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每天俗话家和万事兴)(1)

家和万事兴

修身、齐家,这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然而现在,似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由此也就引出了这句应该被我们重新重视的老话一一家和万事兴。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郁钧剑和张也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歌词,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家和万事兴》。家对我们中华儿女来说是一个无比神圣的字眼,水有源、树有根,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极其重视宗族观念、世系传承的族群。一脉脉相承的血缘如同一条鲜明的烙印,深深镂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在历经岁月的风雨洗礼后,渐渐成熟的我们愈发地产生了对祖先深深的崇拜,从种意义上说,是自有了家庭这个社会单元或概念以来,其成员产生血缘性结构以及孝的价值观念的根源。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我们的民族就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根基的家族制原型,那时的社会制度或执政制度主要是凭借血缘关系来决定。简而言之,皇帝的血缘亲属就有可能获得皇帝的“封土”,成为领地的诸侯或承袭皇位,而家族之外的人却不能得到这样的荣。这样的史实使人看到中国自古就是个家庭氛围十分浓厚的国家。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我们的祖先便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调教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怎么能管理好一个家?家都管不好,又怎能治理好一个侯国?小邦管理混乱,有何资格奢谈平定天下?

古人把“齐家”看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我们的祖先特别注意保持家庭的和睦,只有家庭和睦了,人才有精力做好事业。在古代,这种以家为核心,成功持家,以至于立业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被毛泽东赞誉的曾国藩,就非常重视家庭和睦。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之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曾国藩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在兄弟子任面前,他向来主张“以和为贵咸丰七年,曾国藩为了一点儿小事与四弟曾国潢发生了争执,一时冲动,曾国藩说出了很多有伤兄弟情谊的话,使得四弟负气而走。事情过去不久,曾国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虽然错原本在国潢身上,但曾国藩还是主动找到了弟弟,并为他的冲动向四弟道歌,最终成功劝回了曾国潢。

俗语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每天俗话家和万事兴)(2)

后世之书《冰鉴》

还有一次,曾国藩与九弟曾国荃聊天,在谈话时,曾国荃直语中多少带有一些怨气。听到弟弟话中有话,曾国藩于是劝说弟弟把想说的说出来。得到曾国藩的首肯后,少带有一些怨气。曾国荃便打开了话匣子,一下子给曾国提了很多意见,并说曾国藩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过严历,说他不能在兄弟之间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以让他们心情舒畅。要知道,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曾国藩肩上的担子比谁都重,而凡事都须作为表率则让他更加不苟言笑,如此才能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因此曾国荃的这番牢骚,多少有胡搅蛮缠之嫌。然而,曾国落并未因此而生气,他不但没有在弟弟面前为自己辩解,而且还在随后改变了一些作风,让家庭气氛变得轻松了很多。曾国藩以湘军打天下,其实质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几乎所有的兄弟都在湘军中身居要职,更有几个兄弟在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殒命。试想一下,假如曾国藩做不到家庭和睦,那么湘军因兄弟情谊凝结起来的战斗力就将荡然无存,那么他又何谈以后的成就呢?由此可见,对于我们的先人来说,家庭是他们在外成功的的基石。孔子曾称赞自自己的弟子闵子骞说:“孝哉!闵子赛,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子骞的家庭组成有点特殊,有亲生父亲、继母、两个后弟和自己。虽然受到继母的苛待,但他却努力维持这个家的完整和谐,因而得到了孔子的称赞。当然,我们中华文明能够传播五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这的并不是一个人、一本书,而是整个民族的伟大智慧。重视家庭是我们先人伟大的智慧体现,是我们中华传统绵绵不绝的保证,也是个人能够体会到生活幸福的途径之一。

俗语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每天俗话家和万事兴)(3)

千古教育家----孔子

我们常听人说:钱可以买到房子却买不来家庭;可以买到东西却买不来幸福。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家庭少了爱心,家庭成员少了责任感,那么一个人即便有再多的金钱也是不可能守住的。我们看到,随着收入的增加,过去曾困扰一些家庭的经济问题在淡化,但随之产生的却是自私、自我、自负等富后的不正常心态。

由此社会上出现了一幕幕父子相轧、婆媳相欺、夫妻反目的闹剧、丑剧、悲剧。因此说,对于家庭的重视,我们是应该向长辈学习的。沐先贤之智慧,方能步人生之坦途。让我们的家庭和睦起来,这是长辈们对我们的教海,也是我们对于幸福生活应有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