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政策一出,中小学教师连声叫好——“终于不用为发表而硬写论文啦”(1月17日《光明日报》) 中小学教师苦论文久矣从2009年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国家层面的职称评审政策一直致力于改变这种倾向然而,知易行难,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痼疾并不易祛除落实落细新政策还需系统谋划、科学推进 首先,这涉及指标均衡的问题尽管新政降低了论文比重,但一些基层教师担心,这会不会反过来造成其他指标权重增加?譬如,如果公开课成为硬指标,可能会过度占用教师时间笔者认为,新政调低论文权重,为业绩成果评定多元化腾出了空间下一步,可以把技术解决方法、智库成果、教案等纳入其中,让擅长教学的一线教师享受到新政红利 其次,这涉及评价主体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之所以存在障碍,与评价视角有很大关系换言之,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很重要可以向用人单位授予更多的职称评审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同行评价机制,开展公平公正、代表性强、权威性高的同行评价现在,一些学校采用“自评 备课组(年级组)打分 主管领导打分 学校评审小组打分”的方式,更贴合教学实际 再次,这涉及评价方法的问题要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起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加强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好体现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应当聚焦核心业务的全过程质量,把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的评价纳入进来,精细划分、准确赋分,切实增强评审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 当然,祛除“唯论文”痼疾并不等于重教学能力,而轻教研能力只不过,一线教师的教研工作应当聚焦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现实课题,并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向高层次跃升 (杨博),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论文中期教师评价?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论文中期教师评价(祛除唯论文)

论文中期教师评价

热评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政策一出,中小学教师连声叫好——“终于不用为发表而硬写论文啦”。(1月17日《光明日报》) 中小学教师苦论文久矣。从2009年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国家层面的职称评审政策一直致力于改变这种倾向。然而,知易行难,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唯论文”痼疾并不易祛除。落实落细新政策还需系统谋划、科学推进。 首先,这涉及指标均衡的问题。尽管新政降低了论文比重,但一些基层教师担心,这会不会反过来造成其他指标权重增加?譬如,如果公开课成为硬指标,可能会过度占用教师时间。笔者认为,新政调低论文权重,为业绩成果评定多元化腾出了空间。下一步,可以把技术解决方法、智库成果、教案等纳入其中,让擅长教学的一线教师享受到新政红利。 其次,这涉及评价主体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之所以存在障碍,与评价视角有很大关系。换言之,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很重要。可以向用人单位授予更多的职称评审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同行评价机制,开展公平公正、代表性强、权威性高的同行评价。现在,一些学校采用“自评 备课组(年级组)打分 主管领导打分 学校评审小组打分”的方式,更贴合教学实际。 再次,这涉及评价方法的问题。要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起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加强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好体现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具体来说,应当聚焦核心业务的全过程质量,把师德修养、课堂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的评价纳入进来,精细划分、准确赋分,切实增强评审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 当然,祛除“唯论文”痼疾并不等于重教学能力,而轻教研能力。只不过,一线教师的教研工作应当聚焦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现实课题,并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向高层次跃升。 (杨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