和邻居交换种树养殖的经验,图个安稳太平的布衣生活。”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2)

其实,辛弃疾代表了中国封建史上一大批文人的遭遇,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令人惋惜。

而就在几十年后,不远的明朝,有一人被称为“明朝第一才子”,他的遭遇却不值得惋惜,在封建王朝宦海沉浮中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终究被文人清高所误,为恃才傲物所累。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大明王朝第一才子,三朝老人,内阁首辅醉酒后被丢弃在北方茫茫的大雪中,活活冻死,结局凄惨,为他开挂的一生画上一个悲情的句号。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3)

而这一人,就是百年奇书,千古绝响《永乐大典》的总编——解缙。

解缙其人

遥想解郎当年,居天下文人之首,集百家经典之长,为永乐大帝朱棣的“文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匹配于五次御驾北征,疏通运河的“武功”,让朱棣不得不生出“千古一帝”的优越感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4)

时间回到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按照民间故事和坊间流传来说,大才之人出生的那一晚,自是红光笼罩了他的祖宅上空,随着一束金光坠入——神童解缙降生。

而后,解缙开始了他极为不凡的一生。传说他五岁能书七岁能文,十岁便能熟读千字文章而不差一字。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乡试便中解元,独登榜首,仅一年后便中进士,授庶吉士,官封翰林学士,可谓一时光彩照人。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5)

这还不算什么,据明史记载“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太祖朱元璋竟对于一个年轻人施以君臣父子之恩。

一方面能够看出朱元璋识人之明用人之智,另一方面,解缙的才华着实耀眼,其前途一片光明。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唐朝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唐太宗的气量却绝不是明太祖可比拟的。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6)

要知道,寒门子弟创业无比之艰辛,经历了太多尔虞我诈的风云动荡,朱元璋的心中已经设下太多陷阱

就在人人自危,夹起尾巴做人的时局之下,解缙因为朱元璋的一番“特殊关怀”,竟不知死活地跑到朝堂之上,以洋洋洒洒万字之书,痛斥皇帝种种过失,而后《太平十策》《论袁泰奸黠状》接踵而至,这也彻底激怒了朱元璋

明史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大器都是晚成的,你的孩子还年轻,如果把你的儿子放还,让他沉淀个十年,到时候再启用他,也为时不晚”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7)

碍于面子,朱元璋召见了解缙的父亲,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局,解缙的高光时刻瞬间暗淡,人生第一次走向低谷。

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解缙再也没有得到过启用,在江西老家度过了他漫长的灰暗岁月。

而后,朱允炆上台,建文帝本身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敬爱文人,礼遇下属,身边的文人能臣不尽其数,这时候谁又能想到先帝时期的一个落寞才子呢?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8)

于是解缙延续了他灰暗的时光,看过北方的风沙弥漫的大门,做过翰林院清冷的侍诏,几乎看得到一生的尽头。

然后,命运无常,何况国家乎?

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在政权动荡,风云交会之际,经过十年沉淀的解缙也迎来的他的转机。

这一次,“大义凛然”“正直”等词语并没有体现在这位才子身上,而是权衡利弊,把握时机,主动投靠了朱棣。这对于急需肃清篡位流言,稳固永乐政权的朱棣来说,是一件幸事。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9)

于是,永乐元年,解缙官升翰林侍读并进入内阁参与政事,而后晋升内阁大学士,后来便有了主编《永乐大典》的绝世风光。

好景不长,应该说解缙是本性难移,很难对于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晰认知,身为首辅大臣,进言弹劾等事皆是本分,朱棣倒也心胸开阔,不做评价,而解缙竟飘飘然地干预起皇帝册立储君之要事。

这无疑是把手伸向了皇室,让朱棣忍无可忍。公元1406年,朱棣贬解缙至广西,后又改贬交趾(今越南)。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10)

而这这依旧不是终点,几年思过以后,解缙决定赴京求情,恰逢朱棣北征未归,有绝世落寞的解缙,只好去曾经支持过、而今的太子朱高炽处寒暄几句

这一幕,被早已对他怀恨在心的另一位王子汉王朱高煦窥见,朱棣回京后,汉王的小报告也随之而至,言说解缙心怀叵测,目无君王,千里赴京不等君主,却密会太子,其心可诛

这一次,想起过往的岁月,朱棣的内心极度不适,索性除之而后快,眼不见心不烦。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11)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传旨将解缙抓捕,投入诏狱。

后记

昭狱我们并不陌生,皇帝亲信机构锦衣卫的特设大狱,入狱者有去无回,在经受身心无尽的痛苦之后如草芥一般泯灭。

与其他入狱者相比,解缙并没有受到皮肉之苦,然后一生浮沉,大起大落之后,五年的禁闭时光对于解缙的心灵,无疑是摧枯拉朽般的璀璨。

朱棣死前留下一个遗训(朱棣看到一个死囚的名字)(12)

回到那一天,永乐皇帝在隆冬时节突然想起一位老朋友,随口问道:“缙犹在耶”?——“你还在吗?该不在了吧”。四面玲珑的的纪纲,就用一杯酒,一场大雪送走了年少时名满京城才子。

史书合上,一段故事就此结束,北方茫茫的大雪,像极了大明王朝激荡而又苍凉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