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逃难的路上,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一路打听到风翔去投奔肃宗唐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就派他作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石壕吏由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石壕吏由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逃难的路上,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一路打听到风翔去投奔肃宗。唐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就派他作了一个左拾遗的官。
可不久,杜甫又被罢免。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完全的消失,形势仍是岌岌可危。为了加强防守淮关的兵力,驻军在河阳的郭子仪等人便派人到新安、石壕一带拉夫抓丁。
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时间已经很晚了。便到一个老农夫家投宿。半夜里,正当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恕然听到一降急促的敲门声。杜甫翻身坐起,顺着窗缝向外观看,只见隔壁老农夫惊慌地跳墙逃走了。老婆婆一面害怕地答应着,一面战战兢兢地去开门。门开后一群如狼似虎的差役,厉声喝问老婆婆:“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老婆婆伤心地哭着说:“我的三个孩子都到邺城去打仗了,前两天刚接到一个儿子的来信,说他的两个兄弟都已死在了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正在吃奶,儿媳才没有回娘家,但她衣裙破烂,不好出门见人。如果你们不嫌我这个老婆子。年迈力衰,我愿意跟你们到河阳应差。现在立即动身,还来得及,为防守河阳的军卒,做早饭。”尽管老婆婆讲得很凄惨、悲凉,但是丝毫也未打动那些差役们的心。老婆婆没有办法,只好含泪离家,到军营服役。
随着差役的离去,大诗人杜甫的心,也如刀绞般的疼痛。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但杜甫依然觉得,有人在隐隐地抽泣。天亮后,杜甫要继续赶路,而与他告别的,却只有老农夫一个人了。
有了这样的见遇,才使大诗人杜甫提笔写出,这首朗朗上口的《石壕吏》一诗。“暮投石境村,有史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